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咚咚(「中药材及中药饮片产业数字化高质量发展协同创新研究中心」产业研究员)
你有没有听过这样的质疑:“中药到底有没有用?”
其实,这个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有没有用”,而在于——“每一次吃的,真的是一样的吗?”
说白了,中药目前最大的问题不是“疗效不好”、“不安全”,而是一个更基础、但更致命的难题:
有效成分不稳定、含量不确定,也就是——“基准物质不均一、不可控”。
(图片由豆包 AI 协助制作)
我们用“做菜”来讲这个问题
中药和做菜,其实有很多相似之处:
比如,医生开了个方子,就像厨师设计了一道菜谱:
• 需要哪些药材(=菜品材料)
• 每种药材的量(=放多少调料)
• 怎么煎煮(=烹饪方式)
但问题是,如果这道菜每次做出来的味道都不一样,你敢说它一定好吃吗?
更重要的是,你能保证它每次吃了都有营养、有益健康吗?
举个“黄芪”的例子
我们都知道黄芪是补气的好药,但你可能不知道——
黄芪的关键有效成分“黄芪甲苷”,在不同产地、不同年份、不同加工方式下,含量可以差几倍以上!
这就像是你去买了一杯奶茶:
• 标称“加了50克糖”;
• 结果你发现第一杯只有20克,第二杯是80克。
你还敢天天喝它来“调理身体”吗?
为什么这会成为中药走向世界的“门槛”?
现代医学讲究“循证医学”——
就是说,药物必须能反复验证有效,能被量化、能被标准化。
如果每一批中药里的有效成分都不确定,那就没法保证疗效的一致性,也没法做临床对照实验,更别提参与国际药品标准、走向国际市场。
所以,现代中药不是不讲究传统,而是必须要在传统基础上做到更“科学”:
每一味药材,每一剂中药,都要明确:里面有什么?有多少?是不是每次都一样?
打好“中药现代化”的地基
中药要现代化,第一步就是建立“基准物质均一可控”的体系。
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做到:
• 用先进检测技术,识别和量化中药中的关键有效成分;
• 建立中药材从产地、采收、加工到使用全过程的质量标准;
• 推广标准化生产和“数字化溯源”,像工业流水线一样,让中药更稳定、更可控。
荃豆数科:走在“科学中药”数字质控前沿的科创企业
在国家大力推进以 3.1类创新中药 为代表的科学中药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一批新兴企业正以科技手段重塑中药行业。
其中,致力于中药材、中药饮片及科学中药全面数字质控探索和实践的国内科创企业——荃豆数科及其子公司荃豆中药,正在快速成长。
他们正在推动的,不只是中药产品的“数字标签”,更是全过程、全链条的标准化与智能化升级,让中药从“经验为主”走向“数据驱动”。
这类企业的探索,是中药产业的新质生产力,也为整个行业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数字质控范式”,加速推动中药迈向国际认可的“循证路径”。
✅ 总结一句话
中药的未来,不只是回头看传统,更要抬头看标准。这才是“守正创新”,守正是创新的根,创新是守正的路。
有效不是靠经验说了算,而是靠“成分明确、数据说话”。
中药很宝贵,它值得我们用最科学的方式,守护它、升级它、传承它。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启发,欢迎点赞、转发,让更多人理解中药现代化的真正意义,也让更多人看到中国“科学中药”的力量!
声 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联系电话:028-64775583,邮箱:kefu@zyct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