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网讯】 2001年亳州中药材市场回顾
2001年转瞬即逝,回顾一年来药市的发展,不禁感叹万千。总的说来,亳州药市人气不如往年,各种药材走动显然都不是太快,这并不是说亳州药市萧条不景气,而是中药材正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中药市场进入公平竞争的微利阶段,去年的药市状况大致如下:
一、受灾、产少、价上扬
2001年早春遭受寒流袭击,使部分品种药材受灾减产,供不应求,最终导致药材价格节节攀升,成为药市热点。以花椒为例,早春寒流,使花椒减产70%。近年来花椒用量不断增大,社会库存很少,主要靠当年生产来满足社会需求。去年产不足需,必然导致其价上扬。市价从年初的12-13元一路攀升至45元,而且走动顺畅。连翘也遭受同样的灾情,行情由此看好。其价由4元升到12元。另一种灾情是去春严重干旱,使在地药材减产过半而走畅价升。如秦艽、柴胡、防风、玄参、徐长卿、白芷、生地等。
二、种植面积小、库存少、导致市价上涨
有的品种近几年行情不好,市价低落,种植效益不及种其他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因此得到自发的猛缩,如桔梗1997年其价高峰期时种植面积达30万亩,而1999-2000年低价期种植不到6万亩。虽然南韩药商进口量比往年减少60%,但是能采挖者少,供求出现缺口,价格从3元升至4-5元,后又升至7-8元。类似情况的品种还有半枝莲、荆芥、菊花等。半枝莲从春夏时的3元升至4.5元,后又升至5.2元;荆芥从1.6元升至3元,此外还有生地、大黄等品种。
三、野生资源逐渐枯竭,供求矛盾日益尖锐
市场上有的热点通过生产这个环节可使之降温,但有的热点品种很难去热,这类品种的生产主要依赖野生,如蛇床子属野生品种,许多原来生长蛇床子的地方或被种其他作物或被开垦。许多地方的采收习惯毁灭了再生源,药农采收时,不等熟透就采收,甚至将全株拔除,因此没有种子脱落,种源越来越少,加之近两年用途拓宽,药厂投料增多,供求矛盾日益尖锐,最终必然导致其价上涨。其价从产新时的5-6元升至目前的20元。此外除地产药材外还有近期的热点——蜂房,其资源完全依赖野生,用量加大,加快了它的资源枯竭速度,货少价自然就高。
四、种植面积大、库存尚丰、价难上浮
有相当一部分品种虽然野生资源被破坏,但其资源还可再生,如甘草,近年来野生甘草将被挖空,国家有关部门下发了禁挖令,野生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保护。甘草出口量很大,在出口的药材品种中居第二,按说出口增大,野生资源又将枯竭,其价该高,但是近几年家种甘草已紧跟而上,据了解全国甘草种植已达30万亩,加之社会尚有一部分库存,供过于求,所以甘草市价一直稳在6-7元,不见有上升的迹象。市价在低谷中徘徊或走动缓慢的品种多属库存尚丰,种植太多,如元胡、川芎、山药、丹参等。
五、人为炒作,出现药市亮点
在地产药材中,大部分品种药材价格取决于生产和需求,但有的品种却不然,虽然生产没有扩大,但价格跌幅很大,这很大程度上在于人为炒作所致。如山萸肉、黄连,前年有人囤积大货,去年有个别产区受灾减产,一部分药商声称产地减产严重,导致春夏其价居高不下。其实全国绝大多数产区仍是丰收,总产过剩,后又导致其价狂跌,从7月份的180元落至30元。此外还有佛手,起初库存多,社会需求少,掉价是自然的,但是一些商家看到落价便大量抛货,结果大货压市,导致其价成倍下跌。象黄连、小良姜、五味子等都受同样遭遇。
六、用量虽大,生产快,供求矛盾难缓
部分中药材用量相当大,但并没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原因是此类药材生长周期短、产量高,比如红花是一出口大宗品种,因生产周期只有4个多月,又好保管,所以价格一直维持在18-19元。同类品种还有象草决明、芦巴子、王不留行、牛膝、薏苡仁等,望种植者在选择种植品种时注意这方面的问题。
总的来说,中药材经营已进入微利时代,中药材生产越来越多,公平竞争已成定局。可以说中药材市场经济已基本成熟,只不过经营者尚需要一段时间适应。中国已加入WTO,这无疑给中药出口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良好的出口环境,因此,业内人士估测:今年药市人气将好于去年,交易将更加繁忙。国家医药局出台的GAP、GMP、GSP等管理规范将使中药材生产、加工、销售趋于国际化、严格化、标准化,一句话,要加速中药经济的发展就要生产出合格的药材,要想生产出合格的中药材,就要先从种植抓起。
(冯学品 王超)
声明:本文是中药材天地网原创资讯,享有著作权及相关知识产权,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个人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进行发布;经本网协议授权的转载或引用,必须注明“来源:中药材天地网(www.zyctd.com)”。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2951
0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