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网讯】
春天的武山,生机勃发。
咀头乡新泉村的村民们,个个忙着为开春后的药材生产做准备。正在地里忙着施肥的六旬老汉马顺保说:“去冬今春,干旱少雨,药材无法栽植,趁这个时节,先把地平整好,只要天一下雨,马上就可以栽植,现在不做好准备,脱节一环,就要影响种植计划和效益。”
“种药材,做梦都没想到能收入10万多元,跟种出黄金条似的。”正在贮藏窖里搬运党参苗的白湾村村民管文海高兴地说。去年,管文海种植的5亩多药材,收入超过10万元。
“今天,我收购党参苗10吨,每公斤50元,这里的药材苗壮,品种好,在我们那里栽植容易成活。”正在城咀公路收购党参苗的四川省南部县南隆镇的客商谢天刚高兴地说。
新泉村村委会主任马四子说,中药材种植和育苗,现在已经成了村民的“摇钱树”。马四子多年经营药材生意,去年是最好的一年,他家种的1亩党参就收入3万多元。开春以来,他又收购党参苗8吨,销往四川、山东、西藏、云南等地。
而这一幕,发生在地处半干旱区的咀头乡,不能不令人惊喜。因为这里,不仅干旱,而且多年来农业种植结构单一,群众生活困难。为了破解“旱”的难题,近年来,乡党委、政府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在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以市场为导向,努力扩大中药材、全膜玉米等高产高效作物。去年,全乡共种植各类中药材3000多亩,年产量240万公斤,年产值达6000余万元,使1200余户农户受益。
今年,咀头乡又扩大中药材种植区域,大面积栽培柴胡、党参、黄芪等品种,在白湾、库洞、吴山、新泉、裴窑5村建成了中药材生产基地3000余亩。为全面推广中药材种植,咀头乡抽调了8名业务骨干,深入田间地头,为群众提供技术服务,并邀请了县农业局、科技局、蔬菜局等部门的10多名高级农艺师和科技特派员,深入开展包面积落实、包技术培训、包田间管理、包推广种植的“四包”责任制,从种植品种布局、测土施肥、田间管理等环节全程开展技术指导。乡上还举办中药材种植技术培训班10期,培训农民800人次,全面提升了中药材生产的科技含量。
声明:本文是中药材天地网原创资讯,享有著作权及相关知识产权,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个人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进行发布;经本网协议授权的转载或引用,必须注明“来源:中药材天地网(www.zyctd.com)”。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