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咚咚(「中药材及中药饮片产业数字化高质量发展协同创新研究中心」产业研究员)
在当下的中医药发展热潮中,一个越来越清晰的问题正在浮出水面:中医药的未来,会走向哪一条路?我们或许正站在一个历史性的分岔口。
这不是简单的技术路线之争,而是关乎中医药整体生态、科学化进程和全球化命运的根本问题。在我们理性、科学、审慎地面对这个问题时,不能回避,也不能迷信某一方的声音。
第一条路:传承为本,一人一方,技术辅助
这是中医最古老、最具生命力的传统形态。
以“辨证论治”为核心,依靠望闻问切等诊察手段,实现“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个性化治疗。每一副中药处方,都是医生对患者状态的独特回应,是医学与人文的融合艺术。这种方式符合中医的整体观、动态观,也强调了“医生”在诊疗中的决定性作用。
在现代技术的加持下,这条路径并非抱残守缺。大数据、AI、中医知识图谱、语音识别、舌象识别、脉象建模等技术,正使传统中医的经验型决策趋向“辅助科学化”。一些优秀的互联网中医平台也尝试用数据反哺临床,提升效率和精准度。
但局限也很明显:
- 难以规模化复制;
- 临床疗效缺乏标准化验证;
- 人依赖重,技术难以“闭环”;
- 难以与现代医药监管体系对接,走向国际。
这种个性化的中医模式,更像是一种“定制医学”,注定只能依托优秀医生的稀缺资源和“匠人式”的传承链条。
第二条路:标准化重构,推动中药工业体系跃迁
另一条路径,是以“古代经典名方的现代重构”为核心——代表就是被称为“3.1类创新中药”的产品。
这是中药工业化、科学化、全球化的突破口。它的本质是:
以现代医学技术和标准,重新“做一遍”中成药。
通过基准物质组学、化学计量学、质量标志物识别、组分互作机制解析、可重复的工艺控制、真实世界研究与循证医学验证等手段,实现中药产品的“可控、可溯、可重复”。
这意味着:
- 今天吃的和昨天吃的是一样的;
- 临床疗效可被验证、可被证实;
- 安全性、疗效、质量标准可与国际接轨;
- 中药将具备真正走向全球医药市场的基础。
未来,在中药基准物质标准均一可控成为主流的基础上,从药材 → 饮片 → 中药汤剂乃至现代剂型的全过程都可以被数字化和系统化控制,这样的中药使用,才值得信赖,也才能突破中药产业当前质量参差、标准不一的瓶颈。
真正的未来,不是“二选一”
理性的声音告诉我们,中医药未来的发展不应是非此即彼。个性化的中医诊疗与标准化的中药工业,是可以共存、互补的双轨系统。
- 前者体现中医的智慧与人文精神,是中医“活”的部分;
- 后者是中药作为现代药物参与全球竞争的前提,是“硬”的支撑。
中医诊疗强调“个体差异”,中药产品则要实现“群体一致”;前者属于医疗行为,后者是工业生产。两者不能混为一谈。
我们不能用“传承”来反对“创新”,也不能用“标准”来抹杀“个体”。中医药不是要选一条道走到黑,而是在守正的基础上勇于创新,在创新中坚守本心。
别让伪命题绑架中医药的未来
今天,中医药行业最怕的不是质疑,而是“揣着明白装糊涂”。不少所谓“大咖”一边喊着“传承”,一边在产业层面推动不透明、不科学的利益链条——不管是掺假饮片、虚假中成药,还是低水平的“创新代煎代配”,它们绑架的是中医药的公信力。
我们应该旗帜鲜明地说:不是一切中药都值得信任,只有科学的中药,才能让中医药真正走向未来。
中医药的未来,从来不只是传承,也必须拥抱现代科学。
声 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中药材天地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联系电话:028-64775583,邮箱:kefu@zyct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