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网讯】
如玛瑙红宝石般晶莹剔透的石榴,已成蒙自、建水两地经济支柱。
传说中有一种植物,一株能开双花,色泽各异,日夜相缠,相互依偎,却也相互角力,一花灿烂,则必有一花枯败。
红河蒙自的甜石榴和建水的酸石榴亦颇有“双生”之象,如同一株植物所绽放的两朵奇葩——都在红河州内,两大主产地相距不过数十公里,且呈现出各自独立却又彼此交融的发展趋势。
不过,比传说中“双生花”更加幸运的则是,蒙自建水甜酸两大类石榴产业近年来堪称并驾齐驱,各自繁荣壮大,成为两地各自的经济支柱。个中一些独特的发展路径和故事,颇为令人惊艳,成就了一个又一个现代农业的传说。
晚报记者在红河州走访的过程中,得知一家致力于生态农产品的公司当年产值已达近10亿元人民币,并且正在积极谋求上市。红河州和建水县两级相关领导均向记者证实了这个消息。这意味着,如果顺利,这家公司将成为红河本土的第一家上市企业。
尽管形势一片大好,红河州石榴产业仍存在一些瓶颈:整体产能可望提高,鲜果储藏技术尚待进一步改善,果农贷款仍比较困难……记者尤其关注中信集团蒙自石榴基地的发展状况,这个非农业领域的央企大鳄被寄予了全面升级石榴产业链的莫大期望,如今却“格外低调”,以至于一些当地人都说不清“他们是否还在做”。
晚报记者欲采访详情,几经辗转,中信当地一位负责人通过蒙自县农业局传话称:中信的项目当然在继续,明年将会有大动作,但是,由于老总在总部开会,目前不便接受采访。
红河石榴的新生
蒙自新安所镇果农何宝先种的甜石榴又大又甜
因为在石榴产业上的突出贡献,张跃伟2003年便成为了政协委员,2014年1月3日中午接受晚报记者采访时,他刚刚参加完当天早上的蒙自市政协会议。这个年逾不惑的汉子,是蒙自市新安所镇小红寨村农民,在村民中,他被公认为发家致富的带头人。
小红寨原本极为贫困,1986年全村人均年收入不到500元,周边村子流传着“有女不嫁小红寨”的说法。1988年,在蒙自县农业局、科协等单位指导下,张跃伟发起成立了新安所生态农业研究会,致力于石榴种植。
在红河州的蒙自、建水两地,石榴是具有悠久历史的一种农产品。据考证,蒙自石榴的品种原产自安石国(今伊朗)一带,早在公元前二世纪便传入我国。明代王象晋《群芳谱》所载史料称,石榴舶来的使者是汉武帝时的张骞,他出使西域,途径安石国,发现了这种奇异的鲜果,便将其带回,称之为“安石榴”。
$pager$ “安石榴”身份尊贵,最初,只种植于皇宫内院,专供皇室观赏品尝。稍后惠及王公贵族,再后来,随着被摘掉象征着原产地的“安”字直接称为石榴,这种饱满多籽的奇特水果得到进一步普及,走入了寻常百姓家。
据说,杨贵妃特别喜欢石榴花,并亲自刺绣石榴花裙,唐明皇因之在华清池广种石榴,并常于石榴花丛中设宴,与爱妃留连,竟至不理朝政。群臣因此颇怀不满。杨贵妃便吹枕边风,向唐明皇指斥群臣不恭,见之不行礼。自此,文武百官但凡见贵妃石榴裙来,即纷纷下跪。这,便是“拜倒在石榴裙下”的出处,不过,在今天,其所指已经完全变了。
另一个著名女人口味刁钻,但也对石榴情有独钟,那就是武则天,她甚至还为石榴封了一个“多籽丽人”的名号。 “多籽”即“多子”,即便是在现代社会,石榴传统意义中的如此指向依然为国人喜闻乐见。晚报记者在蒙自新安所石榴产区走访时,见到一栋成色尚新的古式塔楼,曰“诸子楼”,还以为这里有什么诸子百家的典故呢,一问方知,原是“多子多福”之意,不禁莞尔。
关于蒙自种植石榴的历史,《蒙自县志》记载,“蒙自石榴……为蒙自名产,曾销香港。据传已有700余年的栽培史。”
应该说,不管是在全国范围,还是在2004年被国家农业局“加冕”为“中国石榴之乡”的蒙自,种植石榴的历史和传统都不可谓不深厚,然而,都没能形成一个规模化和系统化的产业。蒙自石榴核心产区新安所镇小红寨的张跃伟清晰地认识到了这一点。
他意识的觉醒,得益于当时的一个“历史背景”——1987年,蒙自市决心做大做强石榴产业,启动系列政策,并争取到了世界银行200多万元的无息贷款。坚定的决心,加上各方利好助推,张跃伟带领新安所生态农业研究会快速前行。他组织专家来给果农们上课,全面提升栽培技术,头一年,每亩产量便增加了一倍以上。
这种状况持续到2000年左右,在市场泡沫、渠道不畅等因素影响之下,开始出现了“增产不增收”的尴尬局面。经过多番请教蒙自市农业局等相关部门及相关专家,张跃伟认为自己找到了症结——新安所生态农业研究所只从事服务于生产的研究,没有经营资格,并非市场主体,无法有效地组织和拓展石榴销路。
2006年,研究所升级改组为蒙自市蒙生石榴产销专业合作社,张跃伟仍旧担任理事长。加入进来的农户,如今大约有1200多户,以小红寨村为主。这一年,合作社还把“蒙生”注册成了商标。
$pager$
产业升级的尝试
建水施家寨迪拜金海公司挂牌的酸石榴采购基地
“合作社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拓展营销渠道。”张跃伟告诉晚报记者,合作社旗下有25个分社和8个营销小组。他每年都要跑北京、上海、广州、天津、无锡等地,参加全国性的农产品交易活动,构建了一个辐射全国还有越南、泰国等南亚、东南亚国家的营销网络,“市场很好,供不应求了。”
正因为这样,合作社只是出售鲜果,没有开展加工业务。面对全国上百家固定配送酒店对石榴汁的需求,他们的做法是卖石榴、配送榨汁机,量小就送手动的,量大就送电动的,电动的一台售价要好几千。
应该说,蒙生石榴产销专业合作社的模式是成功的,但对于越来越大的非鲜果类石榴产品的需求和利润空间明显更大的深加工领域,他们依然无力染指。一家央企巨鳄的空降,便旨在彻底扭转这种局面,并全面提升蒙自石榴产业链格局。
2008年初,中国中信集团公司斥资红河,组建中信红河产业开发有限公司。一年多之后的2009年3月30日,中信红河百万亩石榴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工程及其产业化项目一期工程奠基典礼,在蒙自县新安所镇隆重举行。该项目的整体蓝图气势宏伟,计划在5~10年的时间内,以蒙自、建水为中心,以公司示范、农户种植、产业化拉动为主要方式,使优质石榴种植面积达到100万亩,年产量达到300万吨,实现石榴产业产值300亿。
记者在新安所石榴产区走访时,进入老村长何宝先家。这是一个典型的靠种植石榴而致富的家庭,年近七旬的何老爹身板硬朗,是远近闻名的石榴栽培能手,曾多次被请到全国一些省份去传授经验。和许多果农一样,他不太关心中信的项目,只专注于自家的产业。
何家有8亩地,全种了石榴,1994年,又承包了100亩。全是幼苗种下去,3年后开始挂果,到2000年,发包方要大幅涨价。何老爹觉得离谱,咬牙舍弃了刚采摘3年的全部果树,从邻村另外承包了40亩。“20年,承包费90多万元,我一次性全付了。我家从来不贷款。”老人有着一种掩饰不住的自豪感和幸福感。他家如今有一部丰田越野、两部小型客车,还有两辆摩托车,房子前些年翻新重盖过,带院落有五六百平方米。
何老爹并不清楚,整个新安所镇的石榴种植区,全都被纳入了中信石榴版图的范围之内。但在一期工程奠基时媒体集中的报道之后,便鲜见关于中信红河基地的消息。红河州农业局经济作物科科长何月波告诉记者,之前,项目一直在低调务实地推进着,专门为此向国家农业部申请的一个配套项目和相关经费也已经批了下来,但后来的情况,她就不太清楚了。
对于近5年前那场隆重的奠基典礼,新安所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站长潘俊仍有印象。他说,新安所虽然是全国最大的石榴交易市场,但传统的硬件很差,一直是“以街为市”。中信进入后,较好地改善了市场硬件,新建了现代化的物流中心和一些储藏用的冷库。
记者又找到蒙自县农业局,副局长杨宁同样说不清楚中信红河项目的运行情况。应记者要求,他热心地联络上了中信红河公司的一位负责人,经过反复沟通,对方称总经理在总部开会,自己不能接受采访。“但是,他说新的一年中信会有大动作,到时候再专门请您过来采访。”杨宁转述。
$pager$
“天浆”创造的奇迹
和源农业很注重企业文化,其董事长李跃标为人低调,不愿出镜。
和源农业石榴基地。若不出意外,这家公司将在2015年初上市,成为红河州本土第一家上市公司。(供图)
晚报记者为对比蒙自建水石榴产业及石榴本身的异同,分别采访了两地的多位相关部门及业内人士。有意思的是,两地均自称其所产石榴是“最好的”,甚至是“全世界最好的”。在被问到与对方的竞争情况时,则都异口同声称“没有直接竞争”,因为两种石榴口味及特色截然不同,消费群体也不同。
从口味上看,蒙自石榴甜,俗称“甜石榴”,建水石榴则以酸为主,酸中带甜,俗称“酸石榴”或“酸甜石榴”。要说营养与功效,二者自无本质上的差别,无所谓孰优孰劣,《本草纲目》《食疗本草》等典籍早已有记载:“榴者,天浆也,止泻、化淤、清渴、祛火。”石榴汁被赞曰“天浆”,含有多种氨基酸和微量元素,有助消化,软化血管,降血脂血糖,降低胆固醇,还可延缓衰老等等,其“神奇”之处不胜枚举。
红河州农业局提供的资料显示,目前,全州石榴种植共约23万亩,两大主产区占了绝大部分,其中,蒙自约12.5万亩,建水近8万亩,都以销售鲜果为主。由于2013年的统计工作尚未完成,目前,记者得到的两地石榴产值数据,大约是蒙自6亿多元,建水七八亿元——建水酸石榴的价位,一般都高出蒙自甜石榴一截。
在石榴的深加工方面,蒙自似有所图,建水则态度迥异。或许是被蒙自“中国石榴之乡”的“威名”抢了风头,就整体而言,较之蒙自甜石榴,建水酸石榴名气略输,所获得的各种头衔和荣誉也更少。曾有一次,两者同获全国石榴产品优质金奖。但在去年中秋节期间3天的网购热潮中,出尽风头的却是建水石榴——建水酸石榴的代表性品牌“和源”,3天之内,便通过在网络上委托代售实现收入达955万元人民币。
红河州和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是建水当地一家致力于生态农业的民营企业,其董事长李跃标早年便是县工商联副主席。2002年到中央党校民营经济研究班“洗脑”后,转型进入了农业领域。
“我们有两个理念,一是‘农业产业化,致富千万家’,一是‘关心农业,就是关心自己’。”李跃标说,在当下中国,吃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因此生态无公害农业的前景必然会越来越广阔,和源农业目前自有和农户加盟的石榴有2万多亩,这一直是公司最重要的业务板块,若加上其他农产品系列,则达7万多亩,涉及农户4万多户。
说起3天内网络销售近千万的“神话”,李跃标依然兴奋。那3天,公司的仓储中心几乎忙炸了锅,作为董事长,他每天至少好几小时亲自驾驶叉车装货、发货,累得腰酸了好几天。
“和源”品牌自2009年便被认定为云南省著名商标,据称,正在申请驰名商标。就在接受晚报记者采访前几天,和源农业刚向省里书面汇报了2013年的业绩:实现销售收入9.82亿元人民币,其中,直接出口就达5200万美元。
李跃标透露,和源农业正在积极谋求上市,公司这些年来的发展已是“万事俱备”,最迟2015年初,便能达成这一目标。
该消息从未对外界披露。记者就此向建水县分管农业的副县长李绍宏求证,他给出了肯定的答复,并称和源农业的上市辅导期已经进入第三年即最后一年,上市的准备工作进展一切顺利。红河州委宣传部部长伍皓则进一步告诉记者,红河州至今没有一家本土的上市企业,如果不出意外,和源农业将填补这个空白,开创全州民营经济新纪元。
$pager$
红火背后的瓶颈
和源农业看上去很注重企业文化,其公司大门两边的对联特别扎眼,上下联中所嵌的“和”、“源”、“儒”、“商”4字,被以红色特别标出。记者想在这里为李跃标拍照,他连连摆手,“算了吧,我们公司的模式可以好好宣传,但千万别宣扬我个人。”谈及石榴的深加工,他说目前根本不可能,因为光卖鲜果就供不应求,而且价值已经相当高,“等以后产能再有大的提升时,才可能考虑。”
“是的,现在不考虑深加工。”对于这个问题,建水分管农业的副县长李绍宏也很肯定。他的理由是,如果用鲜果去做深加工,那么,后者的成本会非常高。显然,说这话的前提依然是种植规模和产能的瓶颈。
在借助外力和招商引资方面,蒙自是高调地引进了央企大鳄中信集团,而建水,则悄然地接纳了一家香港企业。记者无法检索到关于这家“金港湾”公司的情况及落地建水后的相关报道,李绍宏也不愿提供更多的信息,“这家公司进来已经3年了,一直收购我们的石榴,他们不在乎短期利益,依然在打基础。他们的品牌就叫‘金港湾’,其雄心不亚于褚橙呀!”
记者随后又前往建水的石榴主产区南庄镇施家寨,在施家寨石榴产销专业合作社的大铁门上,见到一块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迪拜金海果业公司所挂的石榴种植收购基地的招牌。合作社理事施文富说,去年初,远在中东迪拜的这家企业不远万里慕名而来,跟他们签订了每年采购至少80吨石榴的合同。
采访中,随行的建水县农业局技术员孔令华忍不住抢过话头,介绍起了县里扶持石榴产业的政策,“石榴树幼苗一律免费向果农配送,我们还经常组织免费的技术培训,当然,还可以免税……”
和蒙自市蒙生石榴产销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跃伟、蒙自新安所老村长何宝先一样,建水这位施文富是又一个凭借石榴种植而致富的典型。但三人的情况和所看到的问题各自不同。
张跃伟谈到,有些果农欲扩大种植规模,贷款渠道却不够顺畅,因为农村的房子没有个人的完全产权,无法抵押。倒有一种联保制,允许果农之间相互担保,但又要求担保人提供实际的担保资产,总的来说,贷款比较困难。
何宝先则属于“不差钱”,对自家的生产状况满意度很高,“我还是少说点吧,一年呀,至少挣三四十万吧。”
施文富更在意的,则是技术。院子里的冷库相当大,可以储存120吨石榴。“就快要卖完了。”他打开库门,拿出几个,请大家品尝,“比起刚摘的鲜果,口味确实要差一些了。冷藏和保鲜技术特别重要呀。”技术的瓶颈,显然让这位经验丰富的果农感到有点力不从心。
“储藏得不好,石榴就坏得快,在市场上的销售期就会很短。”和源农业董事长李跃标说,这曾经也是让他忧心的一个大问题。不过,现在已经彻底解决,“可以延长好几个月的销售期了。”
和源农业去年下半年刚刚投入使用了一批全新的冷库,是委托天津一家制冷和保险设备公司设计并建造的。晚报记者在和源农业采访时,恰好遇上专程从天津赶来洽谈进一步合作的该公司董事长邵重晓。他说,这批新冷库拥有好几项国家专利,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该冷库的知识产权所有人,为李跃标,而非开发暨制造者。为此,李自然付出了不菲的代价。是想独家掌控,还是在业内待价推广?对记者提出的这个问题,他笑而不答。
除署名外均由 记者 温星 摄影报道(春城晚报)
声明:本文是中药材天地网原创资讯,享有著作权及相关知识产权,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个人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进行发布;经本网协议授权的转载或引用,必须注明“来源:中药材天地网(www.zyctd.com)”。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