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网讯】
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坚持中西医并重,实施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中医药”再次成为两会热议话题。与此同时,多位代表委员再度就中药产业发展建言献策,中药“集采”、“追溯”、“标准化”等相关议题成为热议焦点。
全国人大代表吴相君:促进野生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
全国人大代表、石家庄以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吴相君建议促进野生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吴相君认为,目前中药资源的利用存在三大问题,一是中药基础研究薄弱、二是中药资源过度消耗、三是野生中药资源人工种养殖技术不成熟。
他建议,要加快开展中药资源普查,摸清家底,科学规划。对于重点品种进行有计划的科学采收,划分采收区、划片轮采、边采边育、野生抚育等,促进资源的恢复与利用,并建立基因库和种源基地。另一方面,要加强基础研究,进行中药材人工种养殖的试验及推广。加强中药资源基础研究和种养殖技术攻关,根据中药资源的生长发育规律和对环境条件的要求,模拟原始生态环境,开展中药材仿野生种养殖,进行生态种植,扩大资源来源,减少对野生资源的依赖程度和破坏,保证种养殖药用资源的药效与野生中药材相当。同时,还要建立野生中药材资源保护区。对于重要且稀缺的野生中药材资源,在其原产地建立保护区,明确重点保护品种,采挖和收购野生药材实行许可制度。
全国人大代表卢庆国:推进中药集中采购
全国人大代表、晨光生物董事长卢庆国建议,应加快中药及配方颗粒进入集中采购,目前中药行业面临的局面不容乐观,中药生产小、散、乱。全国有5000多家中药厂,10000多个中药批号,年药品收入约8000亿元;恶性竞争、低水平重复、重营销轻技术轻管理的现象普遍存在,既浪费社会资源,也增加政府监管难度。
对中药实行集中带量采购招标,可以有效推动中药企业规模化生产经营,降低中药用药成本,促进中药行业健康发展。应创造条件尽快使中成药进入药品集中带量招标采购的机制内,让更多中药生产企业公平参与竞争;完善标准体系,把中药配方颗粒纳入药品集中带量招标采购体系,促进其更好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杨伟坤:加强医保政策支持中医药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保定市副市长杨伟坤建议,将各级中医类定点医院纳入全国异地住院联网结算和省内异地门诊慢性病联网结算范围。将中医药项目确定为医保甲类项目。大力支持将疗效和成本有优势的中医医疗服务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将符合条件的中药饮片、中成药和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范围,综合考虑有效性、经济性等因素,尽量确定为甲类项目。
实施中医医疗服务价格政策倾斜。以临床价值为导向,以中医优势服务、特色服务为重点,完善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适当下放中医诊疗类项目的定价权限。充分考虑中医医疗服务项目的技术含量和人力成本,对中医各类诊疗项目的价格涨幅进行适当提高。加强医保支付政策倾斜。发布中医优势病种,使用中医疗效好,医疗费用投入少,对中医优势病种在医保支付时保证与西医同价。实行医保基金预算管理政策倾斜。
全国人大代表肖伟:完善中医药科技创新评价体系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康缘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肖伟建议完善中医药科技创新评价体系,基于目前的中医药科技评价体系以西医西药为主导,未充分考虑中医药特点,不能够客观、公正、充分、准确地评价中医药,难以有效激励中医药的持续创新发展的问题。
由此肖伟建议,应探索建立以中医药为主导的独立、自主的评价体系。在符合科技创新基本原则和规范的基础上,由中医药专家为主体,就中医药评价对象的专业贡献进行合理评价。同时,要系统研究中医药自身特点,建立分类评价机制。此外,还应该发展客观化、标准化、专业化的第三方中医药科技评价机构,在重要政策决策领域加强对中医药第三方科技评价结果的采信力度。比如对于上市后的中药、人才遴选、科研项目或平台建设立项等过程中,增加第三方科技评价机构的参与度和结果采信要求等。
全国人大代表徐镜人:加强中药材源头控制 推动中药全过程溯源体系建设
全国人大代表、扬子江药业集团董事长徐镜人代表建议,新的药品管理办法及中药注册分类已经实施,但相关配套政策滞后,需要完善审评审批配套政策,加速提升中药新药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建议制定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拓展中医优势领域的诊疗空间和中医中药参与度,增强中药新药可及性。此外,要加强中药材源头控制,实现产地加工一体化,推动中药全过程溯源体系建设。这其中的关键在于,尽快出台全国性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建设指南,优化全国中药材生产布局,限制中药材盲目引种。
全国人大代表熊维政:建立符合传统中医药特色的质量标准体系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羚锐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原党委书记熊维政建议建立符合传统中医药特色的质量标准体系,促进中药产业发展。中药外用药品如传统中药膏药,在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其应用中的辅料大多无药物标准,但在国外早已广泛应用(如合成橡胶、热可塑橡胶等)。按我国现行法规要求,如改变基质辅料需要进行临床试验,而进行临床试验投入大、周期长,不利于中药生产企业技术创新。在产品开发和质量控制等方面建立符合中医药特色的质量评价体系,如对中药外用制剂基质辅料免做临床研究,对基质辅料实行备案制,并借鉴国外经验增加外用制剂所需辅料纳入药典的数量等,将会释放企业的自主创新力。
全国人大代表方同华:构建中药临床评价体系
全国人大代表、珍宝岛董事长方同华建议构建中药临床评价体系以促进中医药的发展,为中医药创新提供政策性、法规性、制度性的支持和保障。加强中医药优势领域和病种研究,引导研究机构针对国民健康需求制定研究规划。加强政策扶持,促进中医药企业加速特色中药研发。加速中药标准化发展,加快中药尤其是中药饮片和配方颗粒标准化配套措施的制定,形成对中医药制剂的安全性、有效性的评定标准和质量评估体系。
同时,建立中药研究对照药品目录。结合中药创新研究需求,充分利用中药经典名方和中医药企业的药品生产实践,进一步完善中药研发指导原则,在国家层面制定中药的“对照药品”目录,促进中药研发落地实施。加快推进经典名方研究,为中药产品系列开发提供理论、剂量、质量等全方位的工作指导和支持,应建立药材资源评估平台。继续深入推进细化中药注册审评审批指导原则,国家层面加大中药基础研发投入,构建国家药材资源评估平台,加强公共平台信息建设,持续创建中药研发的“绿色通道”,让中药研发机构有章可循,少走研发弯路,为中药研发创新注入活力。
全国人大代表白亚琴:确保中药材农药残留符合标准
全国人大代表白亚琴建议,中药材农药残留问题首先要从种植源头抓起,要求药农按照GAP规范化种植中药材,加强对种植基地的日常监管,指导和培训药农科学种植中药材,提高药材的品质。中药材在饮片初加工等环节应该送检,取得有资质检验机构的33种农残检测合格报告单方可销售。由国家投资成立省级或区域级中药材农残检测检验中心,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办出高技术高水准的检验检测中心。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可以自办检验检测中心(站、所),一方面符合2020年版《中国药典》有关工作要求,就地就近便于企业对33种农残的检测;另一方面,也可以作为区域农残检验检测中心,政府给予适度经济支持,为附近周边的药农药企提供有偿服务。
声明:本文是中药材天地网原创资讯,享有著作权及相关知识产权,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个人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进行发布;经本网协议授权的转载或引用,必须注明“来源:中药材天地网(www.zyctd.com)”。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