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网讯】
岷县永光村,村民院子里堆放着当归等药材。
7月24日,永星村一名参加地震死难者葬礼的村民站在山边,从他脚下到远处的群山,皆是开垦出来的药材种植地。 南都记者 张志韬 摄
9月3日,14岁的地震孤儿褚江伟在北京中国石油大学附属实验小学注册入学,这是让来自当归之乡的少年完全陌生的北京———两个月前,他徘徊在16 57公里外被泥石流掩盖的家园,甘肃岷县永光村文斗沟,母亲,父亲,奶奶,都在30米的厚土之下。
假如不是当归,至少父亲还活着———2013年当归涨价,每年外出打工的父亲,破例留在家里给当归田拔草。7月22日凌晨,半个山倾泻下来,泥石流将褚家和7户邻居淹没。当归,曾被视为开启褚家人未来希望的金钥匙,现在,却成为泥石流危难的导火索。
药材扩张,水土流失
一位远在他乡的岷县游子,“7.22”地震后在微博上写道:“寒冷,阴湿、冰雹、洪水、泥石流、山体滑坡、地动、闭塞……是岷县给我儿时留下的最深印象。如今生我养我的这片热土依旧多灾多难,老乡们依旧活得艰难。”
难熬的高寒潮湿,却成就了岷县的当归。这里素有“千年药乡”之称,早在1500多年前“岷归”就是极为珍贵的贡品。但爆发性的种植,还是近30年的事。
1985年,岷县农民人均收入只有138元,当时属国家级特困县,每年都发放救灾粮、款、物资。岷县全县面积3578平方公里,仅有63万多亩耕地,其中山地和半山地就占了88.8%.结合岷县的地域特点,当年甘肃省委、省政府在岷县召开经济发展座谈会,制定了“坚持以牧为主,发挥药材优势,牧、林、农、工、商综合发展,尽快脱贫致富”的方针。
$pager$ 有了政策支持,“岷归”很快成为经济支柱。从1985年起到2011年,岷县全县当归种植面积由解放初的1万亩(据岷县县志),扩大到10万亩,总产量由147万斤增加到2万吨。加上黄芪、党参、红芪等中药材,2011年,来自县统计局的数字,岷县中药材总产值达10亿元,占全县G D P的55%,农民人均药材纯收入1770元,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1%。“富民强县的岷归政策”,令岷县逐步成为国家级当归药源基地。
岷县梅川镇永光村,出门就可见远处的青山,药材地遍布在村子四周。大部分是当归,还有黄芪和党参,偶尔能见零星的土豆和小麦、青稞———曾经“以牧为主”的岷县早已罕见林木。急于摆脱贫困,从十几年前开始,当归等中药材就取代了传统农作物小麦和土豆,成为农民最为依赖的经济作物。永光村所在的梅川镇,现有耕地5万多亩,以当归为主的药材种植面积占到76%。
湿润的气候,松软的土质,非常适合药材扎根,而它们在岷县不断扩张的同时,水土流失也在加剧。
“7.22”地震,岷县受灾最为严重的是梅川、茶埠、十里、清水、蒲麻、申都、禾驮等乡镇,它们既是当归种植重镇,也是一年前“5.10”特大冰雹山洪泥石流灾害中受创最深的区域。早在2006年,甘肃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曾专门就岷县地质灾害分布规律及防治措施进行调研,人员密集、活动强度大的地区,也是泥石流集中暴发的地段,以马坞乡为例,其境内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从未发生过泥石流,在人为利用开垦沟谷中游的大片陡坡土地之后,造成植被破坏,诱发了1995年和2001年的重大泥石流灾害。
2012年5月30日,甘肃省水土保持条例提交人大常委会审议,甘肃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马尚英说,舟曲、岷县的山洪泥石流灾害都是因为水土破坏加上天灾造成的,如果生态保持得好,后果不会如此严重。他表示,人为破坏严重,水土保持意识不强,对生态环境开发有余、保护不足,“这些都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并不矛盾。”
传统生地育苗难取代
“每次下雨,我们都提心吊胆,洪涝,泥石流,迟早会出事。”岷县国土资源局一位老员工指着地图上的红色区域,“你看,那么多。”鲜红的颜色,覆盖了近300处地质灾害易发点。
为了当归的育苗,整个岷县,目前可开垦利用的山地几乎用尽。被公认为当归苗最好的地方,茶埠和禾驮,因为植被破坏严重,是国土资源局的重点勘测区域。
“老祖宗种当归的老办法,还是要生地开荒种呢!熟地不成,烂根。”泥石流中三位亲人遇难的永光村村民褚怀德说,黄芪和党参都可以在熟地种植,唯独当归特殊——— 岷县的当归育苗需到高山开荒,育苗后再栽到农田里。
$pager$ 岷县的育苗除了保证本县外,还供应给渭源、漳县、临夏,卓尼等周边县城。这些地方当归种植面积每年约1.30万公顷,当归苗每年就需1.40万吨,育苗所需土地达到460多公顷。
据定西市农业技术部门2009年的考察,岷县每年当归育苗需开垦生荒地达到4000多亩,西寨、清水、麻子川等乡镇在2005年已经到了无生荒地可开垦的地步。
近年随着退耕还林和封山禁牧等生态措施的落实,岷县传统的生地当归育苗面积逐渐减少,适宜育苗的地域主要分布在茶埠、禾驮、西寨、麻子川、蒲麻、中寨等乡镇,这里光照弱、降水足,而在岷县国土资源局与甘肃中心绘制的图上,这些地域多在易发生地质灾害区域,此次“7.22”地震也成为重灾区。
意识到生地育苗的危害,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岷县就开始加大科研投入,对当归进行温室和熟荒地两项育苗法的研究和推广。但生荒地杂草少,熟荒地反而要雇人拔草,而且熟荒地培育的当归苗在储存过程中很容易烂苗,因为当归的熟荒地都用化肥做原料,烧荒草做肥料的几乎没有了———当归这种古老的植物,依然无法适应现代农业技术的培育方法。
大温室、工厂化育苗的方式缺乏资金推广,技术要求高,病虫害防治也需要大投入,而生地育苗不占用耕地,也不影响生产,操作简单,在农民看来依然无法被取代。
岷县水土保持局曾多次制定岷县水土流失防治对策,“岷县土壤侵蚀以水力侵蚀和重力侵蚀为主,水土流失加剧,成为制约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为确保可持续发展,必须走生态优先、加强保护、以人为本的新路子,使生态环境走向良性发展……”
2011年甘肃省已初步确定渭源、漳县、岷县为易灾地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试点县。2012年12月,定西完成了《定西市易灾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专项规划》,岷县依然是重点区域。
$pager$
乡村依然贫困
2013年入春以后,因为雨水充沛,药材长势良好,当归每公斤可以卖到30-50元,党参则可以卖到130多元,家庭能达到2万元的年收入,让岷县很多农民不再外出打工。
地震之后,除了救人,他们最紧急的事就是挖掘废墟中的当归。在一片断壁残垣的永星村,到处可见守着一堆当归的村民。一位大爷对每一位来采访的记者说:“你们要当归吗?都是上好的当归呀!买一点吧!”他身后的房子,只剩下一面墙和柱子。
2013年9月3日,永光村的褚怀德和乡亲们从废墟中挖出了200多斤去年存下的当归,那正是他妻子、儿子、儿媳遇难的地方,“现在每公斤30块!”岷县已对受灾的村民给予种植当归和其他药材的支持,“3户人一起,给贷款4万哪!”褚怀德说。
“岷归政策”让岷县家庭年均收入达1万余元,这里至今仍是国家级贫困县,农民的生活依然艰难。万千土坯交错砌垒,数根木椽两边搭接,覆上枝草,抹上泥巴,摆上土瓦,这是当地民居的搭建方式,三间房子成本最少2万多元。壮劳力出外打工挣钱也都是购买粮食,供孩子上学,给老人治病。改革开放多年,框架式结构的混凝土房屋,在条件较好的村落也并不多见。即使是“村村通”的公路,天晴通,下雨不通,在受灾最为严重的岷县梅川镇永星村、永新村、拉路村,甚至没有一截水泥路。
已长眠在泥土中的褚江伟父亲曾有一个梦想,一定要让几个孩子上大学,他算了笔账,3个孩子从高中读到大学大概要20万。每一年,种下当归之后,父亲就前往内蒙古和新疆打工,家中留下孩子的奶奶和母亲为当归田拔草,直到秋天收获的季节,他才从远方回来。当归是全家最大的希望,父亲盼着孩子们都读书,进入城里的大学,离开这祖辈生活的地方。
“7.22”地震后,甘肃省国土资源厅和岷县国土资源系统排查出次生地质灾害隐患点共计276处。在岷县国土资源局,说到被泥石流吞没的褚家人,一个工作人员忍不住哭起来,当她扭过身去哭泣的时候,前面墙壁上张贴的岷县地质灾害地图上,标注红色的危险区域超过了一半,其余是绿色次生灾害的面积……
从上世纪80年代起,就陆续有岷县人远赴新疆、青海、内蒙古等地打工,寻求落户的途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承包土地落户的政策,吸引了许多人拖家带口前去种植棉花。2008年,定西政府也曾在甘肃瓜州开辟移民安置点,转移了岷县的近4000名移民。
———虽然父亲曾多么想让孩子离开岷县,但他不会想到14岁的褚明伟是被中华少年儿童慈善基金会接到北京,以地震孤儿的身份离开了家乡,离开了土地。
留在故乡的人们依然为即将收获的药材而忙碌,尽管当地政府称已利用先进的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卫星定位系统,以及气象观测系统进行地质灾害预防工作,但下雨依然是村民最害怕的事,“一下雨,谁也不敢睡,轮流值班,我们有锣。”永光村四社的支书说。
南都记者 马金瑜
声明:本文是中药材天地网原创资讯,享有著作权及相关知识产权,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个人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进行发布;经本网协议授权的转载或引用,必须注明“来源:中药材天地网(www.zyctd.com)”。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