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网讯】
西和县的半夏种植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起步,经过近30年的持续发展,种植面积已由当初的不足10亩发展到现在的近30000亩,总产量6600吨,产值10亿元,并且涌现出了一批能人大户,引领着西和半夏产业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目前,半夏产业已经成为西和县农民增加收入的最为有效途径之一,地方党委、政府和老百姓对其前景十分看好,普遍认为———
“西和半夏占全国半夏总产量的70%以上,西和县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半夏之乡’,全县40多万人中约有1/3在种植半夏,今年全县半夏人均增收800元。”西和县恒力半夏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吴均平告诉记者。
在西和县,由于种植半夏经济效益好,在长期种植中基本收益稳定,种植半夏已经成为群众增收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半夏产业已经真正成为当地群众的富民产业。
30年成就一个产业
1988年,吴均平还是一个从事中药材收购的生意人,野生半夏的昂贵价格燃起了他试种的激情。一晃近30年过去了,已过不惑之年的吴均平也成了西和半夏种植、收购、销售行业的佼佼者。
“我们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试种半夏,当时全县只有3户人种植,除了我,还有十里乡的赵鹏程和赵海生。近30年来,我们种植半夏,既有丰收的喜悦,也有道不完的艰辛。只要是坚持下来的,现在都是西和县种植半夏的大户。”吴均平的一番话,道出了西和半夏产业发展的艰难和曲折。
1985年开始尝试家种半夏,一亩地需要种子150公斤,每公斤种子价格2元,可以收干货200公斤,每公斤售价16元,亩产值可超过2500元。在那个“万元户”还非常稀少的时代,种植半夏无疑是一个非常诱人的选择。
高收益,就得有高投入,还得承担高风险。当初,大家种植半夏既没有经验,也没有技术,不知道一亩地到底撒多少种子才合适,施什么肥好一些,包括脱皮、晾晒等一系列环节,都是摸着石头过河。
“大家一边种,一边注意观察,出现病虫害了用什么方法最有效,有了记录,一块地多久种一茬效果好,有了记录,用什么作物来倒茬最好……凡是遇到了困难就不停地摸索,然后进行总结,再将可行的方法相互进行交流。”吴均平介绍起当初种半夏的经历时还感慨不已,“当初我们不懂得倒茬,连续几年在一块地里种半夏,越种产量越低,吃了不少亏啊!”
随着时间的推移,西和半夏的种植技术日趋成熟,品质逐渐得到医药界认可,县委、县政府的产业扶持力度也逐渐加大,种植范围逐渐由十里乡向周边辐射。1995年之后,种植面积突破了3000亩,十里、何坝、洛峪、姜席、西峪等乡镇得到较为普遍的推广种植。
“西和的半夏种植,从当初的3人种植4-5亩,到突破3000亩,再到现在的近3万亩,基本以10年左右上一个台阶的速度发展。”吴均平说。
2004年,西和县被中国农业部特产之乡委员会命名为“中国半夏之乡”。西和半夏种植以近30年的时间,成就了一个富民产业。
这一产业,不仅以良好的效益增加了种植户的收入,也使部分农户从土地流转中受益,还为富余劳动力就近增加收入提供了机会,物流、餐饮、住宿、旅游等第三产业也因此得到了关联发展。$pager$
合作社成为带动核心
一个产业的发展,必须有龙头带动,才能更好地融入市场。
在西和,凡是种植半夏的人都知道,没有合作社之前,种植户收获的半夏只能出售给药材贩子,压价坑农的事情经常发生。于是,成立专业合作社就成了必然需求。
2007年之后,何坝镇安峪村鲁工直组建的和旺半夏专业合作社、十里乡吴均平组建的恒力半夏专业合作社等一批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经营范围以中药材(半夏)种植和销售为主。从此,半夏专业合作社在西和成了带动千家万户发展半夏产业的龙头。
“有了自己的专业合作社,社员的半夏产品就能避免被销售压价的中间环节,直接向外销售,社员的收入增加了,产业稳定发展的积极性就不会再受挫伤。”吴均平说。
专业合作社,是一个抗御风险的大平台,也是一个利益共享机制。记者了解到,各半夏专业合作社都是以加快半夏产业的发展、规范种植经营模式保护社员合法权益,促进合作社持续健康发展,以服务社员、谋求全体社员的共同利益为宗旨。社员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地位平等、自负盈亏、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盈余按照成员与本社的出资额和交易额比例返还或分红。各专业合作社依合约为成员提供农业生产资料购买,产品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中药材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
“专业合作社除了负责指导农户半夏种植技术之外,还帮助农户从外地调运种子,担保贷款,负责半夏的加工、收购等多项服务。”在洛峪镇安峪村采访时,和旺半夏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鲁工直一边忙着收购农户的半夏,一边向记者介绍合作社所发挥的作用。
在多年的种植实践中,地方党委、政府对专业合作社半夏的标准化种植体系愈加重视,基本形成了比较科学的半夏标准化种植生产体系。自2003年以来,按照《国家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简称GAP)中药材生产的要求,完善了《西和半夏无公害生产技术》标准,各合作社将其贯彻在“选种,选地,播种,农田管理,收获,加工”等整个生产过程中,20个乡镇获标志性地理产品认证保护,为保证西和半夏的良好品质打下了坚实基础。
种了20多年半夏的何坝镇安峪村村民鲁喜龙,在没加入合作社之前,用他的话说是“小打小闹”。从最初种植面积不足一亩,到现在成为坐拥20多亩半夏的种植大户,他打心眼里感谢合作社,也十分看好这一产业。$pager$
良好品质成就美好前景
西和县地处我国八大中药材生产基地“川药”向“西药”的过渡地带,气候温暖且较为湿润,土壤肥力较高,酸碱度适中,光、热、水、土条件十分有利于半夏“喜光怕强、喜温怕高、喜水怕涝、喜肥怕猛”的生长发育规律与规模化栽培,所产半夏粒整、色白、粉足,是全国各半夏产区中的精品。
据部分种植户反映,西和半夏虽然具有良好的品质,而且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之首,但是对外宣传推介仍是短板,很少被外界知晓。记者在网上查询有关半夏的相关资料时看到,反映西和半夏生产经营状态的网页的确存在内容粗糙、更新不及时等问题。
前不久,中国药材公司北京华邈中药工程技术开发中心的专业技术人员在恒力半夏专业合作社考察时,经过对土壤、半夏药用成分等多项指标鉴定后认为:西和半夏综合品质优良,是全国各产区中的佼佼者。
“我们的半夏产业还处于初加工阶段,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产业链很短,要延伸产业链,就要走深加工的路子。西和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半夏深加工,也积极鼓励和支持有实力的半夏专业合作社与全国知名中药加工企业寻求合作。”吴均平说。
“按照未来五年中药材产业规划,西和县要做足半夏种植的标准化、规模化文章,以增加农户收入、带动农业产业提质增效为目标,进一步打造好西和半夏的金字品牌。”县长郝爱龙对西和半夏产业的美好前景充满信心。
“只有走深加工的路子,才可以把农副产品变为药品,直接进入终端市场,产业链就会得到相应延伸,半夏产业才能真正实现转型跨越发展,对这一惠及千家万户的富民产业,政府一定会坚定不移地予以大力支持。”县委书记周志强告诉记者。
8月底,恒力半夏专业合作社同中国药材公司北京华邈中药工程技术开发中心牵手合作,签订了战略合作意向,商定在西和县建设半夏深加工基地,并把西和县的半夏产品品牌引入国内高端市场。
记者从西和县农牧局了解到,目前,全县半夏种植总面积为2.64万亩(其中由合作社流转土地2.01万亩),总产量6600吨,产值10亿元,半夏种植已成为乡镇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小产品变成了大产业。按照《西和县半夏产业发展规划》,到2017年,种植面积将达到3万亩,种植范围覆盖20个乡镇,人均收入将由现在的800元提高到950元。
记者 张帆 马举广 陈多
声明:本文是中药材天地网原创资讯,享有著作权及相关知识产权,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个人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进行发布;经本网协议授权的转载或引用,必须注明“来源:中药材天地网(www.zyctd.com)”。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