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咚咚(「中药材及中药饮片产业数字化高质量发展协同创新研究中心」产业研究员)
你和你的家人,是否也有过这样的经历?
第一次吃某个中成药,确实觉得见效快、挺管用;
可第二次再买——同一个品牌、同一规格,效果却大打折扣,甚至毫无感觉。
你可能会怀疑:
是心理作用?
是我身体变了?
还是……买到了假的?
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干脆选择回到最原始、也最靠谱的方式——
直接去看中医,拿着辨证开出的处方,走进值得信赖的药房,买“看得见、摸得着”的中药饮片,回家熬药喝。
其实,你的这些疑惑,并不是个例——
它正是中成药行业长期以来的“集体症状”。
(图片由今日头条提供)
【核心问题】不是安全问题,也不是疗效问题,而是标准和质量问题
很多人以为,中成药的核心争议在于“有没有效”。但事实上,真正的问题是:能不能稳定有效?
绝大多数中成药都有传统经验支撑,也确实有临床疗效,但产业界长期面临三大结构性缺陷:
• 标准模糊:一剂药到底应该含有哪些有效成分、含量多少?说不清。
• 质量不可控:不同批次之间,药效差异极大;今天吃的和昨天的不一样。
• 成分不明确:没有基准物质,也就无法做成分控制,更别提循证医学。
【真相残酷】所谓“合格”,可能只是合法而非优质
为什么还有那么多“问题药”能合法上市?
因为只要有批文,就能生产销售。可批文的背后,很多却是几十年前“以经验定药”的旧标准。
这种背景下,一些中成药企业为了降低成本:
• 减少用药量、偷换药材;
• 甚至成本低于原料价格,还在卖所谓“成药”。
这种产业现象,造就了许多“合格的劣药”,甚至是“合法的假药”。
它们也许没有毒副作用,但更大的问题是:可能根本无效。
看似“有批文、合法合规”,实则标准模糊、质量不可控、成分不明确——这对老百姓来说,最大的伤害不是“吃坏了”,而是“白吃了”。
所以我们一再呼吁:药店不该向老百姓兜售那些自己都不愿意吃的中成药。
特别是来自一些中小中成药企业、缺乏品牌和科研支撑的产品,很多连药店工作人员、老板自己都不会买。
还有那些所谓“互联网药品平台自有品牌”的中成药,就是这些中小中成药企业的产品,往往披着新包装、打着概念营销的旗号,实质上背后依旧是质量难以把控的老问题。这些产品缺乏严谨的临床验证、质量体系支撑,也缺乏品牌责任感。
作为“荃豆中药”的联合创始人,我有时也参加面试新员工。面试过程中,我遇到一些有药店工作经历的年轻求职者。她们大多是药学专业出身,大学毕业后进入药店,希望学以致用、服务患者。但让我震惊的是,她们选择离开药店的原因,竟然是这样一句话:
“我是学药的,我说服不了我自己,为了业绩按药店要求,向那些白发苍苍的老人推销小药厂生产的劣质药——那些根本没什么效果的药。”
这不是一句简单的抱怨,而是良知与现实之间的冲突。她们心里明白,自己卖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药”,而是批文包装下的“合格劣药”,甚至“合法假药”。她们既对不起自己的专业,也对不起那些信任药店的患者,尤其是老年人。
这让我更深刻地意识到,中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不仅是产业升级的需要,更是对医药从业者良知的回应。
【深层逻辑】为什么中成药难以“现代化”?核心在于缺乏“基准物质”体系
所谓基准物质,是指药物中的“有效成分参考标准”,是中药实现可控、可量、可追溯的前提。
西药能实现“每片药都一样”,是因为成分明确、剂量精确。而中成药由于原材料天然波动性强,缺少基准物质体系,只能凭经验调配,质量自然不稳定。
• 没有基准,就没法指纹图谱控制;
• 没有标准,就无法循证医学;
• 没有科学评价体系,就无法获得老百姓认可。
【解决之道】推动“科学中药”才是中成药的未来
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推动中成药现代化,打造“科学中药”:
1. 建立以基准物质为核心的质量控制体系;
2. 推动中药全产业链的数字化、可追溯与智能制造;
3. 将传统经验融入现代评价标准,实现“传统+科技”的升级;
4. 支持真正做科研、做标准的企业获得更大更优质的市场。
【写在最后】中成药的未来,必须紧跟国家战略,才有可能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