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芎为伞形科植物川芎Ligusticum chuangxiongHort.的干燥根茎,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1]。自宋代以来,川芎就以川产者质优效佳,以彭州、都江堰、什邡、眉山等为主产区,是四川著名的道地药材品种。川芎临床疗效卓著,自古便有“头痛不离川芎”之说,具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的功效,在中成药、中药处方中应用较多,药用价值高。此外,川芎还可用于保健品、化妆品、饲料添加剂等,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布的可用于保健食品的中药之一。其地上部分在主产区也常作为蔬菜食用。川芎在新药研发、大健康产品研发及现代医学临床治疗、康复养生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开发价值。
四川川芎栽培规模占全国95%以上,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及开发条件。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与地方政府的支持,川芎产业得到迅速发展。但重金属超标、精深加工匮乏等瓶颈问题,制约了川芎产业的健康发展。基于此,本文概述了川芎的资源现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质量控制及相关产品开发等研究进展,提出新的发展策略与方法,为川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1 川芎资源情况及生产关键技术研究现状
1.1 资源概况
川芎主要依赖人工栽培,主产于我国四川、重庆等地[2]。四川产区川芎栽培规模占全国95%以上,主要集中于四川彭州、都江堰、什邡、眉山等方圆100公里的川西平原,尤以拥有“中国川芎之都”的彭州市产量最大。2015年,“彭州川芎”获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登记保护;2022年,彭州市川芎种植达4 000 hm2[3],其中敖平镇拥有“中国川芎第一镇”之称,生产面积2 000 hm2以上,年产8 000 t以上,种植面积、产量及销量均居全国第一[4]。2021年9月,彭州、什邡共建彭什川芎现代农业园区,园区内种植面积6 666.67 hm2,年产量约3万t[5]。都江堰是川芎传统道地产区,栽培面积约333.33 hm2左右,主要集中石羊镇广益村等地[6];彭山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新产区,川芎种植面积呈逐年增加的趋势,现达1 333.33 hm2以上,主要集中在谢家镇等地[7]。目前,全国通过《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的川芎基地有2个,分别属于四川新绿色药业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四川新荷花中药饮片股份有限公司,推动了当地川芎规范化种植水平。与川芎相关的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有2个,分别为“都江堰川芎”与“彭州川芎”,后续各地区应积极申请地理标志产品,并充分发挥“国家地理标志”的基础优势,培育打造川芎地理标志品牌,完善全产业链,使川芎产业成为当地特色经济产业。
1.2 品种与苓种繁育
“苓种无性繁殖”是川芎人工栽培的主要方法,苓种的品质是影响药材质量的关键因素[8]。经系统选育,已得到“川芎1号”“绿芎1号”“新绿芎1号”“新绿芎2号”“蜀芎1号”“蜀芎2号”等优良新品种。近年来彭州、什邡等产区出现了坝区冷冻育苓的新方式,与传统“高山育种、坝区栽培”所产山苓种相比,坝苓种所产药材产量差异不明显,具有节约成本、时间、劳动力的优点[9-10],但山苓种在抗病性、出苗情况、植株形态、药材质量等方面仍具有一定优势[9-12],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二者的差异性。而在实际生产应用中,产区芎农所用苓种多为自繁自用的坝苓种或不同途径购买苓种,造成同一地区所产川芎药材质量及产量稳定性、均一性较差。以上川芎选育的新品种,具有产量高、稳定性和适应性好等优势,但未能进行大规模推广使用,且目前尚无为大面积生产提供优良种源的川芎良种繁育基地或种质种苗基地,后续可充分发挥地方企业在中药材服务方面优势,健全政企社农合作模式,加强良种繁育技术推广。
1.3 川芎生产关键技术
川芎传统生长期为270~280 d,一般立秋栽种,次年小满至芒种期间采收[13],但目前由于劳动力短缺、保证轮作水稻生长时间等,大部分产区芎农采取晚栽早采的方式,严重缩短了川芎正常生长期[10]。川芎药材产地加工方法为晒干或炕干,经“二次加工”形成川芎饮片。从鲜川芎到药材再到饮片的过程,不仅增加了生产周期及成本,也易造成污染和有效成分损失,进而影响川芎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14]。目前,川芎的趁鲜加工已有相关研究,初步明确了川芎趁鲜加工具备可行性[15-16]。川芎产区药农一味追求药材产量,在种植过程中盲目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如以芸苔素内酯为主成分的产品“保美乐”及以氯化胆碱为主要成分的产品“神奇地王”;过度依赖化学农药和过量施用肥料,导致种植区域环境污染、重金属超标等问题,加之川芎具有镉富集特性,直接影响川芎药材产量、品质及安全性。目前在栽培过程中主要有施用生石灰[17-20]、硅肥[19,21]、微生物菌肥[21-22]、土壤改良剂[23-24]、钝化剂[25]等降镉措施,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川芎药材的重金属含量。
四川是我国川芎种植规模最大、产量最多、道地品质公认的地区。川芎种植端问题是制约川芎产业发展的关键原因。一是人工成本过高。川芎产区种植模式仍以种植户为主且主要依靠人工,据中药材天地网数据,川芎种植成本中人工费用占50%以上且劳动力短缺,导致川芎栽培呈现管理粗放、晚栽早采的现象。二是川芎育种研究亟待加强。由表1可见,已有较多针对川芎产量、稳定性等选育的品种,但川芎育种方式与药材品质、川芎种质与药材重金属含量等的相关性研究尚不深入。
川芎各大产区逐渐兴起的坝区育苓方式占比已达53%,而针对坝苓种与山苓种的质量差异虽有一定文献报道,仍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二者真实差异性及内在机制。研究发现川芎种质也是影响川芎重金属镉含量的重要原因之一[26],揭示川芎镉富集特性、改良川芎品种将是川芎优良品种选育的重点关注方向。此外,川芎各产区栽培管理如栽培密度、肥料农药施用次数及施用量、种植采收时间等均有差异,进一步加快川芎栽培管理的规范化、机械化进程是提升川芎生产效率并实现川芎规模化生产的关键。
2 川芎的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研究
川芎的有效成分主要包含苯酞类化合物、酚酸类、生物碱类、多糖类4大类[27-28],对心脑血管系统[29]、神经系统[30]、呼吸系统[31]及肝肾[32-33]等均有较好的药理活性,主要表现为镇痛[30,34-36]、抗炎[37]、抗氧化[38-40]、抗肿瘤[41-42]、抗凝血[43-44]、抗抑郁[45-46]、抗衰老[47-48]等作用,见图1。
挥发油是川芎主要辛味部位[49],主要含有藁本内酯为代表的苯酞类化合物[50],及香松烯、α-宁烯等萜烯类成分[51],藁本内酯、洋川芎内酯A与丁烯苯酞等苯酞类成分是川芎挥发油辛味的物质基础[49]。苯酞类化合物是川芎重要的活性成分[52],与川芎活血化瘀行气、祛风燥湿止痛的功效密切相关。目前已鉴定出单苯酞类衍生物70余个,二聚苯酞类衍生物30余个[53],苯酞二聚体常以消旋体形式存在[54]。藁本内酯、洋川芎内酯H、洋川芎内酯I、欧当归内酯A等含量较高且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是川芎引药上行的物质基础。阿魏酸、绿原酸和咖啡酸等酚酸类成分的研究报道较多,具有抗氧化作用、抗血小板聚集、抗肿瘤和脑保护等多种药理作用[55]。川芎中共分离得到40多个生物碱[56-59],均为小分子化合物且含量低,相关药理研究主要集中在川芎嗪,具有抗脑缺血、抗心肌缺血、抗心肌炎、保护血管内皮细胞、保护急性肾功能损伤等广泛的药理作用[60]。川芎多糖含量约为5.71%,主要由葡萄糖、半乳糖、阿拉伯糖、木糖、鼠李糖、甘露糖等单糖组成[61-62],具有抑菌、调节免疫和抗氧化等功能。
中药药效物质不明确是制约中药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通过系统开展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厘清与川芎功能属性紧密相关的化学物质,是川芎进行质量控制、临床应用及深度开发利用的前提。然而,目前相关研究尚未深入,针对细胞、通路及基因组方面的研究较少,有待加强针对川芎药效作用机制方面的深入研究。
3 川芎质量控制研究
《中国药典》2020年版收载了川芎的性状、显微鉴别和理化鉴别,对其醇溶性浸出物进行限定,并以阿魏酸作为川芎的质控成分,其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进行测定且规定不得少于0.10%[1]。除传统性状鉴别外,薄层色谱法[63-64]、HPLC法[65-66]、气相色谱质谱法[67]、HPLC-质谱联用技术[68]等,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鉴定法[69]、纸喷雾质谱法[70]、太赫兹时域光谱技术[71]、仿生感官智能分析[72]、Insertion/ Deletion分子标记[73]等现代新型鉴别方法也逐渐用于川芎的鉴别。阿魏酸广泛存在伞形科、毛茛科等多种中药材中,仅以此作为川芎的质量控制指标,特征性不强且难以全面评价川芎药材质量。文献研究常基于多指标对川芎药材质量进行评价[74-76]。挥发性成分作为川芎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挥发油类成分是川芎主要辛味部位,其总含量可作为川芎质量评价指标之一;此外,研究表明藁本内酯、洋川芎内酯A等成分含量较高[75],既是川芎挥发油辛味物质基础[49],也是川芎作为“使药”引药上行的物质基础[77]。针对目前川芎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标准无理化指标且存在饮片标准缺失的问题,研究发现川芎药材外观性状药材个重、最大直径、表面及断面颜色与内在成分阿魏酸、藁本内酯、洋川芎内酯A含量存在相关性[78-79]。
据文献统计,2004—2017年川芎重金属镉相关数据,镉超标率高达87.99%[80]。而2017年中国商务部重点药材流通报道,川芎出口总量位居我国中药材出口第9位,查询中国海关数据,川芎2017年出口量为4 614.57 t,此后出口量逐渐下降,年出口量不足3 000 t,见图2。川芎药材重金属镉超标成为制约川芎走向国外市场的壁垒。近年来川芎多次因重金属超标而遭到国外拒绝,曾6次出口均因重金属问题被销毁[81]。针对以上问题,中药材进口国相继制定了极为严苛的准入标准,以限制中药材的进入,严重阻碍了我国重要国际化贸易,损害了中药的国际形象。
药材质量控制成分既要与中药功能属性密切相关。川芎药材的主要药效成分为藁本内酯等苯酞类挥发性成分和阿魏酸等酚酸类成分,且与川芎药效作用[82]、药材等级[78]、药材粉末颜色[72]、挥发油“辛味”响应值[49]具有一定相关性。多数川芎药材中的生物碱类成分川芎嗪含量显著低于检测限,含量极低不足万分之一[83-84],虽川芎嗪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但因其含量极低能否代表川芎药材的主要活性成分还有所争议,故将其作为川芎药材的质量评价成分还有待商榷。对川芎含量测定指标成分的修订仍有待进一步研究,需要考虑川芎的安全性、有效性并兼顾可测性。对比各国/地区或组织对重金属镉的限量标准发现,我国《药用植物及制剂进出口绿色行业标准》镉限量标准处于最为严格的水平。制定限量标准的目的是规范药材种植、加工等生产过程,防止人为污染[85]。而研究发现川芎在栽培土壤镉含量符合相关标准,且基地大气环境及灌溉用水均未受到污染的情况下,川芎药材镉含量仍会超出行业标准[13],表明川芎自身对镉具有较强的富集能力。当前关于川芎重金属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镉污染现状及降镉策略,而忽略了镉积累与生态健康风险评估,在积极研究川芎降镉措施的同时,更应该考虑基于用法用量及安全性评估来制定科学合理的川芎镉限量标准。因此,全面提升对川芎质量标准的研究,完善川芎商品规格等级标准,制定科学合理的药材标准,对于保证川芎临床用药安全、有效具有重要作用,同时能有效地规范川芎药材市场,实现真正的优质优价。
4 川芎临床研究及相关产品开发现状
4.1 川芎为主药的处方及药物制剂临床研究现状
川芎作为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的著名中药,临床常用于胸痹心痛、胸胁刺痛、跌扑肿痛、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症瘕腹痛、头痛、风湿痹痛等。目前,以川芎作为处方药味之一的中药制剂在临床应用的研究报道主要集中在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等心脑血管疾病[86]及抗偏头痛[87]等临床疗效方面,见表2。
4.2 相关中成药研究
4.2.1 《中国药典》含川芎中成药分析 川芎在《中国药典》1963~2020年版均有记载,《中国药典》2020年版收载含川芎的中成药品种245种,占所载中成药的16.8%,较《中国药典》2015年版新增12种,其中川芎处方量占比超过15%的制剂有53个,以天舒胶囊、天舒片、大川芎口服液等中成药含川芎处方量最高,其次为舒胸片、舒胸胶囊、舒胸颗粒、脑安胶囊等,以活血、化瘀、通络、调经等功效为主(表3)。从剂型上分析,含川芎的中成药品种共涉及11种剂型,主要为丸剂(80个)、胶囊剂(54个)、片剂(41个)、颗粒剂(30个),其次为合剂(17个)、膏剂(10个),而酒剂、散剂、酊剂、糖浆剂、搽剂数量较少,存在较大的剂型创新空间;从川芎入药提取方式分析,主要提取方式为粉末入药(41.6%),水煎煮(18.8%)、蒸馏提取+水煎煮(14.5%)次之,再次为乙醇渗漉提取(6.5%)、乙醇回流提取+水煎煮(5.3%)、乙醇回流提取(4.9%),另外12种提取方式合计仅占7.8%。
4.2.2 含川芎中成药大品种产值分析 川芎饮片进入《国家医保目录(2022)版》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18版)》,有40种含川芎中成药品种进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18版)》,占14.9%,主要分别在内科、妇科、骨伤科用药领域,其中内科用药22种、妇科用药6种、骨伤科用药6种、眼科用药3种、耳鼻喉科用药2种、外科用药1种。经药融云数据库查询含川芎为主的中成药大品种销售情况,统计2015—2020年药品全国药店零售与医院销售总额,见表4。从2015—2020年数据来看,速效救心丸年药店零售额与医院零售额均逐年增长,是平均年销售高达5亿元的大品种,且上市26年以来累计创产值百亿元。年均销售额超5 000万元的品种分别为心脑康颗粒、通脉颗粒、益心舒片,其余年均销售额超1 000万元的品种分别为活血通脉片、乐脉颗粒、复方川芎胶囊等,其功能主治主要为心血管类疾病如冠心病、心绞痛等。
4.3 川芎相关的大健康产品与其他衍生产品
4.3.1 保健食品 川芎虽未进入药食同源品种目录,却是可用于保健食品的中药。经药智网数据库查询,含有川芎的保健食品约82个,见表5。从时间跨度来看,最早在1997年已经批准1款保健品,具有抗疲劳的保健作用。在随后的十几年,陆续出现了包括口服液、胶囊、颗粒剂、丸剂和片剂为主的几十款保健品。根据保健功效对应的产品数量,可以看出含川芎保健食品总体以增强免疫力、美容、改善睡眠、辅助调血脂为主。
品的开发主要围绕增强免疫力和去黄褐斑的美容功效为主,其次为调节血脂、改善睡眠等。
4.3.2 化妆品 川芎可抑制酪氨酸酶活性,具有润肤、美白祛斑作用[106-107],可作为天然添加剂应用于化妆品中。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发布《已使用化妆品原料名称目录》的通告(2021年第62号),明确了“川芎根粉”“川芎根提取物”“川芎提取物”“川芎油”“川芎嗪”可作为化妆品原料。以“川芎”为关键词,检索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国产非特殊用途化妆品备案信息,共查询到28种现行有效备案信息。产品形态包括精油、爽肤水、精华液、花露水等。
4.3.3 其他衍生品 川芎植株不同部位主要成分类型基本相似,但含量有差异,川芎根、茎、叶、花挥发油中相同成分共16种,均以藁本内酯和新川芎内酯相对含量最高[108]。其地上部位古称“靡芜”,占全株鲜质量的75%,芳香四溢,常用作香草佩戴[109]。其化学成分与川芎药材类似[110],含大量结构新颖、生物活性显著的苯酞类成分[111-112],其中藁本内酯和丁烯基苯酞的质量分数分别为0.064 2%~0.263 3%和0.005 7%~0.032 5%[112]。川芎苗叶在川芎产区有作为蔬菜食用的习惯,还出口韩国、日本、新加坡、越南等国[113];此外,可泡水代茶饮、用于保健品、美容化妆品、家畜青饲料、食用香料等[114];四川新绿色药业公司获四川省科技厅批准建立“四川省川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根据川芎的功效组方研制了系列大健康产品,如川芎牙膏、洗发水、面膜等;敖平镇当地也开发了川芎面、川芎香囊、川芎浓缩精华等产品,及炖品、酒饮、茶饮、拌菜等30余种川芎特色菜品[115]。
随着中医药市场的不断扩大和对中药材的需求增加,川芎在药物和大健康产品领域的开发利用逐渐增多。通过对川芎临床研究及相关产品开发现状分析,可以看出川芎的应用及开发现状呈现以下特点:(1)川芎的主要临床应用为心脑血管疾病、多种头痛并常用于治疗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等妇科疾病,据表2统计,有效率在71.6%~98.5%。目前以川芎为主的中药大品种销售额逐年增长,功能主治仍以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心绞痛等为主。(2)川芎是大量入丸散剂的典型中药品种,以粉末形式入药占41.6%;饮片的用药形式由其“药性”决定,且川芎挥发油类成分是川芎活血化瘀行气、祛风燥湿止痛的重要物质基础,进一步说明川芎传统以“油性大、香气浓者为佳”的合理性;(3)川芎的应用范围逐渐拓展,除药用外还广泛应用于保健品、化妆品、食品、中兽药等多个领域。通过对川芎有效成分及药理作用的进一步分析,研发开发川芎日化品、化妆品和保健品,进一步显示对川芎科研投入的增加,同时带动了市场需求、种植面积的增加;(4)川芎大健康产品开发仍处于初级阶段。以食品开发为例,经药智数据查询人参、三七国产保健食品数据分别为1 059条、364条,而川芎仅82条;以化妆品开发为例,经药智数据查询人参、三七国产化妆品数据分别为4 059条、234条,而川芎仅139条。
5 川芎相关专利分析
以“川芎NOT日本川芎”为关键词在incoPat专利数据库中检索,截至2023年9月6日,共检索到54 446件川芎相关专利,进行简单同族合并后,共计43 833个专利族,其中中国专利38 239件,占世界川芎专利的87.24%,其次为日本1 372件、韩国1 201件。川芎整体研发历程可从川芎专利申请数量得以反映,由图3-A可知:2004年至今,全球川芎专利申请数量呈现逐年加速增长的趋势,2015年达到历史最高峰,专利申请数量为4 691件,此后逐年缓慢下降;此外,中国川芎专利申请数量均高于其他国家、地区和组织,成为全球川芎专利申请的主导力量。
专利技术结构可以折射出产业的技术发展方向和关注焦点,通过对国际专利分类号(International Patent Classification,IPC)进行统计,川芎涉及的主要技术集中在医药领域(A61)和食品领域(A23)。以小类来看,A61K、A61P的申请最多,分别占全部专利申请总量的46.10%、43.07%,可认为是核心技术领域,其余领域申请占比率不足5%,见图3-B;进一步统计IPC小类专利累计授权率(图3-C),可直观看到川芎产业的技术优势,川芎相关测试或分析材料授权率最高,为64.05%,其次分别为化合物或药物制剂26.1%、医用配制品25.76%。可见,当前川芎的活跃技术类别主要为A61K、A61P,表面川芎中药材、中药饮片、中药配方颗粒、中成药等是当前川芎的技术研发热点,但在保健品、化妆品等领域的开发力度不够,与前文结果一致,技术创新亟需在大健康产品开发和精深加工领域补齐产业链短板。
6 川芎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策略
6.1 发展策略
川芎产业链可划分为三大产业支柱,第一产业主要包括川芎种植与初加工,第二产业主要包括川芎的精深加工、产品研发等,第三产业主要包括川芎相关的康养保健、文旅服务。首先,制定专项支持政策。针对川芎农业缺乏科技水平、种植生产仍不规范等问题,政府应就川芎苓种繁育基地建设、国家级川芎产业园区建设等出台相应的政策支持;针对川芎种植区域相对集中在成都平原,而成都平原作为四川打造高水平“天府粮仓”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主场地,政府应充分发挥好引导作用,出台相关政策保障川芎生产用地,鼓励水稻与川芎轮作模式,协调好种药与种粮的关系。其次,加大科技引领。针对川芎种植劳动成本过高且劳动力加速流失的问题,加强川芎机械化种植、采收研究并形成推广应用。再次,加大基础研究投入。针对川芎重金属镉超标问题、种质易退化、质量差异大、非药用部位未充分利用、保健产品开发初级阶段等问题,应积极搭建科研创新平台,针对川芎重金属富集效应机制、育苓复壮微生态机制、非药用部分资源开发、毒理安全性等开展深入研究,为川芎合理应用、标准制定及大健康产品的开发夯实基础。
6.2 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
6.2.1 风险防范重金属镉超标,保证川芎药材质量安全 川芎自身对重金属镉具有较强的富集作用,加上种植年限的增加、农投品的滥用及土壤污染严重等原因,导致川芎重金属镉超标现象普遍。据报道,川芎镉检出量最高可达1.49 mg/kg,最高超标约30倍[26],远超《中国药典》2020年版标准、绿色行业标准、欧盟标准及世界卫生组织标准,给川芎产品安全性和产业的健康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目前在川芎生产上已有多种措施来降低川芎镉含量,如施用生石灰[17-20]、硅肥[19,21]、微生物菌肥[21-22]、土壤改良剂[23-24]、钝化剂[25]等措施,但存在降镉效果不稳定、难以推广、易导致二次污染等问题。川芎重金属镉超标是制约川芎走向国际市场的壁垒。一方面,通过建立合理标准规范川芎的种植与加工,大力推行生态种植,加强土壤污染防治与修复,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实行轮作;另一方面,从川芎种质资源角度解决川芎产业困境,通过加强基础研究厘清川芎对重金属镉富集效应与机制,筛选川芎低镉富集能力新品种。此外,应加强川芎重金属镉风险防范与评估,结合川芎用法用量及自身镉富集效应合理看待川芎安全性问题,制定合理的川芎镉限量标准。
6.2.2 以经典名方研究为契机,加大川芎新药开发力度 据《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数据统计,全国现有高血压患者2.7亿、脑卒中患者1 300万、冠心病患者1 100万,心脑血管疾病等4类慢性病导致的负担占总疾病负担的70%以上,成为制约健康预期和寿命提高的重要因素。基于“血中气药”川芎的新药研发与此社会背景极为相应。《药品注册管理办法》2020年版增加了古代经典名方注册单独分类和人用经验评价证据,并明确指出古代经典名方中药新药注册申报要求。2018年以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先后发布《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二批)》,其中分别含川芎的经典名方有14个和11个。关于经典名方中川芎的本草考证已有详细报道,为后续川芎经典名方研发工作提供了一定背景资料。后期应关注与加强川芎温经汤、桃红四物汤、小续命汤等创新经典名方的基础研究,整体提高在中药创新药、中药改良型新药、院内制剂等方面的应用程度。
6.2.3 注重川芎功能定位研究,优化川芎大健康产业体系 川芎除在药用方面外,其应用范围包括保健品、化妆品、食品、中兽药等多个领域,覆盖范围较广,但大健康产业仍处于初级阶段,其保健食品及相关领域专利的数量较少。川芎虽在其产区有食用历史及食用习惯,但多以其地上部分幼苗作为蔬菜食用,川芎根茎药效强且会有一定的食用禁忌,需进一步开展系统的安全性评价研究,确定合理的功能定位和保健应用。因此,可结合川芎产业特色优化川芎大健康产业体系:(1)可充分开发利用非药用部位。目前,中药的非药用部位的开发主要集中在临床应用、新药发现及替代用、茶饮及保健品、日化用品或畜牧养殖等方面,如据三七花、叶具有消炎止痛的作用开发的相关产品已被应用于清咽润喉,人参叶、杜仲叶作为人参、杜仲药材的替代用药被载入《中国药典》2020年版等。而川芎地上部分约占全株鲜质量的75%,与川芎药材化学成分类似且在其产区具有较长的食用历史,但目前仅有少量川芎幼苗在其产区作为蔬菜食用,有待加强对非药用部分的合理开发。(2)健全川芎产业链条,提高产品精深加工和成果转化能力。川芎的产品体系仍以中药材、饮片与配方颗粒、中成药为主,其他衍生产品形式较为单一,产品附加值较低且存在推广渠道窄、营销策略弱等问题。需要充分重视川芎抗氧化、美容美发等作用,开发系列护肤产品、日化产品;此外,川芎挥发油质量分数约1%且含大量药效成分,精油或复方精油等香疗、香氛产品的开发也是川芎大健康产品开发的新途径。
川芎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整合地方政府、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等多方力量,对川芎全技术链、全产品链、全产业链进行综合性创新,形成以川芎种植、初级加工为第一产业,精深加工、产品研发为第二产业,康养保健、文旅服务为第三产业的全产业链联动新型产业体系。做“精”农业。加速建立如川芎科技小院、川芎研究院等创新科研平台,重点研究川芎重金属镉风险防控、种质易退化等生产实践中突出问题,强化川芎种子种苗基地、规范化生产基地建设,做好川芎良种选育、规范化种植、绿色生态种植等并形成示范推广,从源头保障川芎药材优质性与安全性。做“强”工业。强化川芎源头质量建设,积极推进川产道地药材川芎全产业链管理规范及质量标准提升示范工程研究,提升川芎产品品质;培育领军龙头企业,推动川芎产品工业制造的数字化转型升级,提高生产规模与质量一致性;重视精深加工,深入开展川芎趁鲜加工及饮片炮制加工技术创新研究,开发系列有市场竞争力的川芎冻干、压制等新型饮片;加强川芎配方颗粒国家、国际标准研究,促进川芎配方颗粒产业的现代化、标准化、产业化、国际化发展;将经典名方二次开发、名老中医验方、重大疾病的防治重点相结合,推动川芎新药的研制开发;组建川芎产业联盟,支持产学研结合,加快川芎大健康产品研发。做“特”第三产业。加快建设川芎品牌的理论、文化、策划、交易、服务等软实力,同时增强品牌发展与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结合乡村振兴和生态康养,深化校地企合作,打造川芎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注重川芎道地产区历史文化内涵挖掘创新工作,打造川芎主题康养小镇、文旅示范园区,加快推进中药材(川芎)博物馆、康养馆、主题民宿等融合项目。在政策引导、政府支持下,联合科研单位、地方企业力量,以农业为基本依托,延伸川芎产业链条、产业融合、技术创新,构建川芎现代全产业链体系,推动川芎产业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略)
来 源:李 巧,何沛煜,张定堃,裴照卿,陈依培,黎 智,郑 川.川芎产业现状与发展策略分析 [J]. 中草药, 2024, 55(8): 2771-2784.
声 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联系电话:028-64775583,邮箱:kefu@zyct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