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网讯】
1.一方水土养一方中药材
种植中药材讲究道地性,中药材不能离开它生长的地理环境。不法商人常用一些同名而产地不同的药物来以次充好,严重影响了道地药材的声誉和价值
10月,长白山满眼红叶,秋色正浓,记者跟随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长白山管委会进山普查中药。
长白山区是我国“三大中药材基因库”之一,拥有极其丰富的药用生物资源,也是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工作的重点地区之一。带领记者进山的是白山管委会队队长郑春哲。
长白山共有2700多种植物,郑春哲熟悉2300多种植物。不要说是完整的植物标本,即便是变形了的植物种子、根皮,他也能准确无误地辨认。23年间,他的足迹遍布全国各大山脉和高原,拍摄了几万张各类植物的照片。
郑春哲是个中药通。他说,近年来,野生中药资源越来越少,亟须大力保护并予以栽培繁殖。种植中药讲究道地性,就像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样,中药不能离开它生长的地理环境。人参被称为“东北三宝”,但种到海南,就长得像萝卜一样粗,已经没有药用价值了。
中药自古就有“道地性”之说。由于各地所处的生态、地理环境不同,药物本身的治疗作用也有着显著的差异。产于浙江的贝母叫浙贝母,长于清肺祛痰,适用于痰热蕴肺之咳嗽,而产于四川的川贝母,长于润肺止咳,治疗肺有燥热之咳嗽、虚劳咳嗽。同是黄连,四川产的所含有效物质比湖北产的高2.73%。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所副所长边宝林说,种植的中药材品种应符合本地气候、土壤条件。不同的药材品种,对气候、土壤有着不同的要求。地理、生态的许多因素,如纬度、海拔高度、地形和地貌,都影响到光照、气温、土壤和降水,对中药材的生长起着决定性作用。“道地药材”是指实践证明质量优、疗效高、地域性强的中药材。
在中医处方笺上,药名前标有“川”、“云”、“广”等产地。这些原产地药物就是所谓的道地药材。如今,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许多药物已经能够人工栽培。但是,变换了产地、环境之后,药材疗效是否也会发生改变?
甘草、麻黄适宜在东北、华北、西北地区的钙质土上生长;栀子偏好南方酸性土壤;雪莲花、蒲公英、肉苁蓉、锁阳能在强光照条件下生长发育,而人参、三七、黄连、细辛等只有在微弱光照条件下才能长好。如果违背规律,随意跨地区种植,加上缺少种植经验,往往造成病虫害大量发生,产量低下,品质也会大打折扣。
中国中药协会中药材市场专委会副秘书长周洵说,现在很多人说中医治病不灵,其实有一部分原因是中药材质量出了问题,传承近两千年的道地药材不道地了。
中国中医科学院副院长黄璐琦指出,由于道地药材数量有限,不法商人常用一些同名而产地不同的药物来以次充好,严重影响了道地药材的声誉和价值。
2.“边缘地带”的尴尬
中药材介于农作物与药品之间,各个部门都在管,其实都不管,中药材质量很难保障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北方种植的黄芪移种到长江沿岸,原先扎根向下的黄芪长成了鸡爪形。上世纪90年代,上海崇明岛移种丹参,长势良好,虽含有丹参素,却测不到丹参酮。
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任德权说:“北药南移,南药北种,上世纪50年代开始的中药跨区域种植,是为解决中药资源的短缺问题。中药的种植像水稻和玉米一样,有其特定的生长区域,基因的表达与环境有关。从质量的角度来看,还是道地区域的好。”
中药的产、供、销由1955年成立的国家药材公司管理。上世纪80年代药材公司体系解体,成千上万的药农直接对接市场。一方面,广大药家生产积极性释放;另一方面,中药材价格的波动,成为药农当地能否种植的依据,也成为是否采收的“时刻表”。药材种植分散于千家万户,由于没有固定的组织去协调生产计划,药农只能凭借某一品种某一时候在市场所表现出来的价格,去判断是否种植、种植多少。“要想富,就种药”,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各地盲目扩种和引种。正是这种畸形波动,影响了中药材种植分布,导致药材质量下降。
“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砍来当柴烧。”药材种植技术不规范,该掐顶时不掐顶,该剪枝时不剪枝,该采收时不采收,不该采收时乱采收,会使中药材质量出现滑坡。五六年才能长成的杭白菊、三七,有的农民提前采;根茎类药材应该在花开前或花谢后采收,有的药农却在花期采收,结果上市后连专家都认不出来。有的农民看时价不好,就把药材留在地里继续生长,等着涨价,但像板蓝根、白芷、当归一类药,当年不收就开花抽薹,做药用的根就“发柴”(即严重木质化),没有用了。不按时节采摘,不按地域种植的中药材,跟烂木头没什么两样。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说,当前我国中药材种植管理较为混乱,虽然有人认为中药材性属于药物,国家药典有标准,但在日常经营中将其作为经济作物,对其性质界定不明确。中药材介于农作物与药品之间的边缘地带,各个部门都在管,其实都不管,中药材质量很难保障。
在中药材栽培技术上,我国的研究比较薄弱,导致制定的规范化种植技术规程还不尽完善,限制了一些重大药材栽培障碍问题的解决。如人参、西洋参、三七、地黄的重茬问题始终没有很好解决;中药材需水、需肥特性研究缺乏,造成水、肥滥用,严重影响了药材的品质。
据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所长陈士林介绍,我国栽培的近160种中药材基本还停留在使用农家品种或混杂群体的阶段。培育并经过审定或鉴定出品种的中药材仅有枸杞、红花、地黄、柴胡、五味子、人参等20余种,绝大部分药材种子还没有质量标准。
“与现代农业相比,中药农业至少落后30年。”任德权说,我国中药农业的科技水平还较低,不足以真正解决中药资源急剧萎缩的难题。现代农业技术中的优良品种选育及精细作业技术,在中药农业技术进步中的贡献还微乎其微。
3.有认证却卖不上好价
用的中药材原料价格越便宜,企业的利润就越高。少有企业愿意去多花钱买优质的中药材
“药材好,药才好。”如何才能保证中药材的质量?任德权认为出路在于推行GA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与成药质量要靠GMP的理念相通。好的中药材归根到底是生产出来的,靠的是种植全程的作业规范,在哪种、种什么、怎么种、怎么收,建立作业纪录,由此保证药材质量。2002年,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发布《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次年再推《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管理办法(试行)》。主管部门希望按照GAP生产,这是提升中药材产品质量的关键,也是后续产业——中成药品生产的前期保证。
但是,作为国际通行的药用植物种植准则,GAP在中国却遭遇尴尬。山西晋城陵川县六泉乡是北京同仁堂的党参GAP种植基地。GAP认证通常有效期为5年。然而,这片700亩的GAP基地,在2009年认证到期后,同仁堂并未再申请认证。当地人说:“认证过的东西,到市场上卖不上高价,企业没动力。”
GAP给企业带来的高昂成本负担,几乎贯穿整个中药材种植流程。“假如遇到病虫害,别人用剧毒农药,可能花5块钱就把病虫灭了,但使用低残留农药可能要200块钱。”陵川县有关部门介绍,企业难以承受GAP所带来的高成本压力。
“GAP产品得不到市场的认可,根源在于,使用优质饮片的成药卖不出好价。”任德权曾在内蒙古调研发现,国内药企收购的甘草是细而长的条草,而出口到香港或国外的甘草却是又粗又壮。这就是为什么会出现“上海看病,香港抓药”的原因。
以六味地黄丸为例,一般厂家是5元一盒,同仁堂却是15元。同仁堂药品价格在行业内偏高,只能以高价格来消化它的高成本。用的中药材价格越便宜,企业的利润就越高。少有企业愿意去多花钱买优质的中药材,这就有点像劣币驱除良币一样,不区分药材优劣,不体现优质优价,让中药材的质量很难提高。
任德权说,推进GAP是中药农业现代化之路,核心是“规范化促规模化,规模化保规范化”。GAP针对的不是一家一户的农民,而是企业法人,只有让中药从小农经济中解放出来,才能解决目前中药农业和中药工业严重脱节的问题。目前,GAP认证千亩以上的企业已有近百家,需要加强日常监管,在政策上给予配套支持,让优质优价落到实处。
声明:本文是中药材天地网原创资讯,享有著作权及相关知识产权,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个人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进行发布;经本网协议授权的转载或引用,必须注明“来源:中药材天地网(www.zyctd.com)”。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