【天地网讯】
无序开发与生态环境的破坏形成恶性循环
甘草种植陷入坐吃山空困局
甘草在中药材里用量最大,几乎每味药都要使用,但现在面临坐吃山空的局面。在日前举行的“全国健康科技高层论坛”的“中医药论坛”上,院士张伯礼说,导致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甘草种植面积严重萎缩,使得供求缺口急剧放大。
据了解,甲等甘草已经卖到每公斤14—16元,是历年来少见的高价位。甘草长期以来热销,市场上的货几乎是随来随走,完全是零库存。去年,几家甘草大批发商多次到内蒙古、甘肃、东北等地组织货源,都空手而归。专家断言,全国甘草断档已成定局,而根本原因是近几年甘草种植面积严重减少。
据介绍,甘肃省的药用甘草种植面积总共不到2.3万亩,2004年秋已挖掉约30%以上,地存面积不足1.5万亩。而全国其他地区的药用甘草地存面积也无法让人乐观,调查显示:新疆约有2万亩;宁夏约有2万亩;内蒙古约有3万亩;东北三省约有1万亩;山东、山西、陕西共约有1万亩;河南、河北、北京共约有0.5万亩。到2005年5月,全国药用甘草的地存面积大约不足12万亩。
北京大学药学院的屠鹏飞说,即使现在下种甘草,也要等3—5年后才可以采挖,显然远水解不了近渴。如果4年后采收甘草,每亩的平均产量按300公斤计算,12万亩分4年采收完,则每年可供市场9000吨左右甘草。而每年我国甘草总需求量至少要6万吨!目前,种粮食有国家直接补贴,但种药材不仅得不到补助,还要面临GAP认证费门槛和农药、种子、化肥、人工等多方面花费,不赚反赔使药农很难有种药积极性。
“整个中药材种植业都面临这种局面。全国17个国家级药材市场中的10个处于瘫痪状态,剩下7个的交易量也严重萎缩。”从事此项研究40余年的国家药监局调研员骆诗文无奈地表示。
虽然大环境不利于甘草种植户,但连年走高的甘草价格能否重燃其种植热情呢?专家持否定意见:甘草种植的技术门槛很高,药农风险很大,下种、除草、保苗、采收4个环节的技术性要求高,若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全盘皆输,收获的将全是柴禾。而且一旦种下去,至少要等3—5年后才能采挖赚钱。
据了解,上世纪末政府推广零库存概念,现在全国80%的企业都把药材市场当做自己的仓库了,这下可好,市场上的风吹草动都会导致配方缺味、替代品降低疗效的现象发生。
专家认为,甘草危机只是一个引子,其他中药材的种植也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倘若不从根本上化解,类似甘草危机将次第爆发。
野生中药材濒临枯竭
已经实现了规模人工种植的中药材面临“短缺”,野生中药材处境更“悲惨”。
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的林瑞超说,从中药材产品来源看,国内上市的中药材中有60%的品种、40%的产量来自野生资源。野生资源的高比例虽然保证了质量的优良,但造成了资源的破坏和部分稀少野生药物的更加珍稀,也破坏了优势资源的循环利用。由于对野生药物资源采集量过大,掠夺式采集得不到制止,五味子、刺五加、淫摇霍、穿龙薯蓣等野生药物资源采青严重,有的面临资源灭绝的危险。据介绍,现在有的野生中药材连小规模的试验都满足不了,甚至连制作标本都很难找到,野生中药材资源亟需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保护。
中国中医科学院刘保延说,调研表明,中药资源家底不清,生态资源保护力度不够。由于低水平重复现象严重,一哄而上,中药资源需求量迅速增加,连年无序地狂采滥挖,麻黄、红豆杉、野生人参、冬虫夏草等很多品种濒临枯竭。优良品种的资源逐步退化和减少,给中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困难。
据了解,自1983年后,20多年来国家未再组织中药资源普查,而现有数据陈旧,不能反映资源现状、本底资料不清,直接影响到正确决策,无法出台有效的保护措施。
基因资源面临流失
更让专家们担忧的是,我国的药用植物基因资源有可能面临流失的危险。
一方面,由于野生植物资源的破坏十分严重,已构成对基因的威胁。因为,物种的灭绝意味着其所携带的遗传基因也将随之消失,另一方面,由于从种质资源中分离出来的基因或者用种质资源育成的品种具有知识产权,因而世界各国均将研究重点放在种质资源的基因鉴定与分离方面,基因资源的争夺已拉开序幕,具有专利注册号的药用植物基因或DNA片段也越来越多。这些基因一旦被注册,再对其研究就会颇感掣肘。
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刘铜华认为,长期以来,我国的中药业一直在采用一种以“吃资源”换取低成本的生产方式。中药资源的无序开发导致大面积植被被毁,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更为严重的是,中药资源的无序开发与生态环境的破坏之间,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由于管理无序和过度开发,中药材生态系统近年来正以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而一个物种的消失会导致15—30个物种的危机。
来源:水母网
声明:本文是中药材天地网原创资讯,享有著作权及相关知识产权,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个人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进行发布;经本网协议授权的转载或引用,必须注明“来源:中药材天地网(www.zyctd.com)”。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