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网讯】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农民工这一衍生词汇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农民工,即身在城市从事非农业工作,拥有农业户口的人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依靠廉价劳动力供给,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推动了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
而近年,随着我国老龄化加速,劳动力供给已显不足。2013年1月,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在长时期里第一次出现了绝对下降,比上年减少345万人,我国人口红利出现拐点,多地出现用工荒,低廉的劳动力供给已基本成为历史。在多省市出现用工荒,招工困难等情况,而在我国农村地区,同样面临着劳动力外流,大量土地无人耕种的尴尬局面。
表1和表2分别为2008-2012年我国农民工数量变化及构成结构变化,从表中数据可看出:
(1)2008-2012年,我国农民工总量呈逐年增长趋势。
(2)2008-2012年外出农民工占比均超过60%,农村劳动力外流现象已十分严重。
大量农民脱离农村生产种植活动,进入城市从事不同的工作,推动了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但由于人员的外流,农村失去了原有的活力。一方面农户剩余劳动力少,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结构失衡,主要劳动力供给来自老人和小孩。
笔者曾致电各药材产区,除了解药材信息外,听得最多的无外乎商家对于产地现状的抱怨,人力成本高企、劳动力不足……主要表现为:
(1)劳动力资源紧缺,产地劳动资源向高行情品种倾斜,导致价格低廉品种无人愿意种植,或种植后管理不到位,品种产量两极分化严重。如浙贝母和玄参同为著名的磐五味,但浙贝母行情一路高歌猛进,价格早已破百,种植面积跟随行情大幅扩增;玄参由于长期处于10多元价位,磐安种植区域已严重缩减。
(2)在野生中药材上,采收主力基本为老弱妇孺,日采集量下降,同时因药材产出量与行情息息相关,供给量波动较大,影响其价格稳定性。而为最大化的利用人力资源,高价行情刺激下的滥采滥挖,对资源的破坏性更是让人触目惊心。重楼为典型的野生品种,近十年价格上涨,无序过度采挖已使资源濒危。
$pager$
自古物以稀为贵,在劳动力略显紧张的情况下,劳动力价值上涨似乎也是理所应当。而中药材作为特殊的农副产品,在其种植、生长过程中对人力资源依赖度较高。2008年,农村日工值在40-50元,2013年农村日工值基本在100元左右,价格翻了一番,农户种植中药材的总投入逐年走高,红花、党参等对劳动力消耗较多的品种,生产成本也是大幅增长。2008年种植一亩党参的人工成本投入仅为1700元,而2013年则高达6000元,增幅超253%,党参生产端、消耗端压力同比增加。
农村劳动力外流,不仅使中药材种植过程中的劳动力资源供给减少,同时也一定程度上推高了劳动力价格。面对我国劳动力现状,国家正积极谋求经济转型,而中药材种植怎样寻求突破呢?笔者认为,专业化和机械化或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1、发展GAP种植基地
图1:2008-2012年我国新增GAP基地变化 单位:个 数据来源:社会公开数据
GAP为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是将传统中药的优秀特色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按国际认可的标准规范进行研究、开发、生产和管理。
从图1可以看出,2008-2012年我国新增GAP基地速度加快,截止2012年,当年新增GAP基地11个,自2004年以来GAP基地累计数量达102个。GAP基地,一方面可对药材质量进行把控,同时利用科技技术进行种植加工,提高药材品质和产量,提高劳动效率,达到缓解劳动力资源紧张的目的。在未来,可加大在GAP基地方面的投入力度。
2、机械化作业
机械替代人工,在中药材种植加工中已逐步运用。茯苓、莲子等,以前均是由人手工加工,现在已有机器加工品应市,加工效率提高,节约了劳动力。对于中药材种植而言,可依据不同品种不同特性及产地实际状况,适时引入机械作业,改变原有的农耕模式,解放劳动力。
经济结构转型时期出现大量农村劳动力外流,这本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正常社会现象,也是社会城市化发展的必经阶段。因中药材行业的生产端口是扎根于我国已延续了上千年的小农经济模式,因而在经济转型时期受到了较大的冲击。但辩证来看,当前我国中药材行业在转型时期面对的“痛”,也是一种蜕变,一种由中药材传统小农经济模式向专业化、规模化、机械化模式迈进的蜕变。
声明:本文是中药材天地网原创资讯,享有著作权及相关知识产权,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个人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进行发布;经本网协议授权的转载或引用,必须注明“来源:中药材天地网(www.zyctd.com)”。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