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土墩子农场的田野里绽放出一片紫色的花海,远望如薰衣草般绚烂。这是种植户王大伟大胆调整种植结构,试种50亩丹参带来的美丽风景,更承载着他增收致富的新希望。
“去年番茄行情低迷,让不少种植户损失不小,这让我深刻认识到单一作物种植的风险。”王大伟说。他1992年从安徽来到土墩子农场,在农场及周边地区小规模试种中药材多年,积累了宝贵的种植经验。
今年王大伟春节返乡探亲时,老家的朋友为他解开了长久以来的困惑:“药材初加工主要是防潮防霉,新疆干燥少雨的气候反而成了天然优势。”这个发现让王大伟下定决心扩大种植规模,今年他共种植了50亩丹参、60亩板蓝根以及40多亩白术和防风。
“丹参易管理,板蓝根产量高,白术是经过多年试种的成熟品种。”望着长势喜人的药材,王大伟算起了经济账:“如果产量达标,每亩纯收入有望达到七八万元。”
为确保销路,王大伟与内地收购商签订了保底收购协议。“新疆药材品质优良,有效成分含量高,很受市场欢迎。”他轻抚着丹参肥厚的叶片介绍。农场技术人员也给予他全力支持,定期采集生长数据,为今后推广种植积累科学依据。
更让王大伟欣喜的是,中药材种植还带来了生态效益。“花期能吸引蜜蜂授粉,秸秆还田还能改良土壤。”
夕阳西下,王大伟望着紫色花海感慨:“兵团人最不怕探索新路子,这些中药材就是我们端稳饭碗的新希望。”
声 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中药材天地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联系电话:028-64775583,邮箱:kefu@zyct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