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网讯】 有关蛤蚧的记载最早出现于《开通本草》,药用蛤蚧是壁虎科动物蛤蚧除去内脏后的干燥体,主产于山西,是一种名贵的动物类中药,具有补肾益脾、纳气定喘、补肺气、益精气的功效,已广泛应用于临床,选择的标准为体大、肥壮、尾粗而长、无虫蛀。随着人们养生观念的加强,越来越多的人将目光转向蛤蚧,但是由于蛤蚧来源较少,价格昂贵,所以在市场上常常出现伪品。其伪品种类很多,常见的有壁虎、多疣壁虎,蜡皮蜥、多疣壁虎、西藏蛤蚧、红瘰疣螈等。因此蛤蚧的进行鉴别分析对保证临床用药安全具有深远意义。
1 蛤蚧 1.1 形状:动物蛤蚧全年均可捕捉,去除内脏后用竹片撑开,低温晾干即可得药用蛤蚧,正品蛤蚧全长9-18cm,头颈部约占体长的三分之一,头略呈扁三角形,无眼睑,两眼凹陷,口中有细齿密布,无异型大齿。吻部呈半圆状,吻鳞与鼻鳞相连,不切鼻孔。腹部较薄,呈椭圆形;背部呈银灰色或灰黑色,表面有大小不等、形状不定的灰白色或灰绿色条纹或斑点,两侧肋骨突出,椎骨突出亦多见。四肢均有5趾,足趾底部有吸盘。其尾部尖而细,与体部近似等长,颜色与背部相同,并附有明显的银灰色环状带。周身覆以略有光泽的细小鳞片。作为切片使用的蛤蚧为不规则片状小块,切面呈灰白色或灰绿色,可观察到鳞甲脱落的痕迹。质地坚韧,稍具腥气,味微咸。
1.2 显微鉴别:真品蛤蚧粉呈淡黄色或淡灰黄色 。显微镜下观察,鳞片呈灰绿色、淡黄色或无色,表面有半圆形或类圆形隆起,呈覆瓦状排列,富有极细小的颗粒,有些可有半圆形孔洞。皮肤碎片聚集成星云状,呈淡黄色,表面有棕黑色色素颗粒。骨陷窝多同方向排列,呈长方形裂缝状。横纹肌具有油滴,侧面观细密横纹呈波峰状,纤维多碎裂,暗带呈“v”字型。横断面常呈三角形、类方形、类圆形。骨碎片表面可见及针孑L状孔隙或细小裂缝。
1.3 理化鉴别:在真品蛤蚧的乙醇提取液或酸性提取液中加入碘化汞或生物碱试剂会出现沉淀反应 。
2 伪品 2.1 壁虎:干燥体亦称为小蛤蚧,提醒与蛤蚧相似,但形体较小,长约7~9cm,尾部占全长的大部分,约5-8cm。背部呈褐色,覆以细小疣鳞,生活时尾易断。
2.2 多疣壁虎:俗称小蛤蚧全长20cm以下,无眼睑,吻鳞切鼻孔,鳞片细小如蛤蚧,背部覆以不规则疣鳞,生活时尾易断。
2.3 蜡皮蜥:属鬣蜥科,其干燥体俗称为红点蛤蚧。全长约40cm,尾长约为两倍体长,有眼睑,鳞片细小,背部呈黑色,有橘红色圆形斑点,体两侧有条形橘红色斑纹,体表无疣鳞。
2.4 西藏蛤蚧:全长约35era,尾长大于体长,有眼睑,吻鳞不与鼻孔相切,口中有大齿,四肢及尾部鳞片具有棱,指趾细长呈圆柱形,均有爪,足底无吸盘,足间无蹼迹。
2.5 红瘰蛤蚧:属蝾螈科动物,全长13~19cm,尾长约7cm。头部较大近似圆形,有倒“u”字形棱,无吻鳞。体表无鳞片覆盖,身体两侧有瘰疣,覆以密集的疣粒。四肢有5趾,趾间无谱,足底无吸盘。尾部较扁且弯。
2.6 山溪鲵:山溪鲵是小鲵科动物山溪鲵去除内脏后的干燥体。呈长条状,体形略扁,通体呈棕褐色或黑褐色。
3 小结
传统观念认为蛤蚧性属阴,能补水之上源,养肺益肾消热止咳,定喘纳气。适用于风热外侵或实寒症患者。古药典中指出蛤蚧的药力主要集中在尾部,毒性主要集中眼部,使用时应去除其头部、鳞甲及腹部肌肉。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蛤蚧体内的醇类提取物有性激素样作用。具有明显的平喘作用,还能增强免疫力、延缓衰老、抗炎等作用。经水煮后作用明显减弱。所以在使用时应根据自身病症,并选择正确的使用方式,以保证其功效。有关资料记载,广西地区有不去头足食用蛤蚧治疗小儿消化不良的习惯,每次食用1-2只,未出现不良反应。其经调查发现,当地居民只有在制作药酒时去其眼部,由此可知,蛤蚧应不具有毒性。另外民国时期著名医学者程登瀛对红点蛤蚧进行了实地考察,证明了红点蛤蚧无毒性,可作为蛤蚧的替代品,有关红点蛤蚧的药用2010年出版的《中国药典》中也有记载。掌握蛤蚧鉴别的正确方法对保证临床用
药安全意义重大。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来电(028-65608867)声明,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是中药材天地网原创资讯,享有著作权及相关知识产权,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个人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进行发布;经本网协议授权的转载或引用,必须注明“来源:中药材天地网(www.zyctd.com)”。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