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网讯】
关于政府调控中药材价格的几点建议
-傅青主-
编者按:为遏制近期部分中药材价格上涨势头,广东省物价局28日召集部分中药材、中成药的生产经营者进行告诫谈话,要求中药企业、中药饮片企业严格遵守价格法律规定,不得乘西南干旱之机,囤积居奇、哄抬中药材价格。在此之前,广东省物价局已采取了多项应对措施,并与云南省物价局达成共识,建立中药材价格监管联动机制,共同应对三七等中药材价格的上涨,必要时将依法采取价格干预。
在国内中药材价格行情节节攀升、生产企业原料成本日益提高的背景下,政府部门开始出面调控了。物价部门已通过告诫、监管等联动机制,可能率先对波动幅度较大药材进行临时性价格干预。这种行政手段的调控既是中药材市场经济初级阶段的必需也是政府有所作为之举,值得引起市场的充分重视。
但行政干预毕竟属于市场手段的弥补,在进行相应的价格调控同时必须全面分析、科学判断。依据应包括价格波动的时间长短、幅度大小、范围大小、药材原料的重要程度等多方面综合考虑干预对象和力度。同时,结合到中药材行业的特点,在进行价格调控时还应注意到以下几方面:
充分利用中药材行业价格监测系统
要了解到哪些药材价格出现了波动、波动幅度有多大就必须结合权威的中药材行业价格监测系统,才能保证调控有的放矢。前些年国家在此方面工作相对薄弱,缺乏一个权威、及时的价格监测系统,对中药材价格临时性的调控依据不足、随意性较大。但值得欣喜的是,中国中药协会中药材信息中心的官方网站上已经坚持定期发布中药材价格监测报告达五年之久。涉及品种达上千种,完全可供政府机构作为决策时的参考,物价部门可结合这些监测结果作出正确的判断。
价格调控必须具备相对科学的依据
本轮原药材价格普升有着深层次的供需矛盾背景,只是部分品种的升价可能与炒作有关。如果在调控时不分青红皂白全部一棍子打下去,可能会对整个中药材产业造成矫枉过正甚至伤及无辜。例如多个供应价格已多年低于生产成本、种植面积极度萎缩的药材品种如桔梗、款冬花、红花等,本轮升价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刺激生产的恢复,如果盲目压价势必造成原料供应的断链;而野生药材如重楼、珠子参、白芨等长期只算采挖成本而不算资源成本,多个品种早已无法支撑大规模工业生产甚至面临枯竭,如果对它们的价格再行打压的话则对这些品种会形成灭顶之灾;另外,部分旱灾品种的涨价背后确实存在着严重的减产,只是保持在什么价格范围内才能弥补供需缺口问题。所以,进行价格调控之前必须进行认真慎重的可行性分析,万勿不考虑经济规律而一味强调行政手段,得之东榆而失之桑榆。
综合听取中药产业链条每个环节的意见
中药产业链涉及到原药材生产加工、工业生产、临床使用和零售等多个环节,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将影响到行业的正常运转。特别是长期以来,原药材生产供应端处于行业最底层,利润微薄又缺乏话语权。辛辛苦苦种一年药材还不如出门打工两个月,长达十年低谷甚至烂市时无人关注,今年药材涨点价了多数收益又回不到药农手中。故政府在进行决策时应充分听取来自每个环节特别是原药材生产供应环节意见,并合理调控产业链条中的利益分配格局,让无论药材供应端、生产端还是销售端都能享受到合理的利润。
找准症结所在建立长效机制
当国内药材价格一路走高甚至殃及到产业链稳定时,行业对其中原因提出很多看法。有认为纯粹是炒作所致、有认为是储备库缺失,甚至有人提出是因为信息太灵和电子商务惹的祸。这些观点基本失之偏颇甚至是“急病乱投医”,问题的真正症结一方面在于中药材现代化流通体系缺失(详见笔者前期多篇文章论述);另一方面则是国家在中成药价格管理上出现的偏差。例如在制定药品招标政策时忽视中成药作为天然药物的特性,而采取与西药一样的评价办法。在物价定价和投标竞价时没有考虑到采用优质原料所造成的成本增加,直接一刀切地把价格降下来。其后果必然会推着企业想法设法降低生产成本和收购价格,这又势必严重影响到原药材生产的积极性和质量稳定,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原药材生产的持续萎缩。
所以,长期来看,要想解决目前中药材生产大上大下、价格极不稳定的困局,根本上还在于如何尽快建立一套现代化的原药材生产流通休系而非“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短期行为;在价格制定环节则应充分考虑到中药材原料供应的特殊性,科学评价,真正实现优质优价,保护民族产业可持续发展。
短期策略上,要认识到目前药材价格并没失控到严重偏离价值规律的地步。例如近一周的药市价格指数较上周已经下降了0.68%,这也是近三个月来首次指数回落,且这种平稳回落可能在下周还将持续。物价部门可密切关注这种动态变化并作出相应对策。如果要调控,则建议临时价格干预政策有所突出。重点应针对波动幅度大、影响范围广或关乎国家基本用药供应稳定的药材原料进行合理政策引导,而非大刀阔斧全面的价格打压;同时,应保证调控工作的连续性和措施严谨性,否则行政手段反而可能成为炒货者的帮凶,为游资低价进仓创造良机。
(数据来源:中国中药协会中药材信息中心,本网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资料链接:
《药材种植的忧与患--晋西南2010年药材种植调查报告》 来源:中药材天地网
目前我国市场上流通的1000余种中药材中,主要依靠人工栽培的已达250多种。我国自1957年开始对供应紧缺的中药材进行人工种养试验以来,经过40多年的努力,取得了显著成绩,目前已经获得人工种养成功的中药材500多种,所提供的商品量占药用总量的70%左右。2004年全国药材种植面积1926万亩,比2000年增长了90.1%,比1995年的418万亩,增长4.6倍,为我国中医药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目前我国中成药产值约为800多亿元,为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近几年我国药材种植却出现了部分品种种植面积无序扩大,部分品种种植面积急速下降,还有个别品种无人关注、无人种植、面临绝种的尴尬。为此,笔者近日前往药材习惯种植地——晋西南地区进行了考察。
(详细调研报告可上中药材天地网中查阅,本处略)
……
通过对以上十个药材品种的调查,笔者发现:凡是生长期短、种植管理简单、采挖方便、收益偏高的药材,农民喜欢种植,种植面积在扩大;凡是生长期较长、种植管理麻烦、采挖不方便、收益偏低的药材,农民容易放弃种植,种植面积缩减很快。主要原因是,现在青壮年多出去打工,农村剩下的大多是妇女、老人、小孩,即389961部队,其战斗力明显不如青壮年,所以在药材种植上表现非常明显。再者现在农民慢慢富裕了,种粮、种菜、种树、养殖收入可观,药材价格起伏变化快,有时跌价也还没人要,前几年的教训深刻,所以农民种植热情很差,忽上忽下变化较大。由此笔者认为:药材种植必须向计划管理、定单种植转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农民、商人、企业均有收益,从而保证可持续的发展。再者现在种植成本上升,很多药材农民放弃种植,其价值也在日趋上升,若想再返回以前的低价己不现实。
声明:本文是中药材天地网原创资讯,享有著作权及相关知识产权,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个人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进行发布;经本网协议授权的转载或引用,必须注明“来源:中药材天地网(www.zyctd.com)”。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