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2015年7月31日,中药材综合200指数(以下简称“指数”)已跌破2300点,收盘2252.4点。这意味着,从2013年8月到本报告的数据统计截止日2015年7月31日,中药材市场已经连续3年下行。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能清晰的看到,2015年1至7月指数的跌幅还不到2014年全年跌幅的一半,跌幅明显放缓。按经验而言,跌幅放缓是触底的前兆,事实果真如此么?
2015年7月,国务院发文《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昭示着“互联网+”正式成为国家战略——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而2015年6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标志着我国用药水平、制药水平以及监管水平的全面提升,将进一步促进药品质量的整体提高,保障公众用药安全有效。2015年1至7月,国务院就卫生和医药管理方面发文达到了12份,其中不乏对中药材行业而言至关重要的文件:如转发工信部的《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年)》、印发《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等。这一系列发生在2015年的国家行为,无一不彰显“变革”二字,大势所趋,潮流所向,中药材行业又怎可逆流而行?“改变”、“革新”一定是行业接下来最主要的工作。
第一个是“中药材天地网”自2006年创办开始就不断建设的天地网数据库,在本报告中主要应用了产地数据库的数据;第二个是国家统计局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与中药材行业相关的宏观数据库;第三个是“中药材天地网”在7月份日常信息采集工作中所得问卷调查数据。
1. 天地网大数据库:14家分支机构,同时信息站点覆盖全国1876个中药材产区,2014.1.1-2015.8.30 共计126025条价格、产量、需求、成本、收益、库存、流通等多个维度的数据;
2. 国家统计局公报:国家统计局2007至2013年中医药相关的医院保健价格指数、中医价格指数、西医价格指数、卫生服务价格指数、人均医疗费用、CPI共6个维度的年度数据;
3. SCI数据库: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数据库2003年至2013年的企业名称、认证范围、发展日期、年销量估值、年交易额估值、规模、注册资金等26个维度24510条GMP企业认证信息;
4. 问卷调查:总共发放2736份问卷调查:传统中药材市场经营户1179个,有效数据1022份;236份产地调查,有效数据205份;1321个消费者调查,有效数据1121个。
“中药材天地网”信息中心拥有对海量信息进行采集和分析的能力,在本报告中,分析师按照种类、等级或性质分别对数据归类,再按照各类别进行聚类分析查找出最具价值的数据,然后用回归方程来表示各维度间的数量关系,完成数据的初步挖掘;之后分别用相关分析法、对比分析法、以及回归分析法建立相应模型,得出最终结论。
2.2 2015年果实籽仁类中药材涨价品种减少
果实籽仁类品种中,同样是跌价品种增多,涨价品种减少。与基本面吻合(图17)
图17: 2015年果实籽仁类药材涨跌情况对比
3.2015年1-7月价格涨跌幅不大
图18: 2014(全年)与2015年(1-7月)品种价格涨跌区间对比图
从上图中可以看到,2015年1至7月,变价幅度在30%以下的品种占比达到85%,原因依然是市场冷清、缺乏热点和明星品种造成。(如图18)
4.2015年中药材品种价格反转率降低
同样是因为大环境的冷清,缺乏操作空间,2015年1至7月发生价格反转的品种除了一小部分进口和野生品种随着大盘走低形成反转外,少有价格反转的情况出现。(图19)
图19: 2014(全年)与2015年(1-7月)价格发生反转的品种数量占比
本章小结 :
1. 截至2015年7月31日,中药材综合200指数继续下行,与2014年不同的是家种、野生、进口三个维度的指数均表现出下行趋势;
2. 截至2015年7月31日,变价品种相对2014年有所减少,价格变动幅度有所收窄。
$pager$
第二章 产业各维度观点
上一个章节主要是对2015年1至7月的市场概况从指数和价格两个维度进行了描述,陈列了一些统计数据。
本章节将就2015年1至7月的市场现状进行深度剖析,并结合“中药材天地网”过往多年的行业积累作出上述市场判断。
一、行情尚未探底,低迷仍将持续
有经验的从业者都知道,市场经过长时间下行后,一旦跌幅放缓,一般意味着价格底部形成,甚至有望开始反弹。
那么,目前中药材行情见底了吗?答案并非如此——我们认为行情尚未探底,低迷仍将持续。原因如下:
1.中药材整体行情没有见底
1.1 2015年市场价格波动虽慢,随着时间推移下跌品种比例逐渐增加
2015年上半年,中药材市场价格波动虽缓,平价品种达69%;但随着时间推移下跌品种比例逐渐增加,到8月底仍然有14%品种出现下跌,明显高于上半年均值。(图20)
图20: 2015年1-8月中药材价格变动区间及动态示意图
$pager$
1.2 涨价品种对大盘影响力不足,跌价品种则相反
其中,涨幅排名前十的品种中,排名前9的品种多是小、冷品种;虽然其波动幅度非常大,但其市场交易量很小,在指数中的权重占比不高,对大盘几乎没有影响。(图21)
图21: 2015年1-8月,市场及综指200中涨幅靠前品种一览表
在纳入综指200的品种里,涨价品种一则仅占22%,二则涨价幅度排名靠前的品种同样影响力不足。(图22)
图22: 2015年1-8月,综指200涨跌价品种分布百分比
$pager$
相反,在277个跌价品种中,大宗品种占比较大,达到52%;而且,大宗品种的跌幅并没有形成暴跌,而是逐步小幅度下跌,并逐步带动其他品种一起下跌。(图23-24)
图23: 2015年1-8月,综指200中跌价品种大宗冷背品种占比
图24: 2015年1-8月,综指200中跌幅靠前品种一览表
1.3 中药材产量继续增加
1.3.1 相对其它农产品,中药材种植收益更多
低迷仍将持续的第二个原因,是中药材产量在继续增加。
首先,中药材生产历来有一个药粮比规律,即药材种植面积与粮食或其它经济作物的比值有一定的规律性。通过对家种100指数中100个家种品种主产区所有品种种植成本调查,46%的品种都比当地主要经济作物价值高,26%和当地主要经济作物收益持平,剩余28%低于当地主要经济作物。(图25)
$pager$
图25: 100种家种药材和当地经济作物收益对比图
1.3.2 高收益激励农户和地方政府积极性
其次,2009年至2013年上半年中药材市场的一波“大牛市”,显著的刺激了种植热情,很多资本参与到中药材种植行列,种植模式也由之前的散户种植转向大户包地种植(从2013年左右开始),此类包地种植的现象在西南和中西部省份大量存在。
而种植户的追捧也引起了地方政府的重视,作为绿色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地方政府调整产业结构,扶持中药材生产往往是重要选项,特别是中西部贫困落后地区扶持力度更大。(图26)
图26:2013-2015年,国内中药材连片种植的热点省份
$pager$
1.3.3 中药材种植面积继续增加
通过对产地调研发现:虽然目前整体药材行情下跌,但实际种植面积并未减少,全国综合种植面积还在继续扩大。据调研数据显示,在100种家种药材中,有超过63%的品种目前仍呈扩种态势。(图27)
图27: 2015年,国内中药材生产情况示意图
其中,家种药材的种植情况又分为以下三种:
第一种情况是面积在继续扩大,如吉林人参、甘肃黄芪、安徽白芍、山西生地、四川附子(四川甘孜、云南大理和丽江)等。
第二种是“此消彼长”现象,也就是,部分主产区已经开始调减了,但副产区还在不断涌现甚至扩种,例如玄参、桔梗、金银花、丹皮、黄芩等,还有是主产区保持种植习惯,不管涨跌都要种,而副产区得到不同程度调减,如当归、木香,白术等。
第三种是真正在调减,比例只占9%,如北防风、远志、三七等。
所以中药材整体种植面积,在未来至少2年内,仍将保持持续增长态势。
$pager$
1.4 中药材社会存量巨大
高价时期造成的大量社会库存仍未被消化,造成部分药材能看到的库存只是“冰山一角”,成为价格和质量的隐患。
调研数据显示,有51%的经销商反映有库存积压,而库存超过百吨的占比11%。加之不断有小批资本不明真相,不断入仓囤积托市,又对本已该调减的生产造成回暖假像,助长价格上涨,形成恶性循环。这也是行业的一个新动态,必须引起警惕。如人参、三七、太子参、黄连、党参、生地等。(图28)
图28: 2015年,经销商大宗品种库存调查结果
本章小结:
1. 从上述的产量、库存以及需求分析可知:目前以及接下来2-3年内,中药材市场仍将处于供大于求的局面,行情趋势仍将继续下行。
2. 根据现行指数,中药材天地网运用量化交易移动均线预测法、灰色预测法以及年均线转折预测法均显示:目前行情仍未见底,将继续下行,底部将在2016年形成,并在低位震荡运行较长时间。
$pager$
二、野生资源枯竭,价格小降大涨
从截止2015年7月31日的野生99指数看,野生中药材价格指数在2015年已经下跌了4.2%,前文也讲到中药材整体行情还会有较长时间的下跌,那么,野生资源接下来的走势究竟会是如何?
1.野生资源小降原因剖析
1.1 大行情影响
野生中药材价格下降,首先是受大行情影响,“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行情出现小幅小降在情理之中。但与其它品类相比,无论在降幅还是振幅上都最小。(图29)
图29:2015年分类指数降幅和振幅比较图
1.2 野生中药材供需缺口加大、劣品充斥市场拉低行情
如图,2013-2014年,99个野生大宗中药材存在供应缺口的品种数量由45个增加为53个,但在2015年,却只有17个品种价格出现了上升。(图30)
$pager$
图30:2015年野生药材供需缺口数量和上涨数量对比
大量伪劣品对价格的冲击是成因之一,这种例子比比皆是:如缅甸越南水重楼、尼泊尔劣质重楼、缅甸水白及、江西福建苦黄精、缅甸黄枣仁、以独活加工的伪品羌活等。以代表性品种重楼为例:(图31)
图31:2015年正品重楼和伪劣重楼的产量对比
2015年,国产正品重楼产量由500吨下降到350吨,但伪劣品产量竟然达到1200吨之多,远超过正品产量。(图32)
图32:国内劣质重楼的主要来源和类别
$pager$
2.野生中药材未来仍将确认涨势
2.1 野生药材历史走势一直处于上行态势,阶段性回调不影响大势
在2010-2014年,“野生99”中价格上涨和下跌的品种数之比为10:1,各品种平均涨幅为113.6%。再将时间延伸到2007年,可见野生药材的行情一直处于上行通道,整体趋势都是向上。(图33-34)
图33:2007-2015年野生99指数运行图
图34:2010-2014年野生99品种价格涨跌情况
加之资源减少的大趋势难以短期内改变、劳力成本上升等因素,得出“阶段性回调很难影响其上升趋势”这一结论也就理所当然。
$pager$
2.2 野生变家种动力不足
首先,家种药材的种植技术和市场风险更低,收益相对稳定;(图35)
图35:2013-2014年大型中药材收益情况
其次,野生品种改家种技术上仍有待突破。以白及为例,以野生鲜球100公斤种植下去,3-4年才能收货,理想产量在400公斤左右。但实际情况是,多数在一年后会出现大面积死苗,产量很难得到保障。因此家种白及入市商品量极少;(图36)
图36:白及2014年家种、野生供应情况对比
三是野生资源价值尚未回归到应有水平。在只计劳力成本不计资源成本的大背景下,野生药材价格过低,野生变家种动力不足。
$pager$
2.3 伪劣品生存空间丧失,供需缺口释放
进入2015年,中药材生产、流通、投料、检测的相关文件不断密集出台,国家主管部门对中药材的专项检查密度不断增加,伪劣野生中药材的市场空间不断丧失,原本野生中药材被伪劣品掩盖的供需缺口将会日益明显。(图37)
图37:2015年,国内出台加强中药质量监管的相关文件
本章小结 :
2015年野生资源的价格下跌主要是由大行情的拖累、伪劣次品冲击。但随着资源缺口不断拉大、工业企业对原料要求的提高,产量相对不足的野生资源必然面临供不应求的局面,价格的增长也势在必行。
$pager$
三、政策监管增强,药材质量转良
长期以来,中药材产业因为信息不透明、交易环节过多而出现的质量掺杂使假情况在2015年得到巨大的改善。
2015年,行业变革的第一个表现,就是在政策监管增强背景下,药材质量显著转良。虽然市场行情低迷,但也可以看到,随着市场化的深入,政府的监管到位,行业的提升变革正在加速,市场正在朝向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国内中药材市场出现了一系列令人欣喜的新变化、新气象,行业新生态链条正在重组构建。
1.国家对中药质量监管力度明显加强
1.1 国家政策密集出台
这种变革首先来源于行业政策的密集出台,截至到2015年9月,国务院就卫生、医药管理方面的发文多达15份;而行业监管机构更以5倍于2014年的密度,出台了多达21份的加强中药质量监管的法规文件,显示出对整顿中药材行业的决心。(图38)
图38:2014-2015年,国内出台加强中药监管文件数量对比
$pager$
1.2 飞行检查频繁进行
进入2015年,监管手段更为多样化,监管力度不断加强,处罚力度也史无前例。截止2015年7月31日,国家药监局共吊销64家GMP企业牌照、62家GSP企业牌照,并且有部分法人被绳之以法,以实际行动显示整顿中药材行业的力度。(图39)
图39:2015-2015年,被吊销GMP、GSP执照的数量对比
1.3 2015版药典推出更为中药质量戴上“紧箍咒”
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版中一是制定了中药材及饮片中二氧化硫残留量限度标准;二是推进建立和完善重金属及有害元素、黄曲霉毒素、农药残留量等物质的检测限度标准;三是加强了对有毒有害物质的控制。这些标准的颁布必将对长期以来中药材质量危机形成遏制。这些标准的版本必将对长期以来中药材质量危机形成遏止。
2.行业优胜劣汰呈现,伪劣品逐渐被淘汰
在国家不断加强监管的背景下,市场终于走上优胜劣汰的健康发展轨道,一改长期以来“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
2.1 市场开始呈现两极分化态势 优质货源卖的快甚至供不应求,劣质品跳楼也无人问津,二者价差明显拉大。例如原来甘肃水根大黄价格是正品大黄的一半,现在降到0.5-1元也卖不掉,有2000多吨劣质货压在仓库里。(图40)
图40:2015-2015年,部分中药材优质品与伪劣品价格差对比
2.2 假冒伪劣现象大大收敛 长期存在于各大市场的出售假冒伪劣药材的嚣张气焰被彻底打压下去,如部分药材市场长期以来存在的模具造假、打矾、染色、增重等行为大量减少。
2.3 熏硫药材滞销,价差拉大 例如,2009年最为严重时,在陇西产区,超过90%的当归、党参都要熏硫。目前这个比例已降到30%以下,且多流往农村市场和土特产市场。同样,中药材行情中出现“硫”的信息字段也明显减少。(图41)
图41:2013-2015年,含硫中药材信息出现频率显著下降
2.4 下角料及“投料货”滞销 例如:原来在甘肃,每年分别有3000-4000吨黄芪、甘草下角料直接流入市场,目前只能掺入好货中流通,且销量销路有限。
$pager$
2.5 核心指标不合格的药材滞销 当前市场出现“三难卖”,一是熏硫药材难卖;二是含量不够药材难卖;三是假冒伪劣难卖。我们相信,随着对药材质量要求日益提高和新版药典的执行,这种难卖又将增加三类,一是黄曲霉素超标难卖;二是重金属残留超标难卖;三是农药残留超标难卖。
本章小结 :
随着中药材相关政策法规更精细化、更规范化,以及监管部门更大的监管力度,中药材的整体质量将逐步转良。
$pager$
四、产业整体前置,电商逐步兴起
“服牛辂马,以周四方”,三千年来因为信息、物流的局限,商人在整个社会中都处于不可或缺的地位。但到了今天,愈加细分的社会分工已经把“商人”原有的附加值剥离干净——信息早已没有地域壁垒、交易有众多支付工具、运输有物流……。“商人”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中药材流通商的情况又是如何呢?
传统的中药材市场和流通商,作为中医药产业的中间环节,曾经在历史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传统的经营模式同样面临巨大的挑战。
1.传统市场核心职能发生转变
1.1 大宗业务流失加速 作为传统中药材市场核心业务的大宗供货业务,曾经是市场经营者的主要业务板块。但目前有53%受调查经营户出现了该业务的大幅萎缩,进而转向批零业务。(图42-43)
图42:市场经营户业务流失构成图 图43:经营户传统与当下业务变化对比图
1.2 大宗业务转向市场外交易 受调查经营户中:接近一半受访经营户近年的大宗交易主要发生在传统市场外,受访商户在市场场内进行的交易,已经逐渐注重于小批发和零售。(图44)
$pager$ 图44:市场内外交易模式变化示意图
1.3 传统市场从业者淘汰加快
如图,受调查的1022户传统中药材市场,有84户表示未来两年内会转行,其占比8%,已经超过了5%的行业稳定合理值。(图45)
图45:国内中药材市场从业者稳定性调查示意图
2.采购前移,产地交易增加
传统市场流失的市场份额,首先是分流到了产地。表现为产销对接加快,中转减少、直购增加。受调查的205个产地药商,普遍表示传统中药材市场中转后再销售的情况减少,渠道药商从产地直接购货增加。(图46)
图46:当前中药材原料流通渠道变化图
3.工业前移,产地GMP饮片厂暴增
中药材产地干燥初加工既能保证品质,也能降低成本。例如党参、山药、桔梗这些品种,趁鲜加工都比后来再浸泡、汽蒸加工合理得多。
因此,陇西、磐安、邵阳,以及河南四大怀药、山西万荣等主产地,周边针对地产药材的初加工厂几乎是遍地开花。
这也造成了产地GMP企业的兴起,2015年前半年在产地建厂的企业就超过了60家,按此速度,全年应该累计超过100家。总数达到328家,占总GMP饮片厂总数的15%。(图47)
图47:目前在产地建立GMP饮片厂的数量及占比图
$pager$
4.电子商务快速兴起,净化行业作用明显
在电子商务方面,近几年行业触网程度呈“爆炸式”增长。据统计,目前全国已有8万多个中药材B2B在线商铺提供商品(图48)。
而2015年8月,由国内最大的中药材电商平台——中药材天地网推出的中药材电子商务交易标准,最终打通了行业电子商务最后一关。(图49)截至2015年8月31日,天地网旗下的诚实通平台的网上交易额每个月都在保持30%以上的幅度高速增长。相信随着国家医药电子商务规划的出台,以及供销两端触网加速,行业电子商务必将进入爆发阶段。
图48:国内中药材电商商铺数量增长图
图49:首个中药材电子商务流通标准诞生
不容忽视的是,电商平台的“短、平、快”和透明化,也大大降低了中药材质量风险,对行业净化作用极为明显。如黑名单制度、产销直接对接体系、明确的流通标准、透明的买卖双方互评,以及有效的追溯机制等等,都是传统市场所不具备的也不可能完成的。
$pager$
本章小结 :
1. 中药材流通渠道扁平化是必然之路。市场已经无法按照设定功能运行,职能转变加速;
2. 大宗交易前移到产地已成定局。经销商大户前移、饮片厂前移到产地已成大势;
3. 电子商务随着行业信息化程度的加速,已经逐步兴起,提升行业作用明显。
传统中间环节的经销商处境艰难,提升服务附加值可行且必行,应加快与互联网联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