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网讯】 由上海中医药大学展出、王峥涛教授领衔的“中药质量控制综合评价技术创新及其应用”课题组研究成果,荣获今年第15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唯一创新金奖。历时10余年的潜心研究,为中药的定性定量分析、质量控制搭建了可靠平台。此前,由于没有达到欧盟标准而被尴尬下架的中药,不久的未来有望重新叩开欧盟市场大门。
相对于各类高科技产品,这份研究成果并没有炫目的光采,几十个中药标准品成为课题组上千个研究品种的缩影。厚厚的书籍、药典,象征着课题组十几年的艰辛,一张薄薄的光盘,记载着课题组212篇(SCI91篇)论文。
“简而言之,本项目搭建了一个中药标准化技术平台,阐明中药的有效成分,制备和生产中药化学对照品,制订科学、现代、适用的质量标准。”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药研究所研究员、上海中药标准化研究中心副主任侴桂新介绍说:“本项目建立的34种药材、25种饮片、2种制剂、31种化学对照品的分析方法,已经被《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采纳。”
长期以来,中药药效成分不明确、成分含量和药效不相关、质量标准不健全等,都是制约中医药发展的瓶颈问题。2011年5月,欧盟《传统植物药指令》正式施行,无一例中药通过注册,其根源在于中药材来自于天然,成分复杂,药效成分不清楚,标准体系不健全,无法得到西方药品检测标准的认同。
“中药总体上说是安全的,但也有中草药含有毒副作用的成分。例如千里光、苦楝皮、川楝子等,但是如果加工炮制、应用得当,并且在一定‘安全窗口’范围内应用,它是有效而且安全的。因此,通过多元化的现代分析技术,我们针对不同药材的特点,制订基于有效成分、有毒成分的质量控制方法,对含量的下限和上限作出规定,这样既不影响使用,又能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侴桂新表示。
“再比如车前子是一味具有利尿、通淋、降压作用的药物,但以往只有简单的形态描述。我们通过分析研究,将其中的活性成分毛蕊花糖苷、京尼平苷酸等提炼出来制成化学对照品,作为指标成分进行定性、定量。那样的话,在生产中药材、加工炮制中药饮片、制备中成药时,就有了评价真伪、优劣的科学依据。”
目前,这套有关中药质量标准、分析方法、化学对照品的研究成果,已在国家、地方和企业标准中得到应用,并在中药标准化、现代化的基础上,由上海中医药大学等院校、研究机构牵头,启动升级版中药标准。力求与欧盟、美国等国际标准接轨,提升中药的国际声誉,解决中药国际化、现代化的瓶颈问题。
声明:本文是中药材天地网原创资讯,享有著作权及相关知识产权,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个人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进行发布;经本网协议授权的转载或引用,必须注明“来源:中药材天地网(www.zyctd.com)”。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2815
0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