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网讯】 “虽地处西部的戈壁荒漠深处,可近些年这里不长庄稼‘长’企业,不生荒草生‘黄金’。”关于宁夏中宁的这句话,曾被多家媒体热炒。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10月底,中宁县94%的企业为民营企业,98%的地区生产总值、91.5%的工业增加值来自非公经济,90%以上的就业源自于非公经济。
中宁的非公经济为什么能够领跑宁夏?究其根本,是“摸着石头过河”和顶层设计互促互动,深化改革科学发展的结果。
“在中宁,无论是小公司还是大企业,各个敢拼敢闯,各个敢于也善于摸着石头过河。”中宁县委书记陈建华说。
先说中宁的枸杞业。别的地方特色产品都是先有规模,后有品牌,先卖国内后销国外。而中宁枸杞产业发展路径恰恰相反。宁夏杞乡生物食品工程公司总经理王自贵第一个将中宁枸杞卖到了欧美,他说:“中宁枸杞很早就是著名品牌,因此我们很早就开始闯世界市场,并很早学着按国际标准建设标准化种植基地。”
热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宁枸杞,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率先建立起属于自己的销售网络。近几年,中宁枸杞的销售价格,也要比其他产地枸杞市场高出15%.
再说中宁的锰加工业。中宁与锰矿资源本无缘,却引来投资百亿元的天元锰业集团落户。原因何在?因为中宁具备一系列不可复制的生产要素:“零地价”、人均发电量全国第一以及适合锰生产的气候优势等等。诸多复合优势使得在这里生产的每吨锰比国内外其他企业成本降低1500元至2000元。
“中宁人正是凭借这种敢闯天下、敢拼世界的精神,创造了一连串的‘不得了’数字。”中宁县县长赵建新一口气说出几个喜人数字:2013年上半年民营企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9倍;新进驻的86家企业注册资本亿元以上企业26户;枸杞面积和干果产量为宁夏五分之四、全国三分之一;天元锰业的电解金属锰产能为80万吨,占世界实际产能的三分之一……
陈建华说,为了将中宁人的创业热情、商业基因发挥到极致,这些年,中宁非常注重发展非公经济的顶层设计,即打造承接“高地”、金融“洼地”和政策“诚池”。
2009年,中宁县财政拿出1个亿奋战200多个日夜,平整2300多亩荒地,划定6万亩新开垦的戈壁滩地建设4个民营工业园区。随后,中宁县组建国有资本运营有限公司,与国开行、宁夏银行和宁夏农投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引进中国银行和石嘴山银行在中宁设立分支机构等,优化企业投融资环境。此外,中宁县每年还安排2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民营企业融资贷款和项目贴息,等等。
优良的政府服务环境成为激活商业基因的强大推手。据统计,近5年来,中宁县非公经济实现的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和销售收入年均递增23.6%、18%和42.6%.
声明:本文是中药材天地网原创资讯,享有著作权及相关知识产权,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个人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进行发布;经本网协议授权的转载或引用,必须注明“来源:中药材天地网(www.zyctd.com)”。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1529
0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