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办公厅3月印发《关于提升中药质量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以提升中药质量为基础,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体制机制改革为保障,实现常用中药材规范种植和稳定供给,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形成传承创新并重、布局结构合理、装备制造先进、质量安全可靠、竞争能力强的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格局。
此次《意见》从8个方面提出21项重点内容。
一要加强中药资源保护利用。加大中药资源保护力度,研究修订《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管理条例》。规范珍稀中药资源开发利用,突破一批珍稀中药资源的繁育、仿生、替代技术。推进中药资源统计监测。
二要提升中药材产业发展水平。发展中药材现代种业,加强中药材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推进中药材生态种植养殖,因地制宜发展林草中药材。加强中药材流通和储备体系建设,加强中药材市场管理,完善中药材价格监管机制。
三要加快推进中药产业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结构布局,发展优势产业集群。提升中药制造品质,推进中药工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培育名优中药品种,加强中药炮制技术传承创新,支持中药大品种创新改良。打造知名中药品牌。
四要推进中药药品价值评估和配备使用。开发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大模型,促进人用经验向临床证据转化。加强中药配备使用,优化中药集中采购、招标采购政策,实现优质优价。
五要推进中药科技创新。加强中医类国家医学中心和中药领域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加大国家科技计划对中药的支持力度,加强对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名医验方等的挖掘和转化。
六要强化中药质量监管。完善中药标准体系,加快中药数字化标准推广。健全中药监管体系,理顺中药品种保护审评管理体制,逐步完善中成药批准文号退出机制。
七要推动中药开放发展。促进更高水平开放,推动中药产品国际注册和市场开拓,维护产业发展安全。
八要提高综合治理能力和保障水平。加强统筹领导,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加强资金支持。
《全国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建设规划(2018—2025年)》于2018年由农业农村部、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印发,在充分参考我国道地药材专著与文献调研基础上,对150余种道地药材进行了7大道地药材产区分布规划,分别位于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西北,对我国道地药材实际生产指明了方向;预计到2025年,全国建成道地药材生产基地总面积2500万亩以上。
其中,东北产区是关药主产区,其中人参、鹿茸、辽细辛、关龙胆等药材为该产区道地药材,总规划面积为140万亩;华北产区是北药主产区。其中黄芩、甘草、黄芪、款冬花等药材为该产区道地药材,总规划面积为180万亩;华东产区是浙药、江南药、淮药等主产区,主产浙贝母、温郁金、杭麦冬等多种知名道地药材,总规划面积为280万亩;华中产区是怀药、蕲药等主产区。本区域优势道地药材品种主要有怀山药、怀地黄、怀牛膝、怀菊花等,总规划面积为430万亩;华南产区是南药主产区,该产区出产阳春砂、新会陈皮、化橘红等多种道地药材,总规划面积为160万亩;西南产区是川药、贵药、云药主产区,出产川贝母、厚朴、黄连、川芎等多种药材,总规划面积为670万亩;西北产区是秦药、藏药、维药主产区。本区域优势道地药材品种主要有当归、大黄、纹党参、枸杞、肉苁蓉、锁阳等,总规划面积为800万亩。
除已规划的品种外,我国可人工栽培的中药材品种高达300多种,再加上此规划尚处于落地中,中药材种植区划难免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根据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的初步汇总数据显示,全国各地中药材种植规模差异较大,云南省中药材种植面积达872万亩,居全国第一;贵州省中药材总面积达773万亩,位居全国第二;其他省市种植面积在100万~600万亩。2020年,全国中药材种植面积约为8822万亩。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已汇总到730余种种植中药材的信息,整体种植热度多年未减,面积持续较快增长。
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中药材种植总面积达到9000万亩,预计2024年中国中药材种植面积将达到9500万亩。
我国中药材市场成交额也在稳步增加。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中药材市场成交额达2084.67亿元,同比增长8.8%,2023年成交额约为2232.89亿元,预计2024年将达2356.74亿元。
中药行业中游主要是中成药及中药饮片。据中国中药协会数据,2018-2023年,我国中药行业规模整体呈波动增长态势,2023年市场规模从接近8000亿元,增速在整个医药工业中处于领先地位。
中药饮片是中药材经过按中医药理论、中药炮制方法,经过加工炮制后的,可直接用于中医临床的中药。2023年我国中药饮片行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4.6%,接近2500亿元。
中成药是以中草药为原料,经制剂加工制成各种不同剂型的中药制品,包括丸、散、膏、丹各种剂型,临床反复使用、安全有效、剂型固定,并采取合理工艺制备成质量稳定、可控,经批准依法生产的成方中药制剂。2023年中国中成药行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6.5%,达到近5500亿元,在医药工业中表现抢眼。
2025年,在《意见》的指导下,中国中药材产业进入提质增效的关键阶段。政策推动标准化、数字化、国际化发展,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成为核心驱动力。
政策提出2025年实现80%以上中药材种植基地标准化,重点扶持道地药材产区。由此,GAP(良好农业规范)认证成为行业准入门槛,全国新增50个道地药材GAP基地,如吉林人参、四川川芎等;同时,生态种植技术(如仿野生栽培、有机种植)将得到大力推广,通过减少化肥农药使用,使绿色认证药材等获得溢价;此外,智慧农业应用在中药材种植领域大有可为,通过物联网、卫星遥感监测种植环境,实现精准灌溉与病虫害预警。
未来,建立“从种子到成品”全程可追溯体系成为大势所趋。例如,区块链技术应用于溯源系统,帮助消费者扫码查询药材产地、检测报告、流通路径;AI智能分选在加工环节得到普及,提升药材分级精度,降低人工成本;而智能仓储物流的普及可以有效解决传统仓储导致的霉变、虫蛀问题。
在传统的中成药、配方颗粒市场稳步增长的同时,中药消费场景也将不断扩展,大健康产业将成为新增长点,例如,艾媒咨询数据显示,中国药食同源产品(如黄芪饮料、枸杞零食)市场规模达2000亿元,年增速超25%。此外,以农文旅融合打造“中医药+旅游”的模式,例如康养小镇、药膳体验馆等业态兴起。
声 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联系电话:028-64775583,邮箱:kefu@zyct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