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网讯】
在14日举行的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记者发现,上海市共有三项中医药成果获奖,占全国该领域获奖数的60%。这些研究项目把生命科学前沿、高新技术手段与传统中医药学的优势结合起来,大幅提升了本市中医药产业的现代化水平和竞争力。
“补肾”理论得到科学验证
在中医看来,“肾”是五脏阴阳之源,先天之本,在脏腑理论中居于核心地位;西医则只是把肾看作一个器官。那中医的这套理论有没有道理?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沈自尹院士带领团队,经过50年的系统研究,给出肯定的回答。
沈院士将中医的“补肾”方法用于临床实践,通过提高或调整下丘脑―垂体及各靶腺轴,对一些西医难以应对的疾病进行了很有效的治疗。比如,他们以先滋阴降火,后温补肾阳序贯疗法治疗儿童性早熟;补肾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补肾治疗儿童激素依赖性肾病综合征;补肾预防支气管哮喘季节性发作,研发出了中成药“温阳防喘片”。根据中医理论,人的衰老与肾虚密切相关,他们研发出了“补肾益寿胶囊”,这种药能直接作用于下丘脑,改善内分泌功能,从而延缓人的衰老进程。
为中药评价建立“国家标准”
药效物质不明确、对照品短缺、质量标准体系不健全,这些都是中药的弱点。面对制约中医药发展的瓶颈问题,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王峥涛带领课题组,经过10年研究,构建了现代中药质量控制与综合评价关键技术体系,制定、修订了50多个中药的“国家标准”。
课题组从2000年开始攻关,首次将“薄层色谱―生物自显影”技术应用于中药质量评价。通过现代科技手段,课题组首次阐明板蓝根等29种药材中与功效相关的专属性指标成分,建立了34种药材、25种饮片、2种制剂、2种新的分析方法的标准,它们都被《中国药典》(2005年、2010年版)收载,成为国家标准。“拿板蓝根来说,我们找到了该中药的药效成分――一种名为‘告依春’的化合物,并设定了它的最低含量,评价各产地板蓝根的质量就有了客观标准。”王教授解释说。
上海科研人员不但为中药制定国家标准,还建立了样品库。获奖项目第一完成人、第二军医大学教授张卫东领衔完成的获奖项目,建成了基于中医药特点的中药样品库,它涵盖8000种中药提取物、6000个中药单体成分、100个中药有效部位和200个中药复方。在建立样品库的基础上,该科研团队研制出9个新药,让传统中药成为了孕育创新药物的宝库。
张卫东等人建立了基于传统功效的中药新药研究新模式,研制出9个新药。其中,治疗骨质疏松的“仙黄颗粒”已进入市场,治疗冠心病的一类新药“黄芪甲苷”完成了三期临床,不久将会给冠心病患者带去福音。
声明:本文是中药材天地网原创资讯,享有著作权及相关知识产权,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个人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进行发布;经本网协议授权的转载或引用,必须注明“来源:中药材天地网(www.zyctd.com)”。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