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网讯】 生地是中药材里的大宗品种,年用量高达三万多吨。从2009年底的7.5-8元开始,经过两年来的稳步上涨,三四五等统货今年5月份攀升为13.5-14元,吸引了很多跟进和追风者。然而进入下半年,行情回落,时至今日短短三个月时间已经降为9.5-10元,这让很多持货者始料未及。其未来走势如何?现简单分析如下:
一、今年种植概况
生地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已由传统的河南老产区逐步向四周延伸,首先扩展到相邻的山西临汾、运城地区,并且有后来居上之势,种植面积已经数年超过河南。接着往西延伸到陕西渭南、甘肃庆阳地区。就连河北、山东都有了不同程度的种植拓展,具体各地种植情况如下:
(1)河南产区——武陟、温县、孟州、沁阳、博爱,西起洛阳黄河大桥,东至郑州黄河大桥,整个黄河滩区。总种植面积6万亩左右,亩产按700公斤计算,总产量4万多吨。
(2)山西产区——襄汾、曲沃、绛县、新绛、万荣、闻喜、安泽、翼城、芮城、临猗、夏县等。总种植面积7万亩左右,亩产按600公斤计算,总产量4万多吨。
(3)陕西产区——渭南及大荔县、蒲城县,总种植面积4万亩,总产量2.5万吨左右。
(4)其它产区——山东菏泽、成武县、定陶县,河北邯郸威县、临漳县、成安县、保定地区安国市、甘肃正宁县、临洮县,总种植面积4万亩,总产量2.5万吨左右。
预计全国生地总产量高达13万吨,但年用量只有2.8-3万吨,剩余库存将达10万吨之多。
生地的种植成本——每亩用种子80市斤x5元/市斤=400元,地膜、底肥400元,土地承包费400元,雇工费200元,化肥浇水200元,烘干费400元,亩种植成本在2000元。
如果生地价格降至7元,按亩产600公斤计算,亩毛收入4000元,扣除2000元成本,药农还有2000元利润,与种植粮食作物基本持平。因种植户经过一年来的管理培育,都有自己的生地秧苗,再种植成本投入相对减少,故明年大部分人还会继续种植,按减种30%计算,仍可年产量保持在10万吨左右。今年产量本就大量过剩,来年产量又会继续叠加,故生地供大于求的局面短期内很难改观。
二、用途与用量
生地为玄参科植物地黄的根茎,味甘而苦,归心、肝、肾经,具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功能,用于热病口干、阴虚内热、骨蒸消渴、吐血、月经不调、胎动不安、阴伤便秘等症。以生地为主生产的中成药有“六味地黄丸”、“地黄明目丸”、“知柏地黄丸”、“消渴丸”、“三九胃泰”、“乌鸡白凤丸”、“汇仁肾宝”、“消糖丸”等。
生地每年出口6000吨、国内药厂投料18000吨、中药饮片配方4000吨、饮料开发用量2000吨,总计用量在30000吨,为我国中药材用量最大之一。
三、库存分析
(1)产地库存:河南产区700-800吨、山西产区1000-1200吨、陕西产区400-500吨、甘肃产区300-400吨、其它产区200吨,总计3000吨左右。
(2)市场库存:安国专营商200吨、囤积商300吨,亳州市场专营商300吨、厂家库存200吨,广州市场150吨,玉林市场100吨,成都市场100吨,其它各市场250吨,总计在1600吨。
目前总库存共计为4600吨。按全年需求3万吨计,每月用量在2500吨,以上4600吨库存足以支持到新货上市。
四、历史回顾

通过上图可以看出,生地的行情变化为5年一个周期。一般低谷期三年,上涨期两年。从2001年至2011年,生地行情经过了两个周期变化。
第一个周期:从2001至2003年三年时间,生地基本在4元左右运行。到2003年底才显示上涨为6.5元,2004年全年处于上涨通道,由年初的7元至年底涨为15元。2005年继续攀升,到7月份升高为17元。而后面临产新压力价格逐渐回落,十月份产新后价格迅速下滑,至年底降为7元进入新一轮低谷期。
第二个周期:从2006至2008年三年时间,生地价格基本在7-8元间低迷运行。到2009年底才略显起色涨为9元,2010年全年处于上涨通道,由10元稳步上涨为14元。今年上半年基本稳定在13元,自6月份开始回落,至现在9月降为9.5元。
五、后市分析
回眸以往,我们不难发现,历史虽然不会倒退但有很多相似之处,生地的漫漫低谷期又将重演。建议广大种植户抓紧调减生产,专营商勤进快销避免大量囤货,中成药厂家视低价及时补仓。政府亦应抓紧建立生地储备,以免近期药贱伤农,未来价高伤民。
(本文出自中药材天地网信息中心,版权所有,转载请写明出自“中药材天地网”,否则后果自负)
声明:本文是中药材天地网原创资讯,享有著作权及相关知识产权,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个人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进行发布;经本网协议授权的转载或引用,必须注明“来源:中药材天地网(www.zyctd.com)”。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