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网讯】
中医界有一个广为流传、尽人皆知的提法“不为良相,当为良医”。关于这句话的出处由来一直是说法不一,颇有争议。
最流行的说法是这句名言出自范仲淹之口。据南宋名士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三《文正公愿为良医》记载:宋代名儒范仲淹小时候有一次到祠堂求签,询问自己日后能否当宰相,签辞表明不可以。于是他又求了一签,祈祷“如果不能当宰相,那就让我当个良医吧”,结果还是不行。于是范仲淹黯然伤神长叹一声道:“大丈夫立于天地间,却不能造福百姓,可悲啊!”算命先生奇怪地问他:“刚才你还想着要当宰相,怎么一下子就落到了要当医生呢?”范仲淹回答说:“人生在世,唯有宰相和医生是最能造福百姓的。既然当不了宰相,那么,身在民间而能造福苍生的最好选择,就只有当一名医生了。”听完这话算命先生感叹道:“你有这份心,日后定能成为真正的宰相!”相传,这就是后世“不为良相,愿为良医”的由来。清人阮葵生的《茶余客话》、黄凯钧的《友渔斋医话》均有类似记载,只是文字表述稍有不同而已。
另外一种说法是,“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是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弥留之际告诫子孙的话。据说,诸葛亮的后裔们一直把这句遗训作为他们处世为人的座右铭。或进而为官,报效社稷,光宗耀祖;或退则为医,救死扶伤,造福桑梓。
还有一种说法是,“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乃“医圣”张仲景辞去长沙太守回乡行医时说的。原话是“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
三种说法相比较,似乎第一种说法更为普遍一些。事实上,良医与良相的提法古已有之。《国语·晋语》曾记载这样一件事:春秋时秦国医生医和受邀前去为晋平公诊病。一番望闻问切之后医和对晋国大夫说:“平公的病,是惑于女色所致,如此下去,晋国必亡。”赵文子问:“医生也管国家的事情吗?”医和答道:“上医医国,其次医人。固医官也。”上医就是高明的医生,高明的医生首先能治理国家,然后才是诊疗人的疾病,这才是医生的本色呀。简单的一句话,说明了医国与医人从根本上是同理同宗的。这个故事说明,至少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已经深明医国与医人的关系。当时人们已经习惯将相与医相提并论,正所谓“医良则相,庸则匠”。良相治国平天下,救民于水火;良医悬壶济世,救死扶伤。
声明:本文是中药材天地网原创资讯,享有著作权及相关知识产权,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个人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进行发布;经本网协议授权的转载或引用,必须注明“来源:中药材天地网(www.zyctd.com)”。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