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网讯】
施秉县头花蓼基地一角。
温室育苗。 奉力 摄
中药良种培育组培室。
人勤春早。
2月25日,春节长假刚刚结束,笔者来到施秉县牛大场镇采访,站在公路边望去,眼前是一大片刚开垦播下太子参种的庄稼地。地里,药农正在耕土、载药苗、撒农药、铺塑料膜,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忙碌景象。而1公里之外,就是整个园区进行育苗、生产、加工、科研的基地。
这里就是施秉县现代高效农业扶贫产业示范园区,它既是省级重点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也是省“5个100工程”。该园区以施秉县特色中药材太子参为主打品种,核心区规划面积2万亩,辐射带动区面积10万亩,覆盖农户5100余户2万余人。
据介绍,该园区预计总投资达10亿元,经过3—5年建设后,预期年产值将达100亿元以上,年人均收入达8000元以上,带动该县3.3万贫困人口全面脱贫,成为全省乃至全国集产、学、研、贸、工、农为一体的综合性中药材现代高效农业扶贫产业示范园区。
而这里只是施秉中药材产业升级发展的一个集中镜像。
第一跳
规模化鼓起农民腰包
如今,在全国中药材市场流行一句话:施秉吼一吼,全国太子参市场抖三抖。
这话一点儿也不假,优良品质、规模化种植让施秉太子参在全国市场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不仅产量占居全国二分之一,还是全国太子参市场主要集散地之一,拥有主导行业市场价格话语权,故赢得了“*参之乡”美誉。
有关部门数据显示,2014年,施秉太子参规范化种植已达8.35万亩,产量19530吨。仅太子参一项就为施秉县带来6.37亿元产值,种植户达17613户。
“我们不用再抛家远走务工,只需在自家的土地上勤劳耕作,也能当上山里的百万富翁。”药农杨华说。
得益于独特地理、气候条件,施秉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犹如芝麻开花。“这里山大,偏远,没有什么现代工业,但却恰好为种植绿色中药材产业提供了最好的自然生态条件。1993年,我们试着引种了元胡、太子参等几个品种,结果产品品质非常好。后经历20多年探索和发展。中药材种植由当时的十几亩发展到了如今近十万亩。施秉县中药材种植已成为施秉农民脱贫致富的‘摇钱树’,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二分之一来自中药材产业。”县科技局干部龙明文对笔者说。
笔者了解到,去年施秉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0.2万亩,产值7.3亿元,全县中药材种植超过20亩以上的有588户,辐射带动周边凯里、黄平、镇远、三穗、岑巩、余庆、石阡等县市万余户。
种植农户也从10余户发展到了现在的2万余户,全县涌现出收入达100万元以上的药户有93户,50万—99万元的有261户,10万—49万元的有1000多户,1万元以上有5000多户。
$pager$
第二跳
标准化打造产区优势
经历追求产量的初级发展阶段后,一个现实的问题摆在施秉人面前:做大与做强,孰轻孰重?如何兼得?
毫无疑问,施秉太子参之所以成为一个行业大品牌,正是以品质取胜。
经历了初级发展阶段的施秉中药材产业必须晋级。
龙明文告诉笔者:“现在种植药材,跟以前的情况不一样了,不能随意施化肥农药,更不能用生长剂,否则合作社、药商会降低级别、压低价格。品质决定价格,如今种植药材都是严格按照药材专业合作社的要求规范化种植。”
如何晋级?
市场已给出了清晰的答案。
打造施秉中药材产区品牌,进行规范化种植。
笔者了解到,该县已从规划、科技、人才等多方面着手产区品牌打造,取得了初步成效。
打造一个规模化核心园区。施秉县按照“一园四区”(中药材百草园、中药材优质种子种苗繁育区、GAP种植示范区、中药材加工区、中药材交易及综合服务区)的科学规划,“高起点、高标准、高速度”建设了一个核心园区,该园区已成为该县中药材产业的核心聚集区、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区、现代生态农业的样板区、体制机制的创新区、新型农民的培育区,建设目标是贵州乃至西南地区最具特色的中药材产业聚集区。
实施一批科技项目。为进一步壮大中药材产业,该县立足科技创新,着力把优化中药材种源、病虫害防治、中药材提取、新产品研发、品牌推进等工作作为有效破解中药材产业化发展的瓶颈问题,取得了良好的成效。2009年,在省科技厅、黔东南州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该县立项实施了《施秉中药材产业科技合作项目》、《中药现代化产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农业科技产业园区建设项目》等重大科研项目,涌现出了一批科技创新成果和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发展规模迅速扩大。目前,已建成GAP种植示范基地2.56万亩;培育的“黔太子参1号”成为全省唯一经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中药材品种,后继培育的“三泓1号”施秉太子参植物新品种正在研发申报之中;建成了1500亩优质种苗基地;培育了高新技术企业2家;形成规模生产产品6个;建成中药材科研专家团队3个;中药材专业合作社11个;获农业科技成就奖1项;成功注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个;建成中药材交流服务平台1个;建立中药材太子参规范化种植体系1套,病虫害防治防治技术体系1套;申报国家发明专利35项;制定省级地方标准1个,企业标准12个,技术规程16个。这些不断涌现的科研成果推动着施秉中药材产业在标准化、规范化发展这条路上越走越有劲儿。
培养一支科技人才队伍。施秉积极与省内高校、中药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建立科研合作关系,聘请省内9名民族医药专家组建专家团队,签订专家服务协议,专家每年到现场指导中医药生产,帮助解决疑难问题。同时,加强本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工作,目前,拥有服务于中药材产业的科研人才2553人。
如今施秉中药材产业与以往千家万户分散种植已然有质的飞跃,每每有人到牛大场核心园区参观总会发出一致的惊异与感叹。
园区内干道、机耕道、生产便道如同一张四通八达的蜘蛛网,交叉延绵50多公里,占地8500平方米的一排排温室大棚蔚为壮观,小型气候自动观测站和人工影响天气标准化炮站随时处于工作待命状态,预防自然天气灾害。园区内中药材示范基地种植面积达15200亩,其中核心区建成中药材种苗基地350亩、GAP种植示范基地2450亩,其它规划区规范化种植12400亩;种植主打品种太子参13600亩,其他品种(天门冬、菊花、丹参、牡丹、桔梗、白芍、白及、三七、玫瑰、白术、头花蓼等)1600亩,完成土地流转面积2000余亩。
目前,“施秉太子参”、“施秉头花蓼”已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施秉太子参”、“施秉何首乌”、“施秉头花蓼”三个品种已先后通过国家GAP认证,施秉县成为全国唯一有三个中药材品种通过GAP认证的县。施秉中药材产区概念正逐步深入人心。
第三跳
深加工创造品牌价值
卖原材料和卖成品的巨大价值差异很容易让生产者做出选择。
基于将施秉中药材产业做大做强的朴素理念,近年该县奋力起跳中药材产业“三级跳”的最后一跳——延长产业链,做精深加工成品。
尽管春节刚过,在施秉县贵州三泓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包装车间里工人已经进入繁忙工作状态。流水线上一盒盒参力汁饮料鱼贯而出,等待着工人做最后的装箱程序。
这家2013年才入驻施秉县中药材现代高效示范园的中药材加工企业目前已成为集中药材种苗培育、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大型企业。
目前该公司研发的主打产品:原料药材、参力汁饮料、刺梨饮固体饮料和苗药头花蓼浸膏粉植物提取物等在市场上大受欢迎。其中,以太子参为原料的保健食品生产线年产量达50万箱,年产值3600万元。原料药材年产值400万元。
“未来3年,公司将加大对太子参产业的科研、资金投入力度。”公司董事长张代金说,“一方面督促太子参保健食品申报进度;另一方面,通过申报施秉太子参为新资源食品,使施秉太子参成为食品家族的新成员,登堂入室成为百姓餐桌上的美味佳肴。我们有信心,为此将大幅提高太子参的市场容量,带动更多的药农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在施秉掘金成功的远非贵州三泓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一家。
目前施秉县中药材现代高效示范园已引进企业9家,贵州省施秉县大富祥药业有限公司、贵州徽贵药业有限公司等中药材生产加工企业在此迅猛发展。该园区已签订招商引资项目12个,签约资金60850万元。
而在此前4年时间里,施秉与湖南、安徽、福建、广东、贵州等省内外投资企业签订中药材产业招商引资项目11个,其中一类产业10家,二类产业1家;投资总额133100万元;占2011年以来招商引资项目的11%,截至今年1月,所有中药材产业项目签约资金已全部到位。
2015年施秉新增中药材招商项目11个,总投资166000万元。目前已有施秉县何首乌综合开发示范基地、施秉县年产万吨中药材生产加工基地、中药材交易集散中心及施秉太子参电商化平台建设3个项目达成招商意向,投资总额达7.3亿元。
(图片提供:施秉县科技局、县中药办)
声明:本文是中药材天地网原创资讯,享有著作权及相关知识产权,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个人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进行发布;经本网协议授权的转载或引用,必须注明“来源:中药材天地网(www.zyctd.com)”。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