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网讯】
记者从天津市科技奖励大会上获悉,2014年度本市共有197个项目获得了科学技术奖。其中,来自天津中医药大学李天祥副教授团队的关于本市中药资源普查的获奖项目,荣获科技进步一等奖。
李天祥副教(右一)与他的学生
据了解,项目填补天津中药资源未系统考察的空白,普查面积1.2万平方公里,设置样地41个,样方1236个。编著资源系列书籍10部,收录882品种;拍摄植株、生境、群落照片10万多张和600多个影像短片。并新发现了天津未记载26种野生中药品种,增补菌类、动物类药。同时,开展天津重点药材品质评价,筛选出19种天津优质药材,建立了资源“考察—科研—转化”一体化研究模式。
天津中医药大学标本馆
2月27日,记者在天津中医药大学的实验楼见到了刘天祥和他的学生。在他的办公室摆放着许多展架,上面摆放的都是正在制作的标本。
通过一系列考察,出版了《天津本草彩色图鉴》等书籍
对于此次获奖,刘天祥告诉记者,此次成果是在张伯礼院士直接组织、领导下,由天津中医药大学中药专业教师、研究生、本科生及当地中药专家组成天津中药资源普查队,得到天津市重大科技支撑项目10ZCZDSY12400“天津中药资源普查及开发的基础研究”的资助,为期四年(2009年-2013年),对天津蓟县、静海县、宁河县及天津市13个区的中药资源进行了系统考察。通过一系列考察,出版了《天津本草彩色图鉴》等书籍,制作天津地域系列中药标本2526份,筛选出津产优质药材19种,部分已实行引种栽培,取得较好经济效益,对解决天津中药资源短缺、中药产业发展和农业结构调整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各种植物标本
随着中药产业的高速发展及国际化进程推进,中药材需求量激增,野生中药资源匮乏和药材质量下降,中药材短缺及质量问题是目前影响中医药发展的最大障碍之一。中药产业的顺利发展必须建立在稳定的中药资源基础上,天津中药现代化产业发展迅速,中药材以销为主,以产为辅,但本地域药用资源分布、蕴藏状况的研究严重滞后,大宗及道地药材品种缺乏,基础研究薄弱,严重限制中医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为了合理开发天津中药资源,保证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该项目首先对天津地域中药资源分类、分布规模、生长状况、开发利用等状况进行系统考察,摸清家底,为进一步开发利用奠定基础。其次,在查清天津中药资源的基础上,加强对本地区野生资源蕴藏量大的品种和种植历史悠久的药材进行品质评价,挖掘具有天津特色的优质中药材,并进一步阐明优良药材形成的内在因素。基于上述研究,开展天津特色优质中药材的引种研究,建立药材繁育、加工、生产体系,逐渐树立天津道地药材的品牌形象,为天津优质药材大面积规范种植及天津中药农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该项目新发现了天津未记载26种野生中药品种,增补菌类、动物类药
项目首次明确了天津野生中药资源的分布和规模,考察发现:野生资源主要分布在北部蓟县,品种882种,涉及176科,其中植物类125科,759种,包括《天津植物志》未收载的26种;同时增加菌类:25科,91种;动物26科,30种及2个动物药用部位。其中酸枣、山楂、丹参等44种资源丰富。同时,建立天津野生中药资源质量评价体系,在品种鉴定基础上,对生长特点、生境、营养元素、多组分进行考察,选择30种天津资源丰富品种,进行品质评价,共筛选19种优质药材。并建立了天津野生中药资源引种技术平台,在质量评价的基础上,重点考察了土壤状况,包括无机元素、土壤类型、酸碱度、有机质4个方面;同时对栽培技术等方面进行研究,成功在静海、蓟县建立七个引种基地,面积4000亩,促进了天津种植业结构调整,为津产大宗药材引种提供了契机。建立中药原植物标本制作技术,通过研究,制备适宜生杀剂,通过对pH、缓冲液优化,建立叶绿素稳定技术,采用这项技术,标本颜色鲜艳、逼真、立体性强,保存时间可长达10年。
刘天祥告诉记者:“预计将要与天士力集团在内的多家制药厂商进行合作生产,要更好地为本市生物医药产业做出贡献。”
声明:本文是中药材天地网原创资讯,享有著作权及相关知识产权,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个人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进行发布;经本网协议授权的转载或引用,必须注明“来源:中药材天地网(www.zyctd.com)”。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