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总诊疗量从2010年的6.1亿人次,增加到2022年的12.3亿人次,10年间诊疗量翻倍。”5月24日至26日,第十一届中药材基地共建共享交流大会在天津举办。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在大会上指出,中医药是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具有简便廉验的优势和特点,以6.85%的财政投入,贡献了约17%的服务量。
张伯礼表示,中药疗效是根本,安全性是基础,品质是保障。保证疗效、安全性的关键在于药品的品质。近年来,中医药行业发展取得丰硕成果,一批现代化中药企业拔地而起,一批高水平研究平台发展壮大,一批高层次人才团队竞相涌现,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荣获奖励,一批疗效显著的中药大品种涌现,一批高质量研究成果产生国际影响。
《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到,中药材位于中医药产业的最前端,是影响中医药产业能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环节。中药材品质提升与标准引领成为行业高质量发展共识。
“中药是国家重要战略资源,是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证。中药材产业是整个中药行业的前端产业,中药材的品质决定了中医药的质量和疗效,也影响着社会对中医药的认知和信任。”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原局长王国强指出,保证中医药的质量和安全是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和永恒的主题。
针对中药材品质和标准问题,王国强提出了三点建议:
第一,坚持品质为魂,要在中药材资源保护的力度上下功夫见实效。品质是中药材产业发展的灵魂,要依托GA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基地建设、“三无一全(即无硫黄熏蒸、无黄曲霉毒素、无公害及全过程可追溯)”基地建设,切实加强对全国中药材主要产区的资源监测与保护,提升中药材资源保护的能力和水平,保障中药材的安全、有效、稳定。
第二,坚持标准为纲,要在加快中药材各项标准体系的建设上下功夫见实效。中药材产业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覆盖了一、二、三产业,集农业、工业、林业、种植业、养殖业以及健康、医疗、卫生等于一体,还涉及到教育、科研、经济、文化、对外交流合作等各个方面。中药材产业标准体系建设覆盖到产业的方方面面,比如质量标准、种植标准、种子种苗繁育标准、炮制标准以及市场流通标准等,需要树立系统观念和科学思想方法,发挥联盟协调协作作用,积极呼吁,主动作为,为产业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不懈努力。
第三,坚持创新为要,要在提升中药材产业创新发展的能力水平上下功夫见实效。创新发展是产业繁荣的原动力。作为中医药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药材产业同样不仅要讲传承、讲道地,更要讲创新、讲发展。要充分运用现代科技和方法,为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服务,实现弯道超车,后来居上。
王国强指出,联盟要积极搭建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的平台,推动广大企业积极参与,共同推动中药材产业技术创新和应用创新,不断提升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整体竞争力。
对于中药材产业发展,中国工程院院士田金洲说,第一,要系统传承,保障中药材的生产、供应;第二,要技术创新,提升中药材品种质量;第三,模式整合,健全中药材标准体系,推动中药材高质量发展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士林认为,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应该从三个维度统一进行顶层布局和考虑,即传统中医药产业、现代中医药产业、未来中医药产业。按照新质生产力的要求,要改造提升传统中医药产业,要培育壮大现代中医药产业,要布局建设未来中医药产业。另外。他提出,中医药发展应该产业化、绿色化、国际化。
国家药典委员会副秘书长马双成指出,药品标准是经营、生产、使用、监督管理等必须遵循的技术要求和法定依据,对保证药品质量安全、促进行业规范和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第一,要制定有效的标准;第二,标准要创新;第三,要制定管用的标准;第四,标准设置的项目应合理,不是越多越好;第五,要建立安全的标准。
国家药典委原副秘书长周福成指出,中药材的标准是整个中药事业最基础的工程,要重视中药材标准的建立。他认为,科学、实用、管用的标准才是好标准。好的标准应该是能制约、保障中药生产必须按法定处方正式投料、必须投合格的原辅料、必须按规定或法定的工艺组织生产。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原所长孙晓波说,中药产业链很长,“地头”和“床头”是中药产业链的两端。中药全产业链各个环节的质量体系构建,缺一不可。不过,中药材质量和标准的落脚点应该在临床。中药产业发展是全产业链的发展,如何围绕临床安全有效,建立起评价方法,把评价方法上升到标准,为临床提供安全有效的产品和服务,这是根本。药品是用来治病的,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包括品质提升、标准引领,核心还是要以临床价值来体现。
声 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联系电话:028-64775583,邮箱:kefu@zyct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