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时节,巴林左旗三山乡农牧业服务中心主任宋长青正细致观察着组培室里苍术组培苗的生长状态。“千万不能小看这几棵幼苗,它们从育到生满满都是科技范”。

中药材是三山乡强乡富民的特色产业,该村2022年被农业农村部评定为第十二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但种质资源退化、经济效益实现周期长、产业链科技化程度低却成为其发展的瓶颈。于是,如何激活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新质生产力,成为三山乡中药材产业的全新挑战。
近年来,三山乡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中药材产业发展,以种业振兴为抓手,构建中药材种子种质“选育繁”一体化培育新格局,推动药材种植新质转型升级,中药材产业焕发“芯”生机。

苍术是三山乡的主打药材,但随着种植年限增加,自留种长期复种混杂退化、良种率降低,产量和品质都没办法保证。三山乡积极争取科研资源,与中国中药协会、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延安大学、内蒙古科学技术研究院深度合作,创新推行“传统育种+生物育种”方式开展苍术种质提纯复状、保藏开发。
三山乡副乡长李鑫介绍道:“常规育种需要亲本几代异交才能将表现优秀的品种进行选育,形成一个相对理想的品种。我们将传统育种与生物育种相结合,优选道地药材为亲本,打造野生种质资源圃55亩,对抗病性、株产量等8种性状开展为期一年半的变量监测,并采取基因图谱测序方式对育种材料基因进行观察,筛选基因组稳定、性状表现好的植株,进行含药量检测,经过层层筛选,选定最优母本进行驯化保藏,现已保藏种子200斤,极大地丰富了种质资源。”
苍术种植周期长达3到5年,经济价值效益实现慢,加快育种,缩短苍术生长周期,成了另一个要克服的关卡。“之所以苍术育种时间长,是因为传统手段实生苗栽培,从种子到发芽就需要一年到一年半的时间,而且还不能保证成活率和优良性状,我们从这个环节入手,采用无性繁殖技术,对选育出的最优母本进行组织培养,从接种到成苗移栽只需3到4个月,大幅缩短栽培周期的同时,保证了品种的优良特性,种苗也能大批量稳定生产。”内蒙古科学技术研究院研究人员、三山乡苍术组培快繁的“操盘手”赵玲玲说道。

为了让优质种苗从实验室加快走向田间地头,三山乡高标准建设炼苗中心、智慧化育苗中心,全面提升良种繁育能力,采取水肥一体化和智能控制管理技术,按照最佳生长需求调节气候环境,全自动标准化对种苗进行管护,育苗中心的综合育苗体系单茬育苗量可达500万至600万株,年产出苍术种苗2000万株,可满足3000余亩林药共生,仿野生药材种植用苗需求。
“下一步三山乡将坚决贯彻落实科技突围行动,引进龙头企业,整合好科研院所创新资源,开展好种苗组培繁育体系、标准化和科学化仿野生种植等科研技术攻关,建立完善农技推广体系,强化全流程农业社会化服务,以种植规模化、加工一体化、仓储物流现代化、产品研发创新化、销售专业化、中药康养旅游精品化打造中药材全产业链条,切实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田间地头的新质生产力,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三山乡党委书记连晓玲说道。(记者:高洋 通讯员:刘佰静 宋亚雯)
声 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联系电话:028-64775583,邮箱:kefu@zyct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