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网讯】
去年7月16日,贵州省召开的全省民族药业和特色食品产业发展大会时提出:打造西部地区重要的中药现代化生产基地,建设民族医药业强省,中药材种植面积500万亩,产值100亿元以上,医药工业总产值500亿元。时隔一年,贵州中药材产业发展成效显著,每年以30万亩速度递增,广大老百姓参与到中药材种植和生产环节,摆脱了贫困,过上了富裕的生活,催生了一批中药材致富样板县、乡、村。
脱贫:中药材成农民致富的“香饽饽”
“有今天的好日子,是半夏带来的哟!”谈起中药材,赫章县河镇乡舍虎村村支书魏仁才总有说不完的话,站在公路边,他拉着记者,指着散落在一片坝子里的小洋房,高兴地说:“这些都是药材房。”提及以前,魏仁才说:“以前甭提有多寒碜了,家家户户靠地里哪点包谷和洋芋过日子。”舍虎村曾是一个极贫村,236户人家住的是土墙房、茅草屋,就着酸菜吃粗粮,2004年,舍虎村人均收入才200元。自从2005年大家种植中药材后,如今家家翻身变了样,推倒了土墙房,盖了新楼房。
现在,舍虎村共种植了500多亩半夏,带给村民无尽的财富,这也让昔日贫穷的舍虎村变成赫章县有名的富裕村,人均收入一路飙升,去年达到5000多元。
在赤水市官渡镇,漫山遍野的石头上长满金钗石斛,使这里的农民早早地实现了万元户的憧憬。如今,赤水市石斛产业从上世纪90年代200亩发展到现在的4.5万亩,年产量1000余吨,产值达5000多万元,直接带动5000多户农户脱贫致富,间接带动1万余户农户参与进来。金钗石斛产业成为当地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香饽饽”,“点石成金”的传奇正在续写……
贵州省扶贫办主任叶韬说:“发展中药材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潜力巨大,是充满希望的朝阳产业,是贫困地区调结构、促增收、保生态、可持续的最现实、最有效的产业之一。”
现状:中药材大省尴尬突围
在采访中,贵州省扶贫办总农艺师杨小翔说:“尽管近年来我省中药材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野生中药资源保护抚育不力,药材生产组织化程度不高,黔药、苗药知名度和影响力不够,科技支撑体系不完善,中药农业、商业与工业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依然突出,中药材生产与市场仍是贵州省中药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
2012年初,国发2号文件明确要求贵州省推进中药现代化,大力发展中成药和民族药;培育一批龙头企业,打造一批知名品牌,为民族药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政策支撑。不仅如此,在国际市场上,未来10年,国际植物药市场的增长速度将会保持在10%以上。
去年,贵州安排省中药材产业发展转型资金1亿元,连续几年,投入建设现代化的中药材批发市场、研究中药材种植新技术、产地加工和病虫害防治、技术培训等方面,改变当前贵州中药材产业开发粗糙的现状,提升药材的附加值。
路径:用工业化的理念推动民族药业大发展
贵州强力推进中药材发展,规模不断扩大,成为全国第四大种植区之一,让贵州跃升为全国中药材种植大省。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贵州并不是中药材强省。贵州中药材发展需要一次跨越,从大省向强省迈进。
在发展中药材产业过程中,贵州省实行基地与车间无缝对接,以农促工,以工带农,形成了“种子选育 种植加工 药品生产 市场销售”的现代中药产业链发展模式,为贵州中药材种植加工探索出了一条新途径。
相关数据显示,近几年来,以苗族医药为代表的贵州民族医药工业成效可嘉,苗药已与藏药、蒙药、维药、彝药、傣药一起,被国家确定为六大民族药。21种中药民族药销售收入年产值超过亿元,形成了种植、加工、科研、流通的民族药业发展体系。涌现了益佰、百灵、信邦、神奇、同济堂等知名品牌。
去年2月,贵州出台了《关于完善体制机制加快推进中药材产业化中药现代化发展的意见》,明确规定:将建立“科、农、工、商”思维一体的领导体制,加强中药材产业科研,提升质量水平,开发新品种,积极推进中药材基地建设,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民营经济,打造黔药品牌,大力推进中药材市场体系建设发展。(胡丽华)
声明:本文是中药材天地网原创资讯,享有著作权及相关知识产权,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个人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进行发布;经本网协议授权的转载或引用,必须注明“来源:中药材天地网(www.zyctd.com)”。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