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网讯】
一、现状综述
1、种植面积持续收缩,供给侧基础弱化
2025年主产区浙江省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种植群体老龄化问题加剧(从业者平均年龄超55岁,青壮年劳动力流失率超60%),叠加种苗成本(同比+25%)、人工费用(同比+18%)、农资价格(化肥/农药同比+15%)的刚性上涨,导致种植效益边际递减。据产区调研,2025年浙贝母种植面积已缩减至约7000亩,约产干品2100吨,种植面积较2020年峰值下降80%,创近十年新低。
2、极端气候冲击生产,减产已成定局
出苗期严重滞后:浙江省遭遇罕见干旱,导致浙贝母出苗延迟20天左右,有效生长期压缩,苗情长势显著弱化(一类苗占比仅35%,同比-40%)。
浙贝母是一种对温度和湿度要求较高的植物。其根系生长适宜气温在7~25℃,超过25℃生长受抑制,30℃时停止生长。地上部分生长温度范围为4~30℃,生长速度随温度升高而加快,但低于-6℃或高于30℃时植株会受影响。开花最适温度为22℃左右。浙贝母需要肥沃湿润的土壤环境,土壤含水量保持在25%~30%为宜,既不耐旱也不耐涝。当前,浙贝母正处于块茎膨大期,但土壤墒情恶化(含水率低于20%),若未来70天无有效降水(概率为60%),单产预期将大幅下降,可能降至历史最低水平。
3、库存深度去化,价格中枢陡峭上移
库存-需求剪刀差扩大:2023-2024年连续两年产不足需(年消费量5000吨vs产量2600吨-3000吨),社会库存已消化至500吨以下(库销比<0.1),持货商惜售情绪推升市场溢价。
价格分层跳涨:
大片货:240元/公斤(同比上涨超40%)
中统货:180元/公斤(同比+35%)
小片货:150元/公斤(同比+30%)
交易活跃度激增:浙江磐安市场日成交量同比翻倍,投机性采购与刚性需求交织,推动行情进入“卖方市场”。
4、疫情催化需求,药用价值再评估
2025年初甲流(H3N2亚型)全国性流行,浙贝母作为清热解毒类中药材核心品种,药企原料采购量激增(Q1采购量同比+45%),叠加保健品领域提取物需求扩张(年增速20%),短期供需缺口扩大至1500吨。
二、未来行情预测
1、关键变量:气候风险与产能修复周期
干旱延续情景(概率60%):未来70天无有效降水,浙贝母单产或降至5年最低水平,叠加面积缩减,总产量或不足正常年份40%,市场将陷入“无货可收”的极端紧缺状态。
气候缓解情景:即便旱情缓解,因生长期受损导致的单产损失不可逆(保守估计-20%),叠加种植面积刚性收缩,全年价格中枢仍将维持在高位,但市场恐慌情绪可能部分缓和。
2、价格传导机制与市场博弈
短期(1-2个月):产新前库存耗尽+减产预期强化,价格或呈现“超涨”特征,有望突破历史价格。
中期(产新后):
若减产超50%:价格将进入“高波动-慢回调”周期,直至2026年种植季(需关注2026年种植意愿与种苗供给);
若减产30%以内:市场通过“价格发现机制”逐步消化利空,但低库存下仍将维持历史高位。
三、产业策略建议
1、种植端:抗逆性品种与集约化生产
受灾产区可引入滴灌/覆膜技术(节水效率提升50%),并推广抗干旱品种(如“磐贝1号”);推动“企业+合作社”模式,降低种植散户退出导致的供给波动。
2、流通端:建立战略储备
药企根据自身需求与市场预判,建立动态储备库,战略储备不仅能够平抑价格异常波动,还能保障药企原料供应安全,维护市场稳定。
四、长期趋势展望
浙贝母行业已进入“气候敏感性+疫病关联性”双轮驱动周期。若极端天气常态化与呼吸道疾病高发趋势延续,其价格中枢或长期上移,成为中药材市场的“硬通货”品种。建议行业建立可持续种植模式与应急储备机制,以应对未来不确定性。
声明:上述图文来自中药CEO刘阿龙13989893224向中药材天地网提供的信息,本篇文章仅此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中药材天地网平台观点,且不构成投资建议。
声明:本文是中药材天地网原创资讯,享有著作权及相关知识产权,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个人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进行发布;经本网协议授权的转载或引用,必须注明“来源:中药材天地网(www.zyctd.com)”。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