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网讯】
枯萎病致我省香蕉种植面积锐减。 本报记者 苏晓杰 摄
生命科学专家观察农作物病虫害。 本报记者 苏晓杰 摄
病菌正在“吃掉”海南品牌农产品
琼中绿橙从4万亩降低到1.6万亩,全省香蕉从90万亩下降到50万亩……一些难根治的病菌,正在威胁海南农业。专家担忧,如果再不重视防控措施,海南部分特色农产品,将会“消失”。
“乐东黄流、尖峰、佛罗一带,是香蕉老产区,5年前,种植面积达6万多亩,而现在不到2万亩。”虽然今年香蕉价格高企,但是乐东黎族自治县尖峰村村民王雄,并没有重新种植香蕉的打算。原因不是不想种,而是“土坏了,种不了”。王雄所说的“土坏了”,是因为这片老香蕉地感染了“巴拿马病毒”,也就是香蕉枯萎病。
而琼中绿橙,也同样遭受着病菌侵蚀。“黄龙病,一度造成琼中绿橙减产过半,许多果园颗粒无收。”业内人士感叹说。
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农技中心主任廖孝文介绍,绿橙已然成为琼中的品牌农产品,但是在病害和市场波动的打击下,面积大幅度减少,2008年种植面积还有4.3万多亩,而到了今年仅1.6万亩,挂果的1.3万亩。
不仅是绿橙、香蕉,槟榔、冬瓜、辣椒等热带作物和蔬菜,也纷纷遭受病害打击,导致种植面积下降或种植区域转移。
“一种病菌导致一个品种消失,绝非危言耸听。木瓜就曾因为环斑病几近灭绝,幸亏1990年代美国培育出抗环斑病木瓜,才让今天我们仍然能够吃上木瓜。”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表示。
这些病,虽然不可根治,但是基本上可防可控,在植保意识方面需要由“治”转向“防”。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环植所研究员罗大全就表示,很多时候,农民都是在作物得了病之后,才想着去“治病”,其实,这些作物致命的病,很多是因为不科学的耕种习惯造成,需要在未患病之前,就开始防控。
$pager$
1.那些病,治不了!
香蕉枯萎病、槟榔黄化病、柑橘黄龙病……
不可根治的作物病,困扰我省农业发展
黄色,开始于香蕉叶片边缘,像瘟疫一样向中肋扩展,叶片迅速凋萎,由黄变褐而干枯,即使不枯死,果实也发育不良,品质低劣。
这就是让蕉农谈而色变的香蕉枯萎病症状。2002年-2009年,广东因枯萎病影响,香蕉种植缩减,大量种植户转战琼岛,带动海南香蕉产业迅速发展。香蕉种植面积一度达到80万亩-90万亩。
然而,数年之后,海南香蕉产业也因为枯萎病而面临挑战。“以前,这里到处都是香蕉,而现在,都变成了冬季瓜菜。”乐东黎族自治县黄流镇赤龙村村民邢孔雄指着大片哈密瓜、莲雾说,乐东黄流、尖峰、佛罗一带,是海南较早种植香蕉的区域,种植面积一度达到6万多亩,而前两年不到2万亩,去年因为台风,更是没剩多少了。
国家香蕉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张锡炎说,2009年前后,海南香蕉种植面积达90万亩,但现在实际种植面积或不足50万亩。造成这种情况,香蕉枯萎病是主要原因之一。
专家介绍,香蕉枯萎病是一种毁灭性病害,至今不可根治。病原菌可以在土壤中存活时间达数年之久,并且可以通过土壤、水、农机具等调运和搬移进行远距离传播。
海南万钟实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陶松伦说,寻找新的土地种植,仍然是对付枯萎病的主要手段。香蕉属于典型的热带作物,海南南部地区是最佳种植区域,然而,由于香蕉枯萎病的袭击,种植户被迫开辟新的种植区域,向北转移。于是,海南香蕉种植区,从乐东、三亚、东方等南部市县,逐渐到昌江、澄迈、临高等地。而2008年以后,海南部分种植户开始转战广西、云南、越南、缅甸等地。
因为病害而不断转移种植地的,还有琼中绿橙。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湾岭镇绿橙种植户戴伟,从2003年开始将自己的果园,从北排村委会迁到了排营坡。
“我们从1989年开始种绿橙,从最初的几亩,到几十亩,一直到2000年前后,种植了200亩,但是,爆发黄龙病,叶片黄化,果实减产,并且小而畸形。”戴伟说。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环植所副所长、副研究员刘奎说,柑橘黄龙病也是世界柑橘生产的毁灭性病害,1970年在我国广东爆发,1980年代流行闽南,后传入海南,该病菌通过木虱传播,至今没有好的药剂可以根治。
同样是能使“叶片变黄”的病,入侵着我省第二大热带作物槟榔产业。罗大全介绍,成龄槟榔树发病(黄化病)后落花落果,减产70%-80%,病原菌在槟榔体内潜伏期长,一般感染5-6年才开始表现黄化症状,叶片黄化后五六年植株死亡。
槟榔黄化病尚无有效的药物防治方法。近年来黄化病的流行,威胁槟榔产业的健康发展,据2008年调查,全省染病面积已达4万亩以上,平均发病率约40%,此后再没做过相关调查,估计现在的染病面积更大。
冬季瓜菜也出现令农户担忧的病害。儋州市王五镇枝根村村民吴小书向记者反映,他从2003年开始种植冬瓜,“但从2010年开始,瓜苗移栽下去就很容易染病,只能用农药来控制病情。到了2012年,农药开始失去作用,有些冬瓜地产量几乎减半,今年更是厉害,一种就死。”
治不好的病,远不止这些。近年来,各类蔬菜立枯病、根腐病、枯萎病、灰霉病、青枯病等病害在我省越来越严重,不仅造成农作物结构调整,品牌农产品减少,也给我省农业质量安全带来挑战,成为制约我省农业发展的一大因素。
$pager$
2.那些病,从哪来?
无论哪种农作物病害,都是人为因素导致的,
重治轻防,只顾眼前
耕作之弊
连种、不科学施肥,
造成作物“亚健康”、免疫力低
“如果10年前,我们就知道香蕉枯萎病,我们就不会那么种了。”陶松伦感叹。
海南万钟实业有限公司,是海南香蕉龙头企业,拥有万亩蕉园,1996年承包位于乐东尖峰镇的乐东国营腰果场,种植香蕉。“但是,种植5年到7年,就开始发病(香蕉枯萎病),发病率高达70%-80%。到2008年,数千亩蕉园已经无法种植。”陶松伦坦言,感染枯萎病,很大程度上是耕作模式不科学。
海南香蕉产业协会会长赵军就坦言,受海南土地流转时间年限限制,不管是香蕉种植散户还是大基地,都存在短视效应,绿色栽培和长效栽培被忽视。
业内人士介绍,香蕉枯萎病起源于巴拿马,所以也称为“香蕉巴拿马病”。海南香蕉产业被感染,很可能是通过种苗从广东带入。“但是,枯萎病泛滥,并造成毁灭性打击,与连作、过度施用化肥有关。”
不仅是香蕉,记者调查发现,由于海南土壤本身的养分不足,农作物要获得高产,必须施加肥料,自1990年代,我省开始发展冬季瓜菜和热带水果产业开始,化肥施用量急剧增加。
数据也显示,海南2000年化肥施用量为26.3万吨,2007年就增加到了41.7万吨,至今维持在40吨以上。有业内人士透露,农民害怕肥力不够,总是过度施肥,2007年海南省化肥施用量为163.48kg/亩,高于全国60.25kg/亩的平均水平,甚至高于农业大省山东68.96kg/亩的施用量。
“大量施化肥、连作等,会导致营养不均衡。就像人只吃饭(氮磷钾),不吃菜(微量元素),虽然也能生长,但是却因为其他营养物不够,出现亚健康状态,免疫力低,容易得病。”专家表示。
记者发现,由于过度施化肥、忽视有机肥,导致农作物病害出现恶性循环:过度施化肥——土壤营养不均衡——降低作物免疫力——发生病害—使用农药——破坏生物链、土壤生物结构——作物减产——加大化肥、农药施用量。
“植物会有自毒作用,也就是根系分泌物具有排他性,对自己的后代会有毒杀作用。”海南大学土壤学教授孟磊说,如果某块土地长期种植单一品种作物,土壤中会积累很多对后代有副作用的分泌物。
$pager$
观念误区
重治轻防、连片种植,
导致病害容易爆发蔓延
“一得病,农户首先想的是如何用药来治。”不少业内人士坦言,重治轻防、只顾眼前,是导致病害愈演愈烈的一大原因。
“农民碰到治不好的病害,就去找政府,政府请专家学者来,就要求专家能够拿出治疗的办法,觉得只有治好了才厉害。”不少专家和学者坦言,农作物和人一样,治好了这个病,就会产生其他不治之症,并且,很多时候,“治疗的成本和代价,是农民和大自然都难以承受的。”
“控制黄化病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及时砍除槟榔树。”罗大全说,很多农户或政府希望能够通过药剂等办法来治疗,其实治疗一株黄化病槟榔树,比重新栽一株的成本高很多。
而使用农药也会进入恶性循环。孟磊介绍,农药在杀死某种病菌的同时,也会杀死土壤中的有益菌,让一些躲过农药的有害病菌成为强势菌落。
“还有一个误区是,过去不少地方政府和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误认为规模化就是单一作物连片种植,一眼看去汪洋一片,并且年年连作。”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坦言,其实,这大大增加病虫害的发生概率。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环植所副研究员、海南省蜂业学会会长高景林说,海南现在很多农田,几乎找不到昆虫了,自然防控体系几乎被破坏,其中,有一个原因就是大规模连片种植模式,导致生物多样性被破坏,昆虫不能全年获取食物。
此外,连作也会导致病害发生。“人类还没有完全弄清楚农作物需要哪些养分,农民施肥也主要是施用氮磷钾,长期种植同一品种,会导致作物长期从土壤汲取某种养分,而农民又没有补充,这样致使土壤环境变化,这种变异的环境恰好适合枯萎病等病菌生存。”孟磊说。
刘奎说:“很多病菌都是寄生性的,连作会使土壤中积累大量的病原菌。”
记者了解到,例如槟榔黄化病、柑橘黄龙病等,一经发现,需要及时砍掉,但是由于农民贪图眼前小利而清除不及时,导致感染面积扩大。
“我们去广东省德庆县考察柑橘产业,就发现,他们黄龙病防治得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农民有防控意识,一发现感病,就会砍掉、清理、消毒。”廖孝文说。
$pager$
3.那些病,如何防?
立枯病等作物病虽然目前无法根治,
但都是可防可控的
提升检测能力
对入岛种苗进行检测
建立有害生物应急防控体系
“不可根治,但是可防可控。”记者采访专家时,这是听到最多的建言。
“病害防控首先要从种苗做起。”廖孝文说,“琼中绿橙黄龙病害,就是因为外来种苗携带病菌,进入琼中的。”
记者了解到,不仅黄龙病,槟榔黄化病、椰心叶甲、香蕉枯萎病等均是从外地传入海南的。目前,我省在入岛港口并未建立农作物检疫体系,不少病菌随种苗和南繁育种带入海南岛。
刘奎介绍,目前中国农科院柑桔所已研发出柑橘脱毒种苗,技术较成熟。希望政府能吸取教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让科研单位尽快研发其他农作物的脱毒种苗。
“琼中绿橙黄龙病,也给我们一个很大的启示,那就是,政府、科研单位和农民,要加强防控意识,做好互动,建立有害生物应急防控体系。”刘奎说,一旦发现新型病害,就及时上报,由科研单位进行诊断,如果是危害性病害,就及时启动应急预案,销毁染病作物,采取隔离措施,防止扩散。
槟榔黄化病是一种由植原体引起的系统性病害。由于槟榔可自行留种,一些疫区农民做起了育苗生意,由于种苗带毒,槟榔黄化病也随之扩散。
“目前,槟榔黄化病尚无有效治疗药剂,最经济有效的办法就是及时砍除病树。”罗大全建议,政府职能部门可以通过现金补偿、建立无毒种苗繁育基地以及槟榔黄化病防控措施培训等措施,鼓励农民及时砍掉染病槟榔树。
$pager$
改变耕作模式
有机肥改善土壤
轮作、间作、套作
被枯萎病侵袭的蕉园,重新长出了香蕉。
在乐东黎族自治县尖峰镇香蕉种植基地,一片数十亩蕉园内,曾因香蕉枯萎病,而一度荒废。“这块地,2003年开始种香蕉,到了2010年发病率就达到70%-80%,不能再种了。”基地负责人黄维富说。
但是,经过3年的土壤改良,重新种上了香蕉。今年6月,香蕉已经长到了4米多高。“发病率控制在10%左右。”黄维富说。
“其实所谓土壤改良,并不那么高深,就是深翻土地,用羊粪、油菜饼等混成有机肥,每亩施2吨。再就是轮作其他作物,如菠萝等。”黄维富介绍。
实验证明,香蕉枯萎病因为不科学施肥,导致病情加重,也因为科学施肥,可以抑制疫情发生概率。
早在2008年,华南农业大学专家就做过“生物肥料对香蕉枯萎病及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的试验,将腐熟的有机肥与3种生防细菌(枯草芽胞杆菌、胶质芽胞杆菌和巨大芽胞杆菌)结合,组合成生物复混肥和生物有机肥,将它们施用在香蕉上,研究其对枯萎病病害防治效果。
盆栽香蕉试验结果显示,2种肥料能抑制香蕉枯萎病(防病效果分别为61.5%和53.8%).生物肥料中3种生防细菌总数与土壤中枯萎菌和普通真菌呈显著负相关,而与防病效果呈极显著正相关,有机肥中细菌与土壤细菌和放线菌含量也呈显著正相关。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提出的“以抗性品种为核心,结合安全种苗生产、安全合理灌溉、生防菌肥合理施用,病株原位灭除,生态覆盖、合理轮作”等综合防控措施,分别在海南省、广东省和福建省等地的综合试验基地中取得了显著的防控效果,枯萎病的发病率控制在5%-10%。
“轮作、间作、套作是有效防控病害的耕作模式。”刘奎说,“土壤传播的病害,实行合理的轮作制度可以使病原物因缺乏寄主而死亡。轮作要注意品种搭配,不能同科同属,例如,辣椒和茄子就不能轮作,因为都属于茄科。”
$pager$
建绿色防控体系
优化作物布局
改善水肥管理
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如同体质弱的人,三天两头会发生小病小痛,病菌往往容易感染那些抵抗力差的人。
“人周围有很多细菌,植物也一样。健壮的植株抗病性好,就会减少感染。”刘奎说,种植户可以通过水肥管理,如有机肥、化肥搭配使用,根据生长周期有针对性施肥(如一些微量元素等),增强农作物体质。
省农科院瓜菜研究所所长肖日新说,可以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功能,尝试建立生态调控为主、物理和生物防控为重点、化学防治为辅的绿色防控体系。
专家介绍,绿色防控是指从农田生态系统整体出发,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积极保护利用自然天敌,恶化病虫的生存条件,提高农作物抗虫能力,在必要时合理使用化学农药,减少农药副作用,将病虫危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肖日新说,政府可以引导种植基地,优化作物布局、改善水肥管理,结合农田生态工程、果园生草覆盖、作物间套种、天敌诱集带等生物多样性调控与自然天敌保护利用等技术,改造病虫害发生源头及孳生环境,人为增强自然控害能力和作物抗病虫能力。
记者 况昌勋 通讯员 田婉莹
声明:本文是中药材天地网原创资讯,享有著作权及相关知识产权,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个人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进行发布;经本网协议授权的转载或引用,必须注明“来源:中药材天地网(www.zyctd.com)”。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