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网讯】
中医药传统,在进入近现代后几经沉浮甚至濒临绝境,最终又浴火重生。而进入21世纪,虽然国家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发展,出台多项鼓励政策,但仍有许多难以化解的瓶颈和误区,严重制约着有着这个五千多年历史的“国粹”。
特别是做为中医治病救人物质基础的中药,其质量失控已经成为整个中医药事业的心腹大患。所以,目前最流行的说法是“中医将亡于中药”。
但大家有没进一步思考,中药又将亡于什么呢?
青主以为,中药既不亡于西药冲击,也不亡于现代化,而将亡于医药分家背景下的中药教育缺失!
医药融汇贯通在于教育,这个教育是广义的教育,既包括学校的中药知识学习;更包括广大临床医师的中药教育问题。因为学中医的最终多数会走向临床当医生,那么以上两方面教育其实可以归结为一点——即医不懂药,迟早将把传统中医药逼上死路。
医生本应该是中药品质的利益最攸关方,理应医药合一
这个基本逻辑是很简单,即让利益最攸关的环节来把关自己的产品而不是其它。例如吃饭的人绝对不会自己往碗里掺沙子;家长绝对不会让自己孩子用非法渠道“疫苗”。
那么谁才是中医的利益最攸关方,那就是患者,患者绝对不会去找不治病的医生。什么的医生不治病?无非一是医术差的医生,二是用劣质药的医生。
也就是说,中医医师才是中药品质的利益最攸关方。医师又如何才能把控自身用药品质呢?那肯定得自觉学习和接受临床用药和鉴别常识,不但一眼就能看得出等级和真伪优劣;还得明白区域药材的药性差异、特长等。例如四川常用的柴胡苗只能用于发汗,不可用于通达表里;粉葛根只能用于生津止渴不可用于解痉退热;肉桂中的牡桂和菌桂如何使用?芦根和苇茎用药区别等等。
现行体制让医生既无掌握中药的必要,也无可能性
但现在的中医有几个真正懂中药,又能为自己的用药品质背书?
那又是什么原因导致“医不懂药”的困局?则是我们现行的中药管理思路和体制,导致临床医生既无学习中药常识的必要,也无学习的可能。因为,这个体系抛弃传统经验,一味用管理西药那一套方法替医生做主,帮医生把关,把其排除在中药品质管理体系之外。这种做法出发点是,中药要像西药一样,医生无需操心药方面的事,由药监和药房来把关即可。
但这种思路致命缺陷在于:一方面,中药目前根本无法像西药一样标准化,单靠含量指标就是把中药往“三聚氰胺奶粉”之路上逼;另一方面,整个质量管控体系当中,没有一个环节是用药品质的利益最攸关方。
这其中的根本悖论在于,掌握处方权的医师需把中药品质生命权托付给中药房;中药房只能听命于医疗机构主管领导;主管领导寄希望于中药饮片厂和药监部门监管;中药饮片厂依赖公关和低价来取得供应权……,转了一大圈反正就没医生啥事。但是,这么长的利益链条当中,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如采购回扣、药监管不过来等),又将最终危及医生的用药质量,让医生因药而变庸医。
这实在是当代中医生的最大的悲哀和不幸了!
港澳台地区的市场倒逼机制配合监管,值得内地借鉴
那么,我们来对比一下港澳台地区是如何管控中药品质的。这些地区既无GMP,又无GSP要求,但历来是高端饮片的主要消费区。用药品质明显超出内地,甚至有部分大陆民众到这些地方买中药回国内使用。
港澳台地区的作法其实非常简单,即放开中医门诊和医馆(只要有医师执照即可开业,号称“药铺多过米铺”),让医师自己管控中药疗效和品质。至于品质到底如何,那是你医馆、诊所自己的事,反正你用差药不治病就等着失业饿死。从而真正把医生同自己的用药品质绑在一起,倒逼医生学习鉴别知识,买好药用好药,以终端需求方来让中药供应环节提升质量,严把质量关。而香港卫生署等主管机构,则更多从重金属、农残留等危害性方面严格把控,降低用药风险性。
这种制度不但解放了药品监管部门,让管理人员管理抓的点更明确更务实;也从市场化角度确保中药性价比的最大化,保证了临床疗效,实在是一举多得的良政。
好在目前国内也意识到这个问题,中医门诊、医馆和个人工作室等正逐步放开,使用高端中药饮片的个体中医机构也越来越多,事情正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但中医师对中药知识和文化的理解,还远没做到位,以临床教育为核心的中药品质提升之路依然任重而道远。
(以上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声明:本文是中药材天地网原创资讯,享有著作权及相关知识产权,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个人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进行发布;经本网协议授权的转载或引用,必须注明“来源:中药材天地网(www.zyctd.com)”。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