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网讯】
贯彻落实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加快建设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内蒙古通辽市南部四旗有优势、有潜力,可以大有作为。近期,市委政研室对南部四旗发展绿色有机农畜产品产业典型进行了专题调研,形成了典型材料,旨在通过典型引路,示范带动,为建设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促进农牧民增收提供有力支撑。从今日起,本报将连续推出系列报道,以飨读者。
几年前,如果你问东明人,最让人头疼的是什么?他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你,是沙子!那17万亩无边的沙地,不仅仅是风起时,打在脸上那彻骨的疼,更像一道鸿沟,无情地把他们阻隔在小康的门外;
如今,这沙子却成了东明人的宝贝儿。几年来,东明人痛定思痛,因地制宜,在沙地上大力发展药材产业,不仅让沙地披上了绿装,恢复了生态,也让百姓走上了增收致富奔小康的康庄大道。
转变观念,荒沙地种出“金药材”
盛夏7月,走进奈曼旗东明镇,满目葱茏;沙地上,防风、冬花、黄芪等中药材郁郁青青,长势喜人,一片丰收在望的景象。
提起种药材的好处,大吉尔仁达郎村村民孙贵武赞不绝口。他说:“药材就是我增收致富的法宝!”
他掰着指头算了三笔账,一是效益账,他家去年在沙地上种了6亩地防风,亩产达1500斤,每斤按3元算,纯收入就达25000元,效益是种玉米的近三倍。二是工时账,药材苗出来之后,只需浇一遍水,打一遍除草剂,而且镇里还实行机械化统一播种、统一收割,有的村一个人能伺候百余亩地。三是生态账,种药材可以有效治理土壤板结,还有很好的防风固沙作用,有效地促进了沙地土壤改良。孙贵武说,今年他家扩大了药材种植面积,达到了40亩。
回顾东明镇药材发展历程,东明镇镇长唐国成感慨地说,自然条件恶劣,既无资源,也无区位优势的东明镇,如何让百姓脱贫致富奔小康?大力培育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向沙地要财富就成了党委、政府必须攻克的难题。早在2000年,东明镇就开始对沙生中药材进行考察论证,在经历试种、失败、再试种的基础上,引进了冬花、防风等适合东明镇种植的中药材。
为了扶持药材产业发展壮大,东明镇在用地、贷款等诸多方面提供支持。近年来,累计争取信贷资金1000多万元,用于支持药农购买药材种子和肥料。镇里还聘请科技人员实地指导,讲授药材生产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及GAP规范化种植,确保药材质量达标。同时邀请药企、药商来东明镇参观考察,吸引订单,拓宽药材市场销路。
如今“种药材能致富”成了村民的共识,该镇药材种植面积稳步增加,达到了8000多亩。沙地生态得到了明显改善。
市场化运作,小药材逐步长成大产业
东明镇的药材产业稳步发展壮大的另一奥秘,在于他们创新模式,市场化运作,通过大力扶持专业经济合作组织,以“合作社 农户”的方式,闯出了一条产业发展壮大、百姓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2011年,该镇药材产业带头人张磊带头注册成立了通达药材种植合作社。自合作社成立以来,每年都统一组织进行种植和技术指导,并推出了保底不封顶上门收购的订单模式,合作社共与200余户农民签订了5000亩防风的回收订单,实行每亩收益按2000斤玉米收益的保底标准进行收购的政策,农民亩效益如达不到保底标准,按该标准执行;收益高于保底标准的,按高于市场价格回收,确保了农民种植药材的积极性。目前,合作社正在东明镇建设药材加工厂,一期投资达400多万元,计划于今年药材丰收时投产。
张磊说:“加工厂投产后,药农仅运费一项,一年就能节省30至50万元。”
从零星散户种植,到集中连片种植;从田间粗放种植,到标准化精细管理;从卖原料,到深加工……一个个令人欣喜的变化,让我们看到了东明镇,正在乘着自治区建设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的东风,以崭新的姿态在农业现代化的道路上高歌猛进……
短评
化害为利探索发展新路径
东明镇沙地药材产业的成功,得益于创新思维,依托比较优势,努力找准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双赢的结合点,坚持既要效益,也要生态,变抗灾为避灾,化沙害为资源,不断探索沙地保护和利用相协调的经营模式,走出了一条科学保护生态与发展富民绿色产业相结合的新路子。还得益于通过壮大经纪人队伍,发挥能人带动效应,以保底不封顶的价格和良好的践约行为,保障了农民效益最大化,降低了市场风险,这对南部四旗山沙地区加快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郑言)
声明:本文是中药材天地网原创资讯,享有著作权及相关知识产权,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个人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进行发布;经本网协议授权的转载或引用,必须注明“来源:中药材天地网(www.zyctd.com)”。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