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网讯】 定西市位于甘肃省中部,通称“陇中”。辖安定、通渭、陇西、渭源、临洮、漳县、岷县一区六县。总面积2033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93.08万人。定西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交汇处,海拔高度为1420~3941米。年平均温度7°C,中北部干旱少雨,南部高寒阴湿。定西为古 丝绸之路重镇,新欧亚大陆桥必经之地,素有“甘肃咽喉,兰州门户”之称。
定西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尤以距今4000年前新石器时代以彩陶为标志的马家窑文化、青铜器时代的辛店文化和寺洼文化、战国秦长城等遗址古迹著称于世,系华夏文明重要的发祥地之一。
党中央、国务院对定西的发展极为关注,1983年国务院把安定区、通渭县、陇西县、临洮县列为“三西”建设重点县给予扶持,1986年又把渭源县、漳县、岷县列为困难县进行重点扶持。八十年代以来,胡锦涛、江泽民、温家宝、贾庆林、曾庆红、吴官正、李鹏、朱镕基、回良玉等30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到定西视察工作。江泽民同志视察定西后欣然题词“群策群力,定西大有希望”。2007年2月17日大年除夕,胡锦涛总书记第二次来定西视察工作,并同定西广大干部群众一起共迎新春佳节,使全市人民倍受鼓舞。
近年来,定西市委、市政府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狠抓各项措施落实,促进了经济社会的较快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实现了两位数增长。2007年底,全市生产总值突破100亿元,大口径财政收入达到6.08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834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863元。
定西市中药材种植历史悠久。近年来,全市中药材面积一直稳定在100万亩以上,今年达到110万亩,占全省的49%,全国的7.6%;其中当归、黄(红)芪、党参三大主栽品种分别占全省的73.6%、70%和65.2%,占全国的60%、20%和40%。目前已形成了以陇西为主的黄(红)芪、岷县为主的当归、渭源为主的党参三个特色显明的中药材优势种植带。陇西、渭源、岷县被中国农学会特产之乡推荐暨宣传委员会分别命名为“中国黄芪之乡”、“中国党参之乡”和“中国当归之乡”。为了切实提高中药材的种植质量,市上在充分发挥当地科研推广部门作用的同时,积极对接甘肃中医学院、甘肃农业大学等大专院校、科研机构,联合开发出了当归、黄(红)芪、党参等5个大宗品种符合GAP种植规范的操作规程(SOP)。今年共建立中药材无公害标准化基地65个、面积46万亩,其中GAP示范基地38个、24.45万亩;采取“企业 基地 农户”的模式,发展订单中药材29.3万亩。经过努力,全市中药材种植已由追求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规模化、标准化的种植,对拉动农民增收起了重要支撑。2007年农民从药材产业人均获益354元。
目前,全市已建成陇西文峰、首阳,渭源会川和岷县城郊、梅川等5个大中型中药材专业市场和岷县“当归城”、陇西神农现代物流园区,中药材年交易量达28.14万吨,交易额22.12亿元;尤其是陇西文峰、首阳两大市场年交易量达18万吨,交易额10亿多元。为了强化现代流通手段,顺应中药材流通市场向电子商务化转变的趋势,在市上大力支持下,分别在陇西文峰、渭源会川、岷县“当归城”新建了三个“全国中药材信息发布中心”,依托市场和物流主体,及时发布全国重点药市的市场交易行情和价格信息,宣传推介全市中药材产业,反馈最新产、加、销、贮信息,并设立信息咨询台,全方位地为药农和销售主体提供优质服务。
全力扶持发展龙头企业,不断提高精细化加工水平。通过采取优惠政策扶持、协调金融支持、促进企业创新研发等有效举措,大力培植中药材加工业。全市现有较大规模的中药材加工企业75家,2007年实际加工中药材7.51万吨,占药材总产量的46.2%,实现加工产值7.4亿元,产品类型已发展为中药饮片、中药半成品(标准提取物)、中成药、系列保健、美容化妆品等。
为了进一步加快中药材产业可持续发展,今后五年要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全力打造“中国药都”的宏伟目标,大力实施中药材产业发展工程,立足建成全国一流的当归、党参、黄(红)芪种植、精深加工、新产品研发基地和现代化的中药材物流集散中心,坚持以“大项目带动、大企业进入、大市场支撑”为突破口,全力实施名牌战略,全面推进中药材产业化经营,引导中药材产业由药源基地向精深加工和终端产品市场延伸,不断开拓中药材产业及其相关领域的发展空间,努力走出一条政府推动、企业主导、科技支撑、加工提升和品牌经营的深度开发之路。
陇西是镶嵌在丝绸古道上的一颗璀璨明珠,自古为“四塞之国”,是陇上历史文化名城。自秦置郡以来,一直为历代郡、州、府治所在地,一度成为甘肃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陇西是天下李氏的“郡望”,在悠悠历史长河中积淀和蕴育的陇西李氏文化已成为与敦煌文化、天水伏羲文化、拉卜楞寺藏传佛教文化齐名的甘肃四大文化之一。
陇西县位于定西市中部、渭河上游,总面积2408平方公里。辖9镇8乡,总人口49.76万人,汉、回等12个民族在这里和睦相处。县内海拔1612—2778米,年均气温7.6℃,降雨量445mm,土壤以黄绵土为主,光照充足,气候温和,土壤、大气、水质无污染,独特的自然条件孕育出众多名优特产,尤以中药材、马铃薯及其淀粉、传统肉制品最为驰名。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春风,为这座古老的城市注入了新的发展活力,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她正以崭新的姿态昂首在新世纪的征程上。近年来,陇西县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产业富民、工业强县、商贸兴陇战略,狠抓项目建设、工业建设和城镇建设,坚持基础先行、特色主导、民营引领、创新突破、开放带动、城乡共进六条路子,不断提升中药材、洋芋、畜牧、劳务、铝冶炼及加工、商贸服务六大产业,着力构建特色农业、新型工业、现代商贸同步发展的经济格局,促进了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2006年荣获“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称号,位居第六十九位。2007年,全县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92800万元,财政收入12230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82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922元。
陇西药材资源丰富,种植历史悠久。这里盛产304种中药材,素有“千年药乡”和“西部药都”的美称,是全国“地道药材”的重要产区之一。南北朝时期的大药学家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有“黄芪第一出陇西,色黄白、味甜美,今亦难得”、“独活生陇西者质佳”、“当归生陇西川谷、四阳黑水,俗称马尾归”等记载。汉朝末期,与华佗齐名的陇西药师封衡,用中草药为曹操调理养生,深得其宠。盛唐时期,药王孙思邈曾到陇西昌谷进行药事考察,留下了“药王山”、“药圣村”的传说。黄芪、党参等地道药材的采集、种植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2002年,在陇西首阳挖出八株黄芪王,最长的一株长2.45米,粗8.5厘米,充分证明陇西是党参、黄芪等药材的地道产区和最佳生长环境。2003年,“陇西白条党参”、“陇西黄芪”获得了国家质监总局的原产地标记注册认证,得到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近日,“陇西黄芪”、“陇西白条党参”证明商标成功通过国家工商总局注册公告,成为陇西中药材走向世界的又一张通行证。
近年来,该县把中药材产业列为“富民兴县”的重要支柱产业来抓,不断加大培育扶持力度,使全县药材种植基地稳步扩大,药材加工初具规模,龙头企业蓬勃发展,市场体系不断完善,产业效益日益提高,初步形成了种植基地化、加工精深化、市场专业化、服务配套化、产品品牌化的发展格局。2007年全县中药材产业总产值达到5.8亿元,为农民提供人均纯收入680元,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一是优化品种结构,种植基地不断扩大。为了提高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能力,丰富中药材品种资源,该县在首阳镇建立了68亩的首阳中药材科技示范园区,建成了中药材种苗繁育示范点和西部惟一的中药材种子种苗市场,先后引训和成功栽培了黄芩、款冬花等68个中药材品种,实现了专业化育苗、标准化操作、规模化生产,不仅为当地进一步扩大药材种植提供了种苗保证,而且引领着西北乃至北方药材种植的潮流。2000年以来,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连年稳定在26万亩以上,初步形成了5万亩黄(红)芪、6万亩党参、3万亩柴胡、2万亩甘草、2万亩黄芩、1万亩板蓝根、5000亩款冬花、5000亩大黄标准化种植基地等八大中药材基地,加大了中药材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普及力度,开展无公害、规范化种植,有力地提升了药材种植基地的规范化水平和经济效益。目前,以陇西为中心地域的药材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20%以上,其中白条党参的产量占全国市场份额的70%以上,黄芪、大黄、当归、柴胡、甘草、板蓝根、黄芩、款冬花等家种药材和茵陈、蒲公英、独活、地骨皮等野生药材的产量占全国市场份额的50%以上。
二是提升产业水平,精深加工初具规模。目前,全县有较大规模的中药材加工企业48家,其中26家办理了药品生产许可证,2家企业通过GMP认证,8家正在进行
GMP改造,个体药材加工点达3000多个。生产的脱皮黄芪、黄(红)芪宽带片、党参片、党参条、甘草长片、当归单只片、党参醋、芦荟花粉胶囊、保健药膳、药茶、汤料等产品大量出口或转口销往韩国、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出口创汇300多万美元。尤其是效灵、陇兴、伊真堂、精萃、陇西一方和陇原中天6家龙头企业积极顺应中药现代化、国际化发展的趋势,进军中药材有效成分提取和精深化加工领域,形成新的产业集群,使全县中药材加工业迈上新的台阶,形成新的亮点。2007年,全县共加工转化各类药材2.3万吨,实现产值2.5亿元、利税3000多万元。
三是完善配套设施,市场体系不断健全。按照建成汇集中药材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为一体的交易平台和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中药材物流中心的目标定位,近年来该县积极打造现代中药营销网络,率先在西北开展中药材期货贸易、电子商务,充分发挥市场在产业化中的资源配置作用。目前,全县已经初步建成了以文峰、首阳两大专业市场为龙头,以菜子、马河、福星等产地集贸市场为依托,以各乡镇收购网点为延伸的中药材市场体系。文峰、首阳两大中药材市场2007年集散各类中药材600多个品种18万吨,成交额达10亿元,陇西药材在全国市场上的份额已达到20%以上,所经营的党参、黄芪、柴胡、板蓝根、大青叶、大黄等品种占全国的一半以上,其中党参、黄芪成为全国价格的“晴雨表”。同时,市场知名度进一步提高,吸引了来自四川、广东、广西、湖北、福建、安徽等省区的2000多名客商常驻市场经销药材。
四是发挥仓储优势,物流服务迅速发展。陇西县属干旱半干旱气候,湿度小,光照足,通风好,所存的药材不生虫、不发霉、不变质,适宜中药材贮存保管,有“天然药仓”的美誉。近年来,随着全县市场基础设施改善、投资环境优化和招商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国内制药知名企业纷至沓来,在陇西建立自己的仓储基地,建成上千吨的大型仓储经营企业23家,中药材仓储容积80多万立方米,静态仓储能力达5万多吨,成为西北最大、全国重要的中药仓储基地。同时,中药材信息服务业得到快速发展。大批有远见和实力的经销企业、经营户与国内外市场和大型制药企业建立了密切的信息网络,“西部药都•网上陇西”、“惠森药业”、“西北中药材”等专业网站与国内外制药企业和专业市场广泛链接,日均发布各类信息1000多条。目前,全县有中药材货运信息中介组织36个,从业人员
300多人,加盟车辆600多台,年输转能力20万吨,发展运输专线30多条,运销网络遍及全国各地。
陇西,昨日辉煌灿烂,今朝希望无限。这颗西陇海兰新线上的璀璨明珠,因优越的区位优势、广阔的发展空间、丰富的产业资源和良好的投资环境成为海内外客商投资兴业的理想之地。
一是区位优势独特。陇西自古就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又是新欧亚大陆桥的必经之地,东达古都西安,西临省会兰州,陇海铁路穿行而过,多条公路在此相汇,具有南拓北展、承东启西的扩散效应,成为连接周边数十个市州县的交通枢纽和甘肃中部、南部物资交流、集散的重要场所。
二是工业基础雄厚。陇西是全国重要的铝冶炼及加工基地,县内初步形成了机械制造、冶金化工、印刷轻纺、农副产品加工等十大门类30多个行业的地方工业体系,已成为定西市乃至全省的工业重镇。
三是商贸流通活跃。立足区位优势,历届县委、县政府一直致力于打造西北地区物流中心,打造西北地区的“旱码头”。县域内大型物流企业宇臻物流集团公司,是一家集物流配送、配载、仓储、信息服务及木材、钢材、建筑装饰材料、农副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批发零售于一体的综合性物流集团企业,年物资吞吐能力可达120万吨,年交易额达5.8亿元。目前,全县有各类市场39处,年交易额达到13.5亿元。
四是发展环境优越。该县先后制定出台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招商引资优惠办法》、《关于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实施意见》,从降低投资门槛、完善服务体系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优惠扶持政策,创造了宽松优惠的发展条件。县行政服务中心对工商、质监等10多个部门实行信息共享、并联审批、高效便民,优化了服务环境。
陇西,这块充满希望的投资热土,正以日新月异的变化和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热忱欢迎海内外朋友前来开发发展,共建伟业,共创辉煌。
(摘自天水在线)
声明:本文是中药材天地网原创资讯,享有著作权及相关知识产权,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个人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进行发布;经本网协议授权的转载或引用,必须注明“来源:中药材天地网(www.zyctd.com)”。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4018
0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