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网讯】 泰顺“三杯香”在央视展示温州名茶魅力之际,上周五,2014年温州第十二届早茶节筹备会议的重头戏——冠名权小遇周折,往年趋之若鹜的盛况冷了。是送礼品茶的少了,还是市场营销的缺失?抑或价格上的瓶颈所致?
冠名
已经举办了十一届的温州早茶节,今年在问题上遇到了周折。“冠名权去年大家抢着要,电话早早就打过来了,但是今年很冷清。”上周五举办的2014年温州第十二届早茶节筹备会议上,市农业局特产站站长王一光对着满满一屋从各县市来的农业部门负责人推荐今年早茶节的冠名权,但是回应平淡。
一位负责人表示,今年一场雪让当地茶叶遭灾严重,要省出点经费到下面去扶持一下,没有钱搞。而更多的人则是从经费方面表现出担忧,因为除了十几万元的冠名费之外,其他额外支出也不少。“实际支出要30多万元,因为还要送礼品、广告推广、节目表演等等。”会议的一位参与者表示。
不过王一光在会上表示,今年就一个冠名费,礼品不用再送,但还是未能引起大多数与会者的兴趣。一位不愿意具名的县域特产站人士透露,今年受中央集中解决四风问题影响,往年企业购买礼品茶的需求几乎绝迹,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档茶叶的销售和利润。另外,今年初的一场大雪让部分品种茶叶产量减少,而价格又提不上去,这也相应削减了利润。所以掏钱争取早茶节冠名权的兴趣肯定不如往年。
冠名
品牌
尽管冠名权未能引热情,但是单纯参展的茶商比往年要多得多。以至于今年温州早茶节的场地将从以往的市区松台广场转移到市区白鹿洲公园,展位规模将比原来增加50%.
“参加展会是我们推广的一种基本方式,而提升品牌带来的经济效益是巨大的。”泰顺茶叶特产局林伟群回忆2008年以前,当地“三杯香”每500克只能卖上三四十元。但是这几年经过品牌打造,情况发生了明显变化。“我们请了国内知名的茶叶专家来泰顺评鉴,给农民上课;到外地开‘三杯香’的实体店,然后不断地参加各种茶叶博览会。”林伟群说,他们每年组织企业在全国各地参加三十多场次的各种茶博会,今年开始还给企业发补贴,每参加一场博览会就补贴三千到五千元。最直接的效果就体现在价格上,现在即便普通的“三杯香”,每500克也能卖到300元,好一点的五六百元,顶级的甚至可以卖到4000元。
浙江乌牛早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仁超也有同感,“茶叶不搞品牌,不做大做强很难发展。”他说自获得“乌牛早”的商标之后,前后广告费投入数千万元,茶叶的价格跟着飞速上升,从以前的每500克80元,到现在的一两千元,这跟提升品牌有着密切的关系。
虽然价格不菲,但是乌牛早依然获得像在市区经营茶庄已经十多年的茶庄老板林希明的喜欢,“乌牛早的销量不错,跟龙井、毛峰、猴魁这些国内名茶差不多。”林希明认为,乌牛早最大的优势在于早,比一般的绿茶要早一个月上市,对于喜欢新茶的消费者来说很有吸引力。再加上其作为本地的品牌,在温州的认知度很高。“虽然台州丽水也有各自的本地茶,但它们在当地的销量绝没有乌牛早这样在温州本地受欢迎。这跟温州茶叶这几年大力的宣传有关。”
$pager$ 品牌
差距
温州名茶的发展也有困扰。“乌牛早在全国的名气还是有限,出了温州,我就不知道他们(经销商)把乌牛早当做什么来卖了。”永嘉云峰山五牛早茶开发有限公司的负责人蔡正臣说,据他了解,不少外地茶商收购乌牛早拿到外地就当龙井卖。温州农业局副调研员苏先生表示,由于温州的茶叶加工能力、技术方面还有些偏弱,有些家里茶叶种植面积不大的茶农也喜欢外地茶商过来收购原材料,至于这些原材料到了外地被加工成其他什么名称的茶叶就难以掌握了。他也认为,温州乌牛早茶的名气在国内还不够大。
由于受品牌影响力的局限,让温州名茶的价格继续上升也受到一定限制。“永嘉去年茶叶种植面积为6.3万亩,其中95%的品种为乌牛早,产值在2.1亿元,今年受大雪影响,损失大概在9000万元。”永嘉农业局特产站一位人士表示,尽管茶叶减产,但却难以通过价格提升来弥补。李仁超说,往年这种情况下,价格可能会上涨,但是今年不同。一是礼品茶少了,大家不敢送,销量受到了限制。另外一个原因在于,乌牛早价格因多年增长已经到达一个高位,再上升的空间有限。
而蔡正臣也认为,提高价格的可能性不大,因为经销商都是些老客户,提价很难做到。不过他的兄弟,经营另外一个乌牛早品牌的蔡先生认为,乌牛早的价格还应该有空间,“你看看普洱就知道了,产量减少立刻就能影响价格。问题还是在于品牌的认知度。”
瓶颈
对于提升品牌,泰顺的“三杯香”想到了中央电视台的广告。林伟群说当地的茶叶协会在中央电视台的农业频道投放了广告。“其实价格并不贵,半年二十多万元,而且还是黄金时间段,每天播放两次。”他说,“三杯香”是一个泰顺当地的证明商标,并不是某个茶商专有的商标,所以在中央电视台打广告对当地茶商来说都能受益。
在永嘉则有些特殊。目前李仁超的浙江乌牛早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持有“乌牛早”的注册商标,这让他在当地的同行间有些说辞。“这意味着我们就不能用乌牛早来做商标,只能打些擦边球。”永嘉一位不愿意具名的茶商说,这无疑让大家合伙上中央电视台做广告的兴趣成为空谈。
市农业局副调研员苏先生并不愿意就此发表评价。不过他认为,温州茶商个体力量都还不是很强大,单独宣传自己的能力有限。即便像泰顺的“三杯香”,虽然政府已经做了努力,将当地的区域品牌树了起来,“三杯香”在国内也具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但企业自身层面的品牌树立还不够。消费者去买“三杯香”,面对各种品牌的“三杯香”其实还是很茫然,到底该选哪个品种。他说这好比买电视机,消费者很清楚国货名牌。但他不认为消费者能从“三杯香”中直接挑选出长虹或者TCL进行购买。
“不管准备做哪种营销,质量肯定是前提。所以从面上讲,企业需要加大技术工艺投入,并作出自己的企业文化以及产品的特异性才能获得市场的认同。”蔡正臣则更希望能获得政府方面的引导,“单独一家企业的茶叶产量有限,加工能力也有限。即便品牌做出来了,如果产量、质量跟不上,还是没有用。”
建议
对于温州大学城市学院职业研究营销的吴磊博士来说,茶商完全没有必要纠结于温州乌牛早或者其他什么商标。对他来说,这些商标都还是区域知名品牌,目前尚未处于全国知名的状态。即便它们获得过相关部门的肯定评价,但在全国的消费者将这些品牌列入自己的日常消费名录中之前,都不能算全国知名品牌。
“茶叶品牌想做强需要一些条件,简单地说大树底下好乘凉。你可以发现西湖有龙井、黄山有猴魁、武夷山有大红袍,这些都跟全国著名的景点有关,依仗这些景点‘大树’,再点缀一些茶叶历史故事,人们很容易就能接受这个品牌。拿龙井来说,你到了西湖,旅行社就会有梅家坞的品茶旅游线路,到了梅家坞你会发现那里有中国农科院的茶叶研究所,所以这里集中了人才、技术、旅游以及文化,不出名都不行。”
吴磊认为,温州的名胜很多,温州的茶叶质量也是不错的,打造全国品牌有着先天的条件,现在缺的是一只打磨它的强大团队。“加多宝一夜成名的案例很值得借鉴。”他,温州的名茶可以凭借遍布各地的温州商会打家乡牌。“故乡的好茶,无论是思乡还是招待宾客都很有面子。”
声明:本文是中药材天地网原创资讯,享有著作权及相关知识产权,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个人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进行发布;经本网协议授权的转载或引用,必须注明“来源:中药材天地网(www.zyctd.com)”。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1302
0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