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出正宗、有效的中药,离不开中药材种植环节的规范引导;确保中药材产量、质量稳定,离不开对药农的科学指导。如何避免“谷贱伤农”问题重演?如何提升药农的种植积极性?如何实现中医药价格和价值的平衡,开拓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如何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契机,推进中药材产业和中医药事业走向世界?
4月27日,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中药材标准化与质量评估创新联盟理事长张伯礼在以“十年耕耘,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第十届中药材基地共建共享交流大会期间,接受《中国经营报》等媒体记者采访时给出了诸多切实可行的建议,具体包括依靠科技、增加补贴、制定标准、加强引导等,让更多的中药材达到“三无一全”(无硫加工、无黄曲霉素污染、无公害药材生产、全程可控可追溯)标准。
张伯礼表示,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就是真正提高群众的医疗保障水平。“这就要求我们从注重‘量’向注重‘质’转变,只有不断提升中药材质量,才能切实为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
逐步推广小包装饮片
记者:在促进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方面,中药价格是一个不可逃避的因素,既要让老百姓花更少的钱用到更好的药,又要有统一的标准,同时避免生产企业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那么,应该如何平衡中药价格和价值?需要从哪些环节入手做好这项平衡工作?
张伯礼:随着中医诊疗经验不断积累,中医药对于重大传染病、慢病、老年病、功能退化性疾病都有很好的效果。在韩国是有钱的人买中药,韩国收入最高的医生是汉医(中医),但在中国中药主要为大众服务。
所以,还是要提高文化自信,特别是中医药越来越受到老百姓认可,在保健当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但价格问题也一直是困惑我们的问题。中药只是其中一方面,还包括中医的诊费、中医按摩等,人服务的价格、付费标准、技术含量的贡献体现不出来。
但是定价不能太高,不能让老百姓享受不起,要在几方面体现出兼顾和平衡。在我国让老百姓看得起中医、吃得起中药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不能为了抬高价格去涨价,当然,合理的价格标准是应该的。
对于中药的价格来说,应该是“优质优价”。老百姓也有买好药的意识和财力了,要逐步推广小包装饮片。未来,中药材的质量会越来越好,但是中药和化药不一样,化药靠合成,只要原料进去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基本是均一的,合格率、批次间的一致性基本能达到95%以上。而中药比较难,今年旱明年涝,大自然生产的药做到质量完全一致是很难的,但是药品要求质量要一致,用不稳定的药材生产出稳定的药,靠的是科技。这方面的难度远远超过西药,如何来做好这一工作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避免挫伤药农积极性
记者:过去十年,我国中医药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和进步。立足当下,在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行业还面临着哪些痛点?在道地中药材种植环节,应如何不断提升药农的积极性?
张伯礼:中药材种植取决于日照、降雨、土壤情况等综合因素,再加上采药时间节点等都会有影响,这个要依靠科技。而在这方面,我们的研究还比较薄弱。
目前,中药材种植虽然有规模较大的基地,企业+农户的种植模式也已经逐步形成规模,部分地区可开展机械化种植,但更多的还是小规模种植,大规模机械化比较难实现。小农户中药的科学基础、知识、水平都还比较低,所以全面提升还有待时日,有赖于科技、知识、组织管理模式创新等。
从目前来看,种粮食给补贴,养鱼也给补贴,而种植中药材少有甚至没有补贴,在销售环节也存在优质不优价等问题。农户用好种子、好化肥,不用过多的农药,势必要加大成本投入,可是到市场上卖的价格并不能优价,采购的时候也不能优先,这种情况挫伤了药农的积极性。所以,我们提出“优质优价、优质优先”的理念和配套的政策,提倡让药农可以享受和种植粮食一样的补助政策。
在如何保证药材道地性方面,现在某一个中药材价格好、销售好,全国各地都去种植。以前也有过这样的教训,比如银杏叶,提取物刚开始可以卖到800多元/公斤,市场还供不应求,但一段时间内全国各地盲目引种,从北到南、从东到西全都种植银杏,导致银杏叶提取物的价格现在300元都不到,价格低还卖不出去。这就容易导致“谷贱伤农”问题。
所以要在规模化种植方面下功夫,有计划地种植中药材,需要加强信息化,加强对药农的规划和指导。其他问题还包括种子种源问题,种植药材的专用农药、化肥问题,金银花、菊花等容易长虫,又不能喷农药,只能用生物农药,现在专用的生物农药还比较欠缺,也没太多公司去研制,这方面的工作是相对滞后的。
还有就是流通渠道方面的问题。我们提出“道地药材 政府专卖”理念,就是希望道地药材产区的政府部门出面组织专家共同对优质药材进行分级分类,贴上政府标签进行有效监管,地方政府专卖。在标准方面,可以采用一省制定多省共用模式,比如人参的标准在吉林省制定之后,东北地区的黑龙江和辽宁等出产人参的省份也可以共同参与制定、落实标准。
农药种植下一步的工作重点,需要集团化的种植,让更多中药材达到“三无一全”(无硫加工、无黄曲霉素污染、无公害药材生产、全程可控可追溯)的合格标准,让中药材质量更好更优,让老百姓更放心。
在开展具体工作方面,包括种子种源、规划栽培、炮制、仓储运输等全产业链都需要深入研究。另外,不同的中药有不同的采收期,对水肥土药等的要求都不一样,需要一种药材一种规范。不同的天气环境下种植的药材不一样,面临的问题也不一样,需要考虑怎么有针对性地指导药农种植好药。所以,下一步规划还是重点提高药品质量,让更多的药材能达到“三无一全”标准,生产更多的好药材,让老百姓用上更多的好药。
中医药国际化关键在于练好内功
记者:推动中医药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还有很关键的一点在于中医药出海,实现国际化。如何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契机,推进中药材产业和中医药事业走向世界?
张伯礼:推动中医药走向国际是必然趋势,但同时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推进中药材产业和中医药事业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不能强推,“捏着鼻子给人灌中药”是不可能的。
要把精力放在练好内功上,一是提高中药的疗效和质量,拿出更权威的科学依据,说清楚讲明白中药作用的原理,给中国人先解决好问题,然后再扩大国际影响。如果国际上有需要,我们也有能力了,再慢慢推动中医中药“出海”,这种推广模式才是更持久、也更可靠的。
一些原理确实还没办法完全说清楚,只要原理说清楚,只要东西好就不愁别人不需要。比如,有些药在抗疫之前一片都没有出国,但现在在全球几十个国家都能看到这种药。所以,中医药走出去的关键还是在于练好内功。
(编辑:曹学平 校对:颜京宁)
声 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联系电话:028-64775583,邮箱:kefu@zyct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