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网讯】

云南石斛
2013年初,云南铁皮石斛鲜品价格从上一年的600-800元/公斤,下跌至600元以下,部分跌至300元,引起云南业界担忧。
这也是云南石斛产业高速发展后遇到的第一个“遇冷期”,市场行情下滑,种植户观望,育苗企业减产或转向。
目前,云南石斛产业的发展面临一个机遇和挑战性的转折点:再续“热”潮,还是回归理性?
在经历了“炒作”热潮之后的云南石斛,现应走上回归理性的发展道路,而这条道路又该如何去走呢?
中国中药协会石斛专业委员会会长杨明志表示,云南石斛产业的理性回归,要走的是一条稳步、深远发展和面向大众的广阔大道。
云南超浙江 成中国石斛最大产区
石斛兰,兰科植物之一,主要分布于亚洲热带和亚热带,澳大利亚和太平洋岛屿,中国大部分分布于西南、华南、台湾等地。石斛兰的主要品种有金钗石斛、密花石斛、鼓槌石斛等。可入药,名为石斛,对人体有驱解虚热,益精强阴等疗效。
石斛因药用成分丰富均衡,能治多病,价格奇高,以药材“软黄金”而著称,云南则因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十分适宜石斛种植。
2007年至今,云南石斛种植从单一品种到多个品种同步发展,从农户种植到企业规模化生产,从提供原料到产品加工,走出了一条云南石斛产业轨迹。凡石斛种植户,年收入少则几万元,多则几十万元,上百万元的也大有人在。石斛产业成为云南百姓的富民、惠民产业。为种植户奔小康,实现美丽中国梦发挥着巨大作用,深受老百姓欢迎。
近年来,大批浙江石斛种植大户及云南本土生物公司相继投资到云南石斛种植中,使云南成为超过浙江成为全国石斛主产区,目前全国70%的石斛产量出自云南。
杨明志介绍,石斛消费源于浙江,却壮大于云南,迅猛势头始于2008年,仅用三年时间,云南就一跃成为全国石斛最大产区。据石斛专业委员会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13年7月,我国各类石斛种植面积为12.56万亩,其中铁皮石斛约7万亩,云南占了50%;紫皮石斛约1.5万亩,云南占了95%;鼓槌石斛约为3000亩,分布在云南;约3万亩的金钗石斛,则分布在四川和贵州。
近年来,我省依托丰富的生物资源和生态优势,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生物产业。作为全国重要的石斛产业基地省,通过创新发展模式、扶持培育龙头企业,走生态种植和科技开发的发展之路,已形成集种植、研发、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石斛产业链,有力推进石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目前,全省除香格里拉、丽江、昭通三地外,13个地州均在发展石斛种植,有龙陵、芒市、瑞丽、盈江、绿春、屏边、石屏、玉溪、勐海、景谷等10余个县重点发展,带动10万以上的农户致富。解决50万以上农村人口就业增收,该产业对地方贡献有目共睹。
因极高的药用价值和保健功效,与虫草、三七等珍贵中药材一样,云南石斛也走过“炒作”的路程,曾经甚至是现在很多企业和商家,把石斛定位在高端消费品上;炒作和高端消费定位的最大弊端一个是“热”过以后的平静,即大众持续关注的缺乏;另一个就是受众群体有限,石斛消费多为高收入人群。
市场的规律告诉我们,“热”潮之后,总得是要回归到理性发展上来的,石斛产业也同样如此,特别是对于云南的石斛而言,理性回归的路更是需要采取更多的举措和各方面力量的支持。
$pager$
产业高速遭遇“日进斗金”后尴尬 为何?
2013年初,云南铁皮石斛鲜品价格从上一年的600-800元/公斤,下跌至600元以下,部分跌至300元,引起云南业界担忧。
受石斛种源、种植规模、种植模式、管理水平、产地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石斛产业面临巨大的挑战和思考。
“市场以次充好,企业弄虚作假,种植户为追求产量大量使用化肥,为防治病虫害使用不规范农药。为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盲目发展,规模恶性扩大。”业内人士分析认为。
云南作为一个石斛产业大省,竟遭遇市场价格的不公,为何?在杨明志看来,关键石斛消费水平与意识滞后于石斛种植增长、市场的开拓、深加工进展缓慢以及宣传力度的不足等几个方面。
“石斛消费水平与广大群众意识发展跟不上石斛种植的发展步伐,这是云南石斛产业发展的一大制约。”杨明志表示,由于石斛的极高利用价值和种植带来的丰厚利润,致使国内出现一阵阵“石斛热”,云南更是以迅猛的速度发展了起来,特别是铁皮石斛,相比紫皮石斛更能适应云南大部分地区的环境,价值也更高,因此种植面积呈直线增长;但是,石斛属于高端消费品,有人就计算过,个人平均每月石斛的消费费用千元左右,如果食用提取物等更精细深加工的石斛产品则更高,这种高消费方式对于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云南而言,发展面和速度必然是受限的;另一方面,由于宣传力度不够,大众对石斛的认知度不高,很多人不知道石斛为何物,更不知道它有什么功效与作用,自然就没有消费的欲望和需求,云南本土的广大消费市场就这样被埋没了。因此,无论是对石斛的消费水平还是消费意识,就云南省而言,都是跟不上石斛种植爆发式的增长的。
同时,云南石斛产业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市场的开拓,产品的销路,这在普通的石斛企业和种植户中比较普遍。
业界人士表示,过去云南石斛产业只注重石斛的源头生产,埋头苦干,却不问销路,导致石斛市场的开拓和营销人才欠缺。而且种植户与企业没有形成合力,缺乏资源的整合手段和能力,产品深加工滞后。
“宣传力度的不足,没有自己的市场就没有说话权。”据杨明志介绍,云南每年种植的石斛,8成左右都是浙江、广州等商客收购,没有强力主动议价权,价格上容易受打压,造成被动接受低价。这归根结底还是没有开拓出属于云南自己的石斛市场,很多种植基地和种植户,特别是农户,对开发市场、找销路的能力有限,甚至是没有,只能被动等待客商上门收购。从云南石斛产业整体来看,都存在无法掌控市场,该产业的发展因此受到极大的制约。除此,打造、培养和推广属于云南本土的石斛品牌也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和长远发展的举措。
此外,石斛目前被国家列为可用于保健食品原料,而申报一个保健食品许可,需要向国家食药局申报,周期需要3-4年,费用50万元以上,高门槛政策,让本土企业望而却步,严重制约云南石斛产业向深度发展。
$pager$
产业进入新拐点 转变观念理性回归市场
“产业转型的难点在于观念的转变。”杨明志表示,产业转型的重心在市场,销售是王道。难点在规范,如何统一标准,统一用肥、用药,统一品牌,统一宣传是行业一大挑战。目标是信任,只要取得消费者信任,放心购买,放心消费,那石斛的前景和未来将十分广阔,今天的石斛产业将是初级阶段。反之,就是石斛的终极阶段。
“要取得消费者的信任,唯有齐心做品牌,作为一个农特产业,涉及面广,消费者对于是否安全无法鉴别。单靠某一家种植户或企业品牌,难以支撑整个行业,只有树立行业品牌才能取信于人。” 杨明志说。
杨明志认为,加大扶持产业协会、大力扶持终端市场、鼓励企业从事加工、对种植户质量检测进行补助、鼓励仿野生栽培、建立石斛种源保护区、尽快完成石斛作为食品新原料的申报工作等工作,将为云南石斛产业插上腾飞的翅膀。
“云南石斛的理性回归,需要政府、企业和广大种植户的共同协调和努力,积极开拓本土、省外乃至全国、国外的石斛消费市场,增强各企业以及种植户相互间的合作和整体凝聚力,打造、养成本地的品牌并将之打出去,再加上政府政策的支持和引导,这是云南石斛产业的根本出路所在。” 杨明志说。
“云南省地广人稀,工业污染少,气候资源非常适合发展石斛人工种植。”专家表示,当前石斛仿野生树栽技术已成熟,林权制度改革后,每家农户都有面积不等的林业资源。将石斛种植在野外树干上,成本低,管理难度小,品质好,价格高,是未来产业发展趋势。按照现有发展速度和“国家扶持养老养生产业的指导意见”,养生产业面临良好发展机遇,未来5-10年全国石斛产业有望发展500-1000亿元,云南做好规划和规范,科学引导,如仍然保持主产省优势,将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全省农村经济发展,带动农民致富发挥巨大作用,云南石斛产业有望在10年内做到200-500亿元产值。
目前,德宏、保山、红河、文山、普洱、版纳七州(市)大棚种植石斛都在万亩左右。临沧、昆明、玉溪、楚雄、曲靖、大理六地州也都有一定规模的石斛种植。在省政府领导和扶持下,未来3年内全省可发展大棚石斛10万亩,年农业产值100亿元。如果加以科学引导和扶持,未来5年全省可发展仿野生树栽石斛50万亩,每亩产值5万元,合计产值250亿元,仅农业产值可以实现350亿元,加上工业化生产、流通、服务等综合产值,具备冲刺500亿元产值条件。
相关链接:石斛
兰科植物石斛属在全世界共有1400余种,我国已命名的有81种。因过度采集,导致野生资源枯竭,被列入世界濒危保护植物。
石斛首见载于2000多年前《神农本草经》,并列为上品,谓:“……味甘、平,无毒。治伤中、除痹、下气,补五脏虚痨、赢瘦、强阴。久服厚肠胃,轻身,延年,长肌肉,逐皮肤邪热,痱气,定志除惊……”。由以上记述可见,其功能与应用范围相当广泛。
此后,历代本草对石斛功能与应用疾病又不断补充与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记载石斛性味与归经:甘,微寒。归胃、肾经。功能与主治:益胃生津,滋阴清热。用于热病津伤,口干烦渴,胃阴不足,食少干呕,病后虚热不退,阴虚火旺,骨蒸劳热,目暗不明,筋骨痿软。
云南网记者 杨之辉
相关文章
云南石斛价值被严重低估 话语权何时解?
2014年收购价跌入低谷 云南石斛面临夭折
声明:本文是中药材天地网原创资讯,享有著作权及相关知识产权,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个人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进行发布;经本网协议授权的转载或引用,必须注明“来源:中药材天地网(www.zyctd.com)”。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