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网讯】
13年,江西樟树的中药材种植业实现“撑杆跳”:从2001年的2.4万亩到现在的18万亩,产值由2000万元到3.96亿元。今年5月,樟树成为国内唯一被中国中药协会认定为“中国药都”的县级市。
樟树市药业局副局长周正如总结说,秘诀就在于用工业化理念谋划中药材种植产业,实现了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管理、产业化运作。
从单打独斗到规模种植,八成药农掌握新技术
樟树药业至今有1800余年的历史。在发源地阁皂山下,现在还保留着一块东汉时期留下来的药圃,这便是有名的“百草园”。当年的“百草园”如何发展成万亩药地?我们来到樟树最大的中药材种植基地—吴城乡寻求答案。
黄澄澄的黄栀子,齐腰高的吴茱萸,三五成群的药农手脚麻利地除草、施肥。“这个基地现在有1000多亩,去年产药材10多万公斤,产值超过300多万元。”承包人袁芳说。
吴城乡党委书记李翔介绍,全乡有4万多亩旱地,大部分是以红壤为主的丘陵山地,以前主要种花生、大豆等农作物,收益不高,但种植药材却很合适。吴城乡确定“以药富民”的战略,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采取个体承包、大户牵头、基地示范等多种经营形式,流转山地使用权,实行中药材的规模化种植。目前引进药业发展资金6000万元,兴办中药材基地38个,全乡种植面积达2.4万亩。
吴城乡的变迁是樟树市中药材种植业的一个缩影。从2001年起,樟树市抓住国家退耕还林政策和江西省把中药材产业列入主导产业的机遇,用优惠的政策鼓励和吸引投资。目前全市形成百亩以上连片基地81个,千亩以上连片基地18个。
“黄栀子比一般中药材要难伺候,灌水多了不行,没水也不行…… ”店下镇的药材基地里,农民车北平说起种药门道了如指掌。
“以前种的药少,药农也不懂什么技术,不仅产量低,品质也不行,卖不上好价钱。现在规模上去了,没有统一的种植标准和流程更不行。”周正如说。近年来,樟树市按照GAP标准和SOP流程,大力推广无公害中药材种植技术,实行统一规划、统一选育、统一管理,使中药材产量及品质大幅攀升。
标准化管理需要人才。樟树市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办讲座、上门指导,把技术服务送到田头地角。目前,全市已培训药农9000余人次,有80%的药农掌握了新技术,中药材种植科技人员达780余名。
$pager$
八成药材被企业就地消化,好药材卖上好价钱
洲上乡是樟树市最大的车前籽种植基地。眼下正值车前籽即将售罄时节,牌楼村何仔口村药农廖欠珠趁着晴好天气,将最后一点车前籽在自家院子里翻晒。
“再晒两天就可以卖了,以前都是坐等贩子上门来收,价钱人家说了算。现在由合作社牵头搭线,统一卖到药厂,种多少、什么价钱头年都签了合同。收入有了保证,我们种药的积极性也高了。”廖欠珠高兴地说。
规模化、标准化种植,使中药材产量迅速飙升,也一度带来价格下跌、销路不畅等问题。“每年2万多吨的产量,对中药材产业化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利用"药都"的品牌效应,吸引投资兴办制药和药材流通企业,最大限度地发挥药企的带动作用,确保药材种得出、销得了。”周正如说。目前,该市医药企业已由原来的2家增加到131家,其中年产值超千万元的制药企业达26家,药品药材流通企业23家,中药材经营商户发展到近千家。
引导和扶持合作组织,让药企与药农利益共享。樟树每年有80%的药材被当地药企消化,其它的则全部通过中药材流通企业或经销商销售到全国各地,全市药农每年从中增收2000多万元。
但是,樟树中药材产业也面临烦恼。“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还较为松散。据介绍,如果中药材收购价远高于订单价,药农可能会惜售;可要碰到收购价暴跌或生产效益滑坡,药企也可能会压价收购甚至拒收药材。
专家表示,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企业、农户没有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关系。一方面要严格法律程序,完善合作社组织运行机制,增强合作社与药农、药企相互的约束力。另一方面,在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同时,还要鼓励企业采取保底收购、股份分红、利润返还等方式,让农户享受到加工销售带来的增值收益,使双方真正能够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声明:本文是中药材天地网原创资讯,享有著作权及相关知识产权,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个人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进行发布;经本网协议授权的转载或引用,必须注明“来源:中药材天地网(www.zyctd.com)”。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