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网讯】
3月30日,四川省阆中市五马东兴中药材产业园区里,2000多亩川明参已经成熟。简单吃过午饭的农民工挥舞着锄头,开始挖川明参。药农们满头大汗,挖出一根根白生生的川明参,整整齐齐码放在塑料筐中准备过磅。“我们这几天每天组织50多名劳动力采挖川明参,从地里采挖出来马上拉回生产车间进行加工和储藏。”阆中市木兰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蒲炜介绍道。
“我们这里的老百姓现在安逸得很,土地流转给公司后,每亩有400多元的收入,而且平时除草、施肥、看管等劳动报酬每月有近两千元。这几天赶上大忙季节,实行计件工资,每人每天有200多元的收入!”五马镇游柿垭村农民杨明菊说道。
据阆中市木兰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蒲炜介绍,目前全市种植川明参4.2万亩,总产量4万余吨,总产值将突破4亿元,药农人均增收1500元以上。阆中川明参产业近年内能取得如此成效,当地政府和企业着重抓了五个方面的工作。
基地规模化。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的思路,积极建设国道沿线五马至三庙4万亩川明参产业带、在江南至天宫1万亩川明参产业带,巩固提升五马东兴中药材示范园,使“两线一园”成为川明参产业发展的集聚区,实现川明参由零散种植向集中连片种植转变,由点状向带状和园区集聚发展。
种植科技化。与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签订合作协议,联合开展新品种选育工作,目前有两个新品种通过鉴定,2015年通过审定。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覆盖、化学除草等核心技术。成功探索川明参粮药套作、果药套作、药药套作等新的栽培模式,解决了川明参的重茬换地问题。稳定种植面积,大力推广新机械。与农机部门、四川农业大学等单位合作,大力研发并推广川明参采挖机等新型农业机械,降低农民的劳动强度和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产品安全化。重点支持无硫加工生产线建设,开展川明参鲜品收购、无硫加工,提高初加工产品质量,积极与科研院校合作,研发川明参精深加工产品,延伸产业链条。由相关职能部门制定阆中川明参的产品质量标准,争取得到省技术监督局的发布认可,掌握阆中川明参产业发展的主动权,提高阆中川明参在国际国内市场的竞争力。大力实施川明参品牌战略,积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产品,指导市场主体增强品牌意识,广泛采用包装标识,加快川明参商标注册步伐。
营销市场化。突出抓好本地市场、成都集散市场、广东等沿海消费市场在食用和药用两个方面的营销宣传,全面提升阆中川明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采取合作、联合、委托等方式,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在全国主要药材市场、干货市场、养生市场建立直销窗口;积极参加大型农产品展销活动,推进“阆中川明参”走向全国,走出国门;与中药材天地网、“天猫”、“淘宝”等热门购物网站合作,拓展电子商务广阔市场。
经营组织化。强化对经营主体的培育,重点支持龙头企业开发加工川明参系列产品,突出无硫加工和精深加工,提高川明参产业附加值,实现农业与工业强势互动,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重点扶持建立川明参种植基地500亩以上,销售基地产品80%以上,发展社员50名以上的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种植川明参的组织化程度;重点培育种植50亩以上的联户经营、大户经营、家庭农场经营,提高川明参种植规模化、集约化水平。
相关链接
川明参,俗名沙参,为伞形科川明参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是川产名贵药材之一,在阆中市已有300多年的种植历史。老观、千佛等传统产区独特的土壤、水质、气候等生态环境,孕育了川明参特有的品质——纯度高、品质好、药性强。2009年7月“阆中川明参”获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登记保护面积6700公顷, 2012年5月获国家工商总局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特约记者 张晓东
声明:本文是中药材天地网原创资讯,享有著作权及相关知识产权,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个人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进行发布;经本网协议授权的转载或引用,必须注明“来源:中药材天地网(www.zyctd.com)”。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