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网讯】
潘高寿:治咳化痰百年元老
简介:“潘高寿”迄今已有123年的治咳化痰历史。2008年6月“潘高寿传统中药文化”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适应症:清热化痰止咳。用于感冒、支气管炎属痰热阻肺证,症见咳嗽、痰黏或黄。
购买途径:非处方药,一般药店均有售。
“北有同仁堂,南有潘高寿”这句话,足见潘高寿在中医界的地位。潘高寿的第五代传承人卢其福近年来为整理《广州“非遗”志》的材料收集,多次专门去了潘高寿的发源地开平县。
1890年,广东开平人潘百世、潘应世在广州高第街开设了一家名为“长春洞”的药铺。潘氏兄弟以“长春洞潘高寿”为药店标识。借“潘”字与“攀”字的谐音,取“长春不老,益寿延年”之意。真正发迹,是在潘应世四子潘郁生的手中。当时正处辛亥革命后,传统中医药受到西医强烈冲击,潘郁生决意创制新药。当时岭南地区气候炎热多雨,乍寒乍热,人们常常得伤风咳嗽。但市面出售的治咳药多是独味单方,治咳疗效并不显著。于是他选用了具有润肺镇咳作用的川贝母,和能祛痰的桔梗与枇杷叶一起熬炼。因不少病人怕吃苦药,他吸取西药制剂的经验,加入了香料和糖浆,将汤剂改为糖浆剂,以及苯甲酸等防腐剂,使其耐久存放。新药制成后,定名为“潘高寿川贝枇杷露”,堪称中国咳嗽糖浆剂中成药的鼻祖。
抗日战争时期广州沦陷,潘氏族人为了躲避战乱,潘郁生父子分别到香港、韶关等地继续经营。抗战胜利后,因族人无力集资复业,于是由潘郁生独资经营,以“潘高寿药行”取代“长春洞”,并由于看到原来经营的药丸品种在市面上同质竞争剧烈,便逐步放弃祖业经营的药丸,专营川贝枇杷露,又在杉木栏路开新店铺以扩大生产。1948-1949年间,潘高寿药行发展到鼎盛时期,潘郁生除在香港设厂外,还在台湾、澳门设点经营。不过,潘高寿药行一直采用传统方式生产:煮药是铁锅木柴,像民间“煲凉茶”一样。浓缩药液也是用明火煎熬、木棍搅拌。由于怕配方泄露,所以调配药液往往是老板亲自动手,或者叫自己的亲戚做配药,这样就限制了生产的发展。直到公私合营前,潘高寿药行仍是作坊式生产,雇工亦不到30人。
临解放前,潘郁生去了新加坡,潘郁生的大儿子潘祖馥在广州经营,潘祖芗在香港继续经营。 解放后,广州的潘高寿药行于1956年实行公私合营,与生产止咳枇杷露的大同成药社、生产白萝仙咳水的中华成药社合并,组成“公私合营潘高寿联合制药厂”,生产以各合并厂原有的止咳糖浆为主,将川贝枇杷露作为主体产品,保持了原“潘高寿”的传统特色。
经过多年的艰苦拼搏,“潘高寿”从一个小企业,一跃成为广州市中成药行业中第一个利润超千万的“富户”,成为广东省的重点盈利单位。
“潘高寿”产品除了有止咳灵药“川贝枇杷露”外,还有养血当归糖浆、升血调元汤等保健药品,近年来又开发了凉茶、龟苓膏等保健食品。
“另外因川贝是清肺润肺的,会改善肺功能,加快新陈代谢,让人气血旺盛,增强抗病能力。”卢其福介绍,“就我们能查到的史料,这个剂型原来在传统中医药里是没有的,而中成药中,潘高寿是最早引进糖浆剂的。之前药材都被煲成汤剂,易坏不耐储存,同时不方便携带,药的苦味小孩也不爱喝。而改进后,这几个缺点都得以避免。”
近百年里,潘高寿也得到不少名人的认可。据潘高寿官网上的历史资料记载,1992年春,著名书*先生偶染风寒,咳嗽不止,试服了潘高寿蛇胆川贝枇杷膏,竟然马上止住了咳嗽,心平气顺。启老因而特意题诗一首:“积功累德潘高寿,妙药灵丹济世人;保得艺林书画手,三冬写遍岭南春。”
声明:本文是中药材天地网原创资讯,享有著作权及相关知识产权,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个人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进行发布;经本网协议授权的转载或引用,必须注明“来源:中药材天地网(www.zyctd.com)”。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