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产业背景与市场潜力
依托中药材产业推动乡村振兴,已成为中药材产地政府高度重视的战略举措。中药产业作为大健康产业的核心板块,近年来市场规模持续扩大。2024年国内中药市场规模已突破万亿元,预计未来十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8%-10%,到“十五五”末的2030年市场规模有望突破1.5万亿元。中药产业的核心驱动力在于基于古代经典名方的3.1类创新中药及其配套的全面数字化质量控制技术。
2025 年 3 月 21 日,笔者(左 1)陪同吴佩颖教授(右 2)参观李黎先生(左 2)创办的成都通灵中药饮片精选有限公司
二、中药材产地难以培育优质企业的原因
在过去十多年,笔者对中国多数中药材产区进行了实地调研,结识了许多中药材产地的药农、药商、投资者以及地方政府主管部门的负责人。尽管他们对当地中药材资源、成本优势及政策扶持了解透彻,并期望吸引优秀的投资者和中药企业,但许多规模较大、质量上乘的中药企业却往往诞生于并不具备这些优势的经济发达地区。原因主要有:
1. 市场与产业链协同不足:中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终端市场覆盖和产业链协同,发达地区拥有更多市场接入点。
2. 人才与科技支撑短板:中药产业需要高端研发和管理人才,而主产区普遍缺乏此类资源,导致生产与质量控制水平较低。
三、3.1类创新中药:科学中药的时代机遇
1. 发展现状与政策推力
自2018年《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发布以来,国家药监局已加快审批流程,截至2023年,基于古代经典名方的3.1类创新新药的批准比例已达到45%,涵盖了心脑血管、抗肿瘤等多个领域。
国内中医药产学研及产业化领域知名专家、中药学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曾担任雷允上药业、和黄药业、上药津村等知名中药企业高管的吴佩颖教授,在业内首次将3.1类创新中药归纳为“科学中药”。
2. 科学中药对中药材产地的核心要求
科学中药不仅代表了中药产业的方向,也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随着国家政策的支持,3.1类创新中药在市场中的地位日益显著。
在2024年10月举办的第十六届中国医药企业家、科学家、投资家大会(即2024启思会)期间,吴佩颖教授提出了“所有中药都值得科学地重做一次!”的观点,并进一步阐明,未来规模达万亿级别的科学中药产业的核心在于全面的数字化、标准化质量控制(DQC)。这一论断揭示了科学中药将对中药材产地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要求。
四、中药材产地资源优势转化为科学中药产业链关键环节
中药材主要产区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包括适宜的气候和土壤条件,这些因素为高品质中药材的培育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尽管这些产区资源丰富,但众多地区尚未成为中药产业的领军力量。其主要障碍在于产业链的不完善以及科技支撑的不足。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传统产区若能克服资源限制,把握数字化转型和科技创新的机遇,有望在未来科学中药产业中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在数字质量控制技术不断进步的今天,产区与科学中药企业、数字质量控制企业的紧密合作,将有助于这些地区成为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结论
科学中药的时代已然来临。作为产业链中至关重要的中药材产地,中药材产地应积极回应市场需求与政策导向,紧随科技进步的潮流。与科学中药企业及数字质量控制企业的协作,不仅能够提升中药材品质、促进产业的升级换代,还能在未来的万亿级市场中占据先机。中药材产地应充分利用其资源禀赋,强化与相关企业的合作,以在中药产业未来的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助力乡村振兴,推动经济增长,并创造更加丰厚的社会与经济价值。
本文作者为「中药材及中药饮片产业高质量发展协同创新研究中心」产业研究员,基于全面数字质控的科学中药研发、制造和推广平台“荃豆数科”及国内首创面向全国基层医疗机构的中药饮片线上统一大市场平台“荃豆中药”的联合创始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