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网讯】

山楂树上结满了果实,再有一个月市民就可尝鲜了
每天,她要从县城穿越60公里去一棵棵山楂树下办公。当了20多年农技员,仁风镇5000亩山楂树下遍布她的足迹。她是43岁的石明君,是仁风镇的妇联主席,也是济南市第二批科技特派员,更是让仁风镇富硒山楂花开满枝头的第一人。
记者探访:
富硒山楂已进入膨果期下月可“尝鲜”
地处黄河冲积平原的山东济南市济阳县仁风镇山楂栽培历史悠久,素有“中国山楂之乡”的美誉。仁风镇是最早的富硒山楂种植基地,基地自然环境优越,严格按照绿色食品标准生产,常年种植山楂5000亩。
石明君告诉记者,1986年,在政府号召下,仁风镇开始大面积种植山楂,可惜遭遇行情不好,形势一度低迷,但她认为这次尝试并不能算作失败,果农们形成的种植习惯为日后的大规模种植打下了基础。“近几年形势转好,群众的积极性也在提高,果农们零零星星地种上了山楂,到现在已有5000多亩了。”
7月17日下午,记者在仁风镇东街村富硒山楂科技示范园看到,棵棵山楂树枝繁叶茂,树枝上悬着青提般大小的富硒山楂,树下还种着绿豆、毛豆等低矮作物。“还有1个月,红棉球富硒山楂就熟了,紧接着大金星、大五棱等品种都将迎来收获季。”望着树枝上一串串山楂,石明君称示范园里的山楂均已进入生长的关键环节———“膨果期”,一个月后就可以采摘了。
果农增收:
一亩能产7000斤一斤卖价约1.4元
“俺给山楂上钾肥呢,现在树上的山楂是一天一个样。”石明君一走近示范园,满头是汗的果农魏京河放下手中的活径直跑过来。他是东街村首批种植富硒山楂的果农,也是最早尝到甜头的一批。
魏京河说,以前他也种山楂,但只有红棉球一个品种,他清楚记得是在2009年,科技特派员石明君引进了大金星和大五棱两个品种,提升了口感更提高了产量。“新品种果肉更饱满口感更好,原来一亩产量在4000斤左右,现在平均产量在7000斤,原来价格只有两三毛一斤,去年我卖到1.4元一斤,预计行情也不错。”“山楂5年一结果,冒芽前、开花后以施氮肥为主,坐果之后进行富硒,膨果后上钾肥……”说起山楂种植经,魏京河滔滔不绝,不停感叹富硒技术大大提高了山楂的身价,“现在一忙就雇人,到了采摘的时候根本忙不过来,至少要雇俩人,一天100元左右,现在时间比钱贵!”
据介绍,2009年起石明君陆续建起富硒山楂科技示范园,在提升仁风富硒系列品牌的同时,辐射带动了平家、东街、翟家、许家、三里等村千余果农种植,现种植面积5000多亩。
$pager$
拉动妇女:
妇联主席当特派员山楂花扮靓“半边天”
石明君毕业于山东农业大学,1992年学植保专业的她一毕业就回家乡干起了农技员,这一干就是20多年。
长期服务于农村田间地头使她积累了丰富的种植经验。2009年,仁风镇上推广“富硒系列产品”,开始对西瓜、小麦、水稻、葡萄等进行富硒探索,她认为这是一个机遇,萌生了种植富硒山楂的想法。
“种植富硒山楂关键要掌握好硒液的浓度和使用时期,毕竟硒是一种微量元素,浓度过高对植物有伤害,过低又起不到效果。”石明君告诉记者,虽然山楂种植省工省肥省时,但受传统种植观念影响,加之对新技术的不了解,很多果农担心植物受伤,不愿尝试创新。“不过家里种啥一般是妇女说了算,我就开始慢慢做她们的思想工作。我就慢慢解释,富硒西瓜已经取得成功,富硒山楂也已试验成功了,果农们开始慢慢接受。”她说。
是什么在支撑石明君推行富硒山楂种植呢?她坦言,2006年当选为仁风镇妇联主席,这让她更加关心妇女和儿童。仁风镇是打工大镇,外出务工人员常年在1万人以上,“仁风镇基本是男主外,家中的‘顶梁柱’多半选择做生意或外出打工,‘半边天’要是再出去,家里的老人和孩子谁来照顾?很多孩子就成了留守儿童。”
为此,镇妇联积极宣传仁风镇推行的妇女劳动力内部消化就地转移政策,通过宣传西瓜山楂种植、奶牛养殖、木材加工、林下养鸭等带动妇女就业,山楂种植凭借投资少又省工成为不少妇女的首选。从2010年当选济南第二批科技特派员起,通过近3年的技术服务,仁风镇山楂面积不断扩大,目前已有5000余亩,平均亩产年收入近6000元,效益年年升高,十分可观。2011年上半年,为提高山楂的品质,打造绿色食品,她制定了富硒山楂标准化生产技术规范。
特色名片:
5000亩山楂树连成“红色旅游长廊”
石明君说,仁风镇的富硒山楂每年有两个最美的时期。一个是每年五一前后富硒西瓜成熟时,那时富硒山楂刚开始开花,“山楂花满枝头”成了仁风镇的标志。另一个是到8、9月份,山楂陆续成熟,颗颗红果缀在绿树上,5000多亩山楂树连在一起,如此美景吸引了远近游客,更吸引了各地的经销商。
近年来,仁风镇围绕都市型农业一直把山楂生产作为主导产业之一来抓,建立了山楂旅游红色长廊,山楂远销北京、天津、河北、福建、阳信、无棣等城市,一度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家家种植户都有自己的老客户,销路不是问题,近几年大家都学着利用网络搞营销呢。”她介绍,目前仁风富硒山楂主要做外销,一部分用于鲜果出售,一部分用于加工。近几年好的时候卖过1.4元一斤,最差的时候也在8毛钱左右。
记者 隗萌
声明:本文是中药材天地网原创资讯,享有著作权及相关知识产权,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个人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进行发布;经本网协议授权的转载或引用,必须注明“来源:中药材天地网(www.zyctd.com)”。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