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网讯】
7月,正值枸杞成熟的季节,在“中国枸杞之乡”新疆精河县,人们正在热火朝天的忙着采摘、加工、销售枸杞,精河人民的生活与这个“小红果”结下了不解之缘。
带动全村村民种出枸杞示范园
蒋林成了精河县托里乡吾夏克巴依村的“名人”,村民们一提起他,全部竖起大拇指称赞。
蒋林是该村示范园统防统治服务队队长,从1989年起开始种植枸杞,当时只有两亩地,种植面积小,村里也没有形成一定的种植规模。
“刚来到这个村时我连一间砖房都没有,如今住进了高楼,还买了小汽车。”该村村民张中海说,吾夏克巴依村以回族居多,张中海是全村第一个种植枸杞的少数民族村民,而这一切得益于蒋林的帮助。
2002年村里建了枸杞示范园,这对蒋林来说是件带领全村致富的好事,自那时起,他白天忙于农活,一到晚上吃过饭后,就挨家挨户串门,动员村民到示范园里种枸杞。
但是当时村民思想工作很难做,很多人依然循规蹈矩,选择种植经济效益并不高的棉花,而对枸杞种植一点兴趣都没有,为了动员大家,他连续一个多月上门给村民讲种枸杞的好处,在他的努力下,38户村民抱着试一试的态度选择了跟着他干。
有了规范的示范园,蒋林采用标准化栽培管理技术,统一给枸杞浇水、打药,产量有所增加,村民们尝到了甜头,逐一加入进来。
如今全村120户村民在示范园里种枸杞,种植规模达到了1000余亩,产量也由最初的每亩200公斤上升到380公斤,每户每年平均创收十几万。
现在全村家家户户买了新楼房和汽车,每年农忙过后,蒋林都会和乡亲们约好外出旅游一次,吾夏克巴依村村民的生活越来越好了。
$pager$
销售大户也曾是个“销售困难户”
“最难的那年我才销出去30多吨枸杞,厂子只能靠借贷维持。”精河县托里乡销售商孙新峰说,他从1994年开始销售枸杞,1998年是他销售生涯中最难的一年,枸杞卖不出去囤积在厂里,看着都闹心。
由于遭遇当时严重的打击,孙新峰也曾想过放弃,但正巧那年儿子出生,也正是这个小生命的诞生,坚定了孙新峰继续坚持下去的信念。
孙新峰开始从自身找原因,总结销售经验,他觉得自己的销售渠道太窄了,仅在疆内销售达不到一定的规模。
考虑再三之后,1999年孙新峰让哥哥带上两三吨干枸杞去成都试卖,没想精河枸杞以优良的品质在当地大受欢迎,自那时起,他开始联系成都商家进行合作,同年,他又将销售地扩展到广州。
为了提高枸杞的销售档次,他新建了一栋厂房,同时专门从韩国引进了两台色选机,工人们无需再手动根据色泽度对枸杞进行分类,生产效率提高了,年加工量也比以前翻了一倍。
孙新峰的枸杞销售业开始走上坡路,2003年,他以每年500吨的销售量荣当精河县的销售大户,日子也逐渐红火了起来。
“我的下一步目标就是将枸杞销往国外,让更多人吃上新疆精河的甜枸杞。”孙新峰信心满满的说。
一眼“瞄”出新商机
兰成仓是精河县托里乡叶里斯南也肯村的村民,他和其他种枸杞的人不同,村民们种的枸杞都是红色的,而他却选择了种植黑紫色的野生枸杞。
“这枸杞看起来像是被霜打过一样,卖价可是红枸杞的数倍呢。”兰成仓介绍说,这种野生枸杞,目前全村就他一人在种植,种植面积达到了20亩。
兰成仓与野枸杞之间有一段特殊的缘分,也许是麻雀带来的种子,去年他无意间发现自家棉花地边长了很多野枸杞,兰成仓当时并没有想到它能带来多大的经济价值,只是出于好奇,他将这些野枸杞采摘回家晾干。
谁知一个从陕西来的老板听说他家有野枸杞,便主动联系到他,并想以每公斤200元的价格收购。
“200元哪行啊,你给我两倍的价钱还差不多。”兰成仓说他起初只是一句玩笑话,没想到陕西老板竟毫不犹豫的答应了,并且立即拿出现金准备收购。
这让他大吃一惊,他没想到这个还不及红枸杞一半大的“小黑果”还能这么值钱,于是敢想敢干的兰成仓决定,今年4月初拿出家里20亩地开始试种。
为了保证成活率,他专门查资料研究,发现野枸杞耐旱、耐盐碱,一年只需浇三次水便可收获。
由于野枸杞“全身”长满了刺,采摘时只能用剪刀一点点剪下来,经过他的悉心栽培,他地里70%的野枸杞成活了下来,这对他来说也是个莫大的安慰。
关于未来,兰成仓已经做好了打算:“今年先试种一下,如果效益好的话,我打算动员全村村民一起种植野枸杞,一个人富不算富,大家一起致富才能让我觉得幸福。”(实习生 王自爱)
声明:本文是中药材天地网原创资讯,享有著作权及相关知识产权,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个人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进行发布;经本网协议授权的转载或引用,必须注明“来源:中药材天地网(www.zyctd.com)”。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