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网讯】
北京商报讯(记者 孟凡霞)宣传理财产品时说得天花乱坠,产品运行时信息披露频频“藏猫猫”。在理财产品存量早已突破10万亿元大关之时,商业银行对理财产品运行情况、到期收益率信息披露不透明的现象依然丛生。普益财富昨日发布的报告显示,去年四季度,纳入排名的100家商业银行中有51家银行没有对其运行中的产品披露任何运行公告,占比超过半数。
根据普益财富昨日发布的《银行理财能力排名报告(2013年四季度)》显示,去年四季度,我国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数量达14185款,发行规模约为16.49万亿元,较上季度分别增长5.21%和8.42%。
与发行规模持续增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银行在信息披露方面的表现令人堪忧。纳入排名的银行普遍存在问题,特别是理财产品的运行信息,有51家银行没有对其运行中的产品披露任何运行公告,占比超半数。其中大部分为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也存在不少理财产品运行信息披露严重不足的情况。
在信息披露综合得分方面,兴业银行和广发银行严重掉队,这两家银行的排名落到了第75位和第62位,绝大多数股份制银行都存在发行、到期或运行信息中的一项或两项披露不足的情况;农业银行、工商银行列排行榜前两位,交通银行、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分列第17位、第38位和第56位,这也凸显出国有银行在理财产品信息披露方面已出现严重分化。
事实上,理财产品信息披露“糊涂账”的局面由来已久,很多银行针对理财产品的信息披露不但不及时,而且信息发布频率较低,更有银行将到期收益较差的产品信息隐瞒,仅公布达到预期收益率的产品。有投资者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自己之前购买过某外资银行发行的结构性理财产品,正常来讲银行应该每个月都披露产品的运作情况,结果运行报告“有一搭无一搭”。该行客服曾表示,客户经理应该会定期通知客户产品的运作情况和收益。但事实上,产品运作一年该客户未收到任何客户经理的收益告知。
在北京商报记者此前的调查中也发现,部分银行不仅没有公开发布产品运行信息,即便客户致电客服查询,工作人员也会要求客户直接联系当初购买产品时的客户经理,从客服口中不会得到任何关于产品运作和收益的信息。这进一步加大了银行与客户的信息不对称,也无法对有意申购的投资者提供有效参考依据。
在业内人士看来,信息披露不规范,将直接导致银行受消费者信赖程度的降低和市场竞争能力的弱化。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微博)认为,银行理财产品的实际收益率、运行信息应当是对外公布的,不应该报喜不报忧。他建议,对于理财产品的信息到底是公开公布还是定向公布,监管部门应该有一个统一准确的规定,希望监管机构以及银行业协会等行业机构能够对此予以规范。胡潇/制表
声明:本文是中药材天地网原创资讯,享有著作权及相关知识产权,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个人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进行发布;经本网协议授权的转载或引用,必须注明“来源:中药材天地网(www.zyctd.com)”。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