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网讯】
图 毋小伍在神农谷挖野山药。
图 毋小伍挖出的野山药。 记者 李晓军 摄
宋宝塘准备将挖出的野山药带回去研究。记者 陈东明 摄
核心提示
上篇报道(“四大怀药”系列报道(一):“四大怀药”的传承与梦想)中提到,“四大怀药”品种混杂,优质品种退化,成为制约怀药产业提升的一大障碍。在“四大怀药”中,以名气最大的怀山药(包括铁棍山药)为例,由于药农不注重本地山药的育种和培育,纯正怀山药品种正在减少,面临品种退化的危机。近年来,市怀药办将培育地道怀药、选育本地优质品种、建立“四大怀药”基因库作为一项重要课题来研究。“四大怀药”研究者在培育优质怀药新品种时,不约而同地将目光聚焦在生长在太行山的野生物种上。这是为何呢?据专家考证,“四大怀药”是由太行山中的野生物种驯化而来。我们探寻“四大怀药”的文化起源,就从太行山区沿山居民采挖野药说起。
□ 代代山民采挖野药
1月13日,家住沁阳市太行山脚下的毋小伍老人,像往常一样带着铁锹、铁钩、小锯等工具,向太行山进发。
这一次,毋小伍带领了几位客人——市怀药行业协会会长马明仁、怀药文化研究爱好者宋宝塘等人,走进神农尝百草的地方——神农谷。
与毋小伍挖野山药卖钱的目的不同,这几位客人进山主要是研究野生品种,选育怀药新品种。
今年65岁的毋小伍是沁阳市西向镇行口村农民。与很多沿山村民一样,他从小就跟着长辈到神农山采挖野生山药、地黄、菊花、牛膝等。
我市北部太行山的沿山居民,至今保留着采挖野生山药、地黄、牛膝、菊花的传统。
长年累月上山采药,毋小伍的双手磨出厚厚一层老茧,手指上的条条裂纹像锯齿一样。沿仙神河一路北上,毋小伍在一个乱石坡上停下脚步。他弯腰采挖野山药的身影,仿佛在诉说古老的故事……
相传上古时代,我市北部太行山上,野生地黄、山药、牛膝、菊花漫山遍野。夏、商、周时,沿山一带农民在上山砍柴、采摘野果时,发现地黄、山药、牛膝、菊花等野生植物具有滋补和保健作用,就采集服用。先民经过不断试验后,把野生地黄、山药、牛膝、菊花从山上移植到田里,进行人工栽培。经过几千年的流传繁衍,这四样物种以其独特的品质被赋予地域文化特色,蜚声海内外。
说太行山是“四大怀药”的发源地,并不是没有根据。翻过神农谷东面山头,就是神农山老君洼,这里至今仍保留有山药沟、地黄坡、牛膝川、菊花岭等古地名。医药名家赵曦主编的《“四大怀药”的研究与应用》一书称:“太行山小北顶的老君洼有野生山药,当地称铁耙齿山药,系怀山药的原种。”
1920年,温县番田村人李井寿在沁阳太行山小北顶老君洼大月沟山坡上挖得一根野地黄原种,经与家种地黄杂交,培育出抗虫害、抗涝、产量高的怀地黄新品种“金状元”。为了探索怀山药中的珍品一一铁棍山药的种源,1985年,当时的沁阳县医药公司在太行山上采集了20多公斤野生山药进行驯化试验。实践证明,怀山药的原种来自神农山山药沟等地。
专家认为,“四大怀药”均系太行山里的野生物种,经驯化而成为栽培品种。我市北部的太行山是一个纯天然的植物基因库,也是支持我们选育怀药新品种的后方基地。
$pager$
□ “四大怀药”起源传说
怀川大地上,至今仍流传着众多关于“四大怀药”起源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
相传,上古时候,五谷和杂草长在一起,药物和百花开在一起,难以分清。炎帝神农氏身患重病,为了治病,他带领文武百官、妻室家眷,跋山涉水,广走民间。一日,神农氏一行来至怀川,看到绿叶如盖、花团锦簇的美好景色和秀丽奇绝的灵山(今神农山)风光时,他大发感慨:“真乃神仙福地,药山矣!”遂在此辨五谷、尝百草,登坛祭天,终得四样草根花蕊和水服之,不日痊愈。神农氏令山、地、牛、菊四官守护四样草根花蕊,因人而得名“山药、地黄、牛膝、菊花”。
虽然这一传说无法得到证实,但神农氏品尝成千上万种草药,其积累下的药物知识都被篆刻记载下来,并不断得到后人的验证,逐步以书籍的形式固定下来,这就是中国最早的中草药学经典《神农本草经》。这本药物学经典把怀川“覃怀地”所产的山药(薯蓣)、地黄、牛膝、菊花列为国药中的上品。如今,沁阳市共有100多个与神农氏相关的地名与传说。神农山海拔1028米的紫金顶,相传就是神农氏登坛祭天的地方。
有关“四大怀药”的起源,还有一个流传久远的传说。相传,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伐纣,率诸侯之师由户县出发,行军至怀府。时值六月天气,酷暑难耐,又加上将士远途跋涉征战,十之八九累困病倒。怀府百姓早已对殷纣王深恶痛绝,闻知义军患疾,纷纷以自家所种菊花、地黄为将士们清热消暑,以牛膝熬汤为其调节筋骨,并让将士们食用山药滋补体质。数日后,义军元气大振,挥师北上,取得了牧野之战的决定性胜利,并一举攻克朝歌。周武王即位后,为了报答怀府百姓的恩情,率百官亲临怀府,举行了盛大的封赏仪式,把这四种神奇之药赐名为“四大怀药”。从此,“四大怀药”成名远扬,并成为历代皇室的纳贡之品。后来,怀府官员、百姓为了纪念这一盛大封赏仪式,遂将封赏地小镇更名为“大封”(现在武陟县所辖的大封镇)。
□ 传承千年种植文化
如今,在我市温县、武陟、沁阳等地,种植“四大怀药”的农民口头流传着很多俗语:“刨牛膝看条,刨山药看毛”“抓住一年,可当三载”“吃多了,人受不了;种多了,地受不了”……这些俗语代代相传,是农民数千年种植经验的总结,是我市“四大怀药”种植文化的体现,更是农民对怀药神秘感的一种敬仰。
2006年9月,在博爱县的一个西汉古墓中出土了三根陶质的山药,专家经研究认为是铁棍山药。同墓出土的还有冥器汽柱陶锅和铁锅,有几段折断的山药在汽柱陶锅中放着,汽柱陶锅又放在铁锅内。经专家鉴定,它们应该是西汉早期煮山药的锅。据此可知,怀山药在西汉早期已开始人工栽培并食用。
“四大怀药”发展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博爱县志》有这样一段记载:唐高宗永徽元年(公元650年),黄河中下游流域发生瘟疫,孙思邈闻讯来到今博爱县月山寺西侧、丹河东岸的圪垱坡,挂牌行医,为百姓治病。他以怀药为主要原料,大量制造屠苏酒等防瘟药剂,广为散发。当时用于制药的野生怀药供不应求,孙思邈便带动当地百姓广泛种植怀药,用于制药防病,不但遏制了瘟疫,而且在当地丹河、沁河两岸形成了民间种植“四大怀药”的传统。
后来,孙思邈在今南太行一带采药长达30年,先后撰写《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各30卷,合称《千金方》。唐高宗永淳元年(公元682年),孙思邈病逝于圪垱坡。宋徽宗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孙思邈被追封为“妙应真人”,后世称其“孙真人”。当地百姓为纪念孙思邈遏制瘟疫流行、开辟怀药种植的丰功伟绩,便在圪垱坡依山修建了规模庞大的药王庙,长年祭拜,并规定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正月十六为庙会,天长日久便在庙前形成了一年一度的药材大会。如果这段史实确凿,焦作民间大面积种植“四大怀药”的历史至少有1350年了。
据可查的历史记载,怀药的传播始于唐、宋时期。据《沁阳市志》记载:历代商人先后通过丝绸之路将怀地黄、怀山药、怀牛膝、怀菊花传入西亚和西欧诸国。明代郑和下西洋时,又将怀药带入东南亚、中东、东非、南非诸国。到了明末清初,“四大怀药”的生产、销售已经形成了规模。
随着历代药农的生产实践,“四大怀药”的品质不断提高,炮制工艺日益完善,种植面积越来越大,产量也越来越高。清光绪庚子年(公元1900年),仅武陟县就产地黄20万公斤、菊花2.3万公斤、牛膝5万公斤。
近年来,“四大怀药”的种植技术不断得到传承和发展。2008年,“四大怀药”种植与炮制工艺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记者 李晓军 陈东明
声明:本文是中药材天地网原创资讯,享有著作权及相关知识产权,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个人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进行发布;经本网协议授权的转载或引用,必须注明“来源:中药材天地网(www.zyctd.com)”。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