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网讯】 金秋十月,宕昌县拉路梁万亩中药材基地连片种植的各色药材散发出一股股迷人的药香……
地道药材让农民发“药财”
宕昌县自古有“千年药乡”、“天然药库”之美誉。境内有中药材690多种,其中野生400多种,有一定收购量的142种。早在公元505年,宕昌王就把当归作为贡品进献给梁武帝。据《本草纲目》第十四卷记载:“当归出当州、宕州、翼州、松州,以宕州者最胜”;第十七卷记载:“大黄今出宕州、凉州、西羌、蜀地者最佳”;第十二卷记载:“黄芪用黑水宕昌者,色白肌理粗,新者亦甘而温补”。宕昌党参则蔓生于阴湿山地几千年不绝,早在清光绪二十三年便外销300余担。
2005年哈达铺当归GAP基地通过国家质检总局认证;2006年全县15万亩中药材无公害农产品产地通过认证;2007年当归产品通过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认证;2011年哈达铺当归和宕昌党参通过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所产的当归、红芪、大黄、党参分别获得第十六届、第十九届中国杨凌农高会“后稷奖”。
如何让中药材成为宕昌农民致富增收的主要支柱?宕昌县委、县政府确定了建设“药材大县”的目标,按照打造一个品牌(宕昌道地药材品牌),培育四个拳头产品(当归、党参、大黄、红芪),建设四大基地(10万亩当归基地、6万亩红芪和3万亩柴胡基地、10万亩红黄芪基地、5万亩大黄和6万亩党参基地)的工作思路,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突破40万亩,中药材总收入稳定在5亿元左右,实现人均种植1.5亩药材,农民人均药材纯收入达到1500元以上,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5%以上。
宕昌县按照这一工作思路,立足资源优势,打造“川坝蔬菜、半山药果、高山草畜”的特色产业发展模式,落实行政推动、市场带动、龙头牵动、项目带动、科技驱动五项措施,狠抓中药材、草畜、马铃薯三大主导产业,其中中药材产业迅速发展,全县中药材种植规模不断扩大,药材质量显著提高,形成了具有宕昌地方特色的中药材优势产业。
许家村村主任许文安告诉记者,今年三、四月份党参苗销售完毕后,全村收入最多的达20万元,最少的也有3万多元,全村小轿车增加了30多辆,农机车更是家家户户都有。依靠中药材,许家村村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13年,宕昌新增中药材26.9万亩,留床12.6万亩,总面积达到了39.5万亩,其中,当归7.9万亩,党参8.2万亩,黄芪6.3万亩,红芪4.4万亩,大黄5.7万亩,柴胡1.2万亩,其它5.8万亩,预计总产量可达7.5万吨,根据目前行情,总产值可达5亿元以上,农民人均药材收入可达1785元,药材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达到58.3%以上。目前,宕昌已成为全省中药材种植重点县,全市第一种植大县。
近年来,宕昌县委、县政府以“全省有影响,市内创一流,县区树标杆”的示范点创建为目标,整合农牧、发改、扶贫、财政等项目资金1250万元,重点支持中药材基地建设、标准化示范点打造和中药材育苗基地建设,每个示范点确定了包抓领导、责任单位、技术负责人。全县建成万亩以上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4个,千亩以上中药材规范化示范点6个,百亩以上示范点5个,其中庞家乡拉路梁万亩党参规范化种植基地每年种植药材5.2万亩,育苗3000多亩。新建成的官鹅沟中药材科技示范园采取观光旅游和试验示范相结合的模式,引进试种各类中药材品种105个,其中驯化当地野生药材品种16个。还新建了中药材博物馆。中药材标准化种植技术在全县得到全面推广,为提高中药材产量和效益打下坚实基础。
随着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中药材产业的规模效益日益显现,农民从中药材产业中获得的收入不断增加。根据市场对中药材需求量的变化情况,宕昌县及时调整药材种植结构,积极引导农民发展市场前景好的红芪、当归、大黄、党参,适当发展柴胡、半夏、天麻,大力发展市场紧缺、增产潜力大的羌活、板蓝根等优质中药材。
$pager$ 科技引领延长产业链条
宕昌县不断提高中药材科技化水平。县农业科技部门通过试验示范和科技培训,改变传统的药材种植和管理模式,大力推广当归膜侧种植、当归熟地育苗、党参剪茎、大黄坑种垄作和黄芪低垄覆膜等种植技术,使中药材亩产量显著提高,特别是党参剪茎技术的推广,实现亩均增产100公斤以上的目标,大大提高了单位面积效益。
“坚持‘园区带动、基地支撑、科技引领、加工增值、提质增效’的总体思路,科学编制规划,整合项目资金,强化科技培训,加快良种推广,突出示范引导,延长产业链条,使中药材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张,经济效益进一步提升,真正在增加群众收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上发挥了主导作用。”宕昌县政府县长李建功说。
党参质优,驰名中外。主要品种有纹党、白条党和野党。早在清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74年)就外销300余担,民国32年(公元1943年)总销量达到9万公斤。区域内历代有种植中药材的传统,特别是党参自1965逐渐由野生变家种以来,当地群众一直把党参作为主要经济作物来种植。80年代年种植面积达到4000亩以上,年产50万公斤,同时销量大增,一度远销东南亚。1984年获外贸部《出口商品荣誉证书》,年出口10—15万公斤,创外汇30万美元。随着产销量增大,种植技术不断提高,种植规模不断扩大,2011年“宕昌党参”通过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2013年宕昌党参种植面积达8.2万亩,预计年产量可达2.5万吨。
建立基地,规范种植。宕昌县积极组织实施当归种苗繁育基地和党参育苗基地建设,在八力、庞家、哈达铺等乡镇推广药材熟地育苗技术5.89万亩,其中党参育苗3.1万亩,积极开发药药倒茬和林药、粮药间作套种等模式,提高了中药材产业科技化水平。县委、县政府建立健全发展中药材产业的激励机制,制定出台了《宕昌县农业特色产业扶持奖励办法》。从2008年至2012年,县委县政府连续五年举办赛药大会,开展中药材“药王”评选活动,有力提升了中药材的知名度。同时每年对在特色产业开发中做出优异成绩的先进集体和个人给予了大张旗鼓的表彰奖励,每年奖励金额高达60万元,在全社会营造了大抓特色产业的浓厚氛围,进一步激发了广大群众发展特色产业特别是中药材产业的积极性。
产销对接抱团闯市场
宕昌县采取招商引资和启动民间资本的办法,制定优惠政策,大力发展龙头企业,进行药材种植、收购、加工和销售,实施订单种植和集约化经营。共组建中药材农民专业合作社近70个,培育中药材加工企业12家,建立城关、哈达铺、理川等9个专业市场。2012年加工各类药材2100吨,实现销售收入5200万元,利润910万元。培育中药材加工销售大户102户,年收购量8500吨,实现销售利润960万元。
哈达铺药材专业市场的确定,有力地带动了宕昌及周边地区药材产业的发展,为把哈达铺镇打造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的中药材专业市场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2012年,宕昌县承办中国甘肃陇南(宕昌)中药材产销对接洽谈会,搭建产销平台,加强与省内外、国内外客商的合作交流,吸引了四川、安徽、山东、河北、吉林、浙江等10多个省市的140位客商,签约各类项目25项,签约总金额达5.39亿元。实现中药材生产基地与消费终端市场的有效对接,在提升宕昌中药材品牌知名度,推进中药材产业提质增效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宕昌县委书记朱宝莹说:“在十二五期间,宕昌县将把特色产业特别是把中药材产业作为富民兴县的第一大产业,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完善服务体系,提高科技含量,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不断提升宕昌中药材产业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为努力实现省委提出的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打下坚实的产业基础。(刘国庆)
声明:本文是中药材天地网原创资讯,享有著作权及相关知识产权,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个人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进行发布;经本网协议授权的转载或引用,必须注明“来源:中药材天地网(www.zyctd.com)”。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3862
0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