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网讯】
苏长才还记得,三年前他在田里割完猪草后,曾暗暗发誓,以后有机会一定不再种水稻、玉米了,“一亩地辛辛苦苦一年,收入不到500元,只能喂几头猪,保个温饱。”没想到,他的愿望实现得这么快,三年后,家里0.2公顷土地种的已是中药材。
这个秋天,巴中市巴州区金碑乡繁荣村的乡间小道旁开满格桑花。早上,68岁的苏长才都会在天蒙蒙亮时去药材田里看看。带着好心情看着丰收的景象,要么是收获套种的黄豆,要么是给皂角树上肥,要么是雨后赶着除草。
“半年就赚了6860元。”外加0.2公顷土地的流转费用1200元,今年的“收成”,苏长才已非常知足。9月25日,当金碑乡党委书记彭思畅来到村里召集大伙儿开会时,苏长才没再像往年一样说气话了。
切片
苦药材种出甜滋味
繁荣村起名繁荣,但至少今年前,并不繁荣。
“地理位置太偏,进趟城要1个多小时。”彭思畅介绍,多年来,繁荣村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发展弱,全村三分之二的人都外出打工,土地大片撂荒。到去年,村里还有80户贫困户。
“有土地,却大片闲置;有劳动力,又都大量外出务工;有油菜、水稻等传统产业,也不成规模……”彭思畅说,历经数次讨论,繁荣村村两委形成共识:要脱贫摘帽,就必须踏踏实实把产业抓起来。
发展什么项目?怎么发展?
村民大会上,大家一点点找优势:村里土地肥沃,无污染;阳光充足,雨露均匀;交通条件一年年变好……细算起来,繁荣村也有着大巴山里共有的优势——好山好水好空气。
但产业选择上,村民们却各有想法,有的想种猕猴桃,有的想种生姜,两年前猛涨的姜价深深震撼了大家。还有的想办养猪场,不过很快被大家否决了,“都担心会污染村里环境。”
几经讨论甚至争论,最终,繁荣村“繁荣”的重担被寄予在中药材上。
“以前种水稻,一亩地一年赚不到500元,种成皂角或杭白菊,按目前行情计算,能赚三五千元,产值翻了10倍。”村支书苏忠德说。
万事开头难,苏忠德深有体会。“好不容易引进来业主,年初流转土地时,村民们提了很多要求,有人就坚持不能打破田埂。可不整成大田,咋个发展成规模?”
“倒不是为难业主,我们就是担心把地破坏了,他以后跑了咋办?”苏长才解释。好在,为了全村的发展,苏长才等村民一改往日的守旧,选择了让步。
今年1月,沉寂多年的小山村终于热闹起来。轰鸣的施工机械开进村里,整理田地,挖沟筑埂。只会种田的村民们也换了个身份,变为中药材产业园的工人,起早贪黑,除草栽苗。几个月下来,村民的67.33公顷土地,已种上皂角、丹参、白芍、杭白菊等药材。全村80%的农户,都被纳入到中药材产业中来。
问题
产销仍处初级阶段
可是,繁荣村少数村民仍在犹豫观望。
目前,金碑乡已建起280.67公顷巴药种植基地,如果没有下游产业链的强力支撑,市场竞争的风云变幻中,谁也拿不准几年后的药材行情如何。种下去了,卖不动怎么办?
村民的疑虑在巴中不是没有发生过。“秋葵长出的果实如果不及时采摘,或者摘后两天内卖不出去,就会变老。”王泉朝是通江县泉潮合作社负责人,去年他种植的近66.7公顷食药两用的秋葵,因为山高路远一度遇到售卖难题,而合作社没有冻库、也无深加工厂,导致秋葵丰产不丰收。“秦巴山区目前还没有规范化的中药材集散流通市场。”巴中市食药监局办公室负责人简斌介绍,巴中市中药材交易渠道单一、信息不畅,药材价格长期受制于药商药贩,严重挤压了药农的利润空间。而有的区县,因粗加工、仓储建设落后于种植,往往影响种植户收益。
对此,不久前,巴州区政协在一份调查报告中也进行了预警:“目前我区一些‘专合社’发展巴药(巴中中药材)是乡镇为完成任务、硬性统一组织起来种植的,如果未来村民见不到效益,将出现毁药危机。”
除了销售流通的问题,巴药在产业发展上另一个新课题是,如何短时间内提高药农的种植技术。通江县广纳镇青寺垭村、平昌县青凤镇龙井村、南江县高塔乡天宫村等村皆为66.67公顷以上巴药套种连片基地。在这些村子,会有经常性技术指导和培训。即使如此,因巴药生产技术性强,村民短时间内仍难以完全掌握相关技术。还有的村,在种苗购置、栽植、管理等环节把关不严,导致种植成活率低。
今年初,巴州区凤溪镇莲花石村曾因大规模种植皂角、丹参等药材闹出不小风波。不少村民看好产业前景,但仍有一部分并不认可。“并不是所有的土壤都适合种植中药材,半沙半泥的土质才合适。”何国斌是莲花石村卫生站医生,有多年中药材种植经验。该村五组的田地,大都是黄泥土,“田里栽的藕都掏不起来,更莫说种中药材了。”
解局
引进巨头以销促产
尽管发展过程中出现一些波折,但王泉朝等药农对巴中发展巴药产业仍是信心满满。
在他看来,巴药产业正站上风口,“机遇不可多得,挑战不容忽视,最终要到市场中大浪淘沙。”
而9月10日,一场高规格的集中开工仪式更是让巴中药农喜出望外。
当天,巴中12个市级重点工业项目集中开工,涵盖生物医药、食品饮料等多个行业,总投资22.5亿元。其中投资额度最大的为四川三强中药配方颗粒生产项目,该项目由国内三大医药巨头——科伦药业集团、恩威集团和太极集团共同发起,总投资额为5亿元。
“这是为加快巴药产业发展、助推脱贫攻坚添的‘一把猛火’!”彭思畅很激动,“为了丰收的药材不愁卖,目前我们已与几家中小型制药公司达成了长期合作。”
这是三大医药巨头的首度牵手,依托巴中良好的中药材资源,携手进军医药行业蓝海——中药配方颗粒市场。
如何让项目尽快落地?在省委、省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指导协调下,巴中市主要领导多次与科伦、太极、恩威集团负责人沟通交流,协调解决项目推进中遇到的问题,稳步推进项目选址、配套设施保障等前期准备工作。通过各方努力,终促成该项目顺利开工。
该项目预计明年底投产,5年内产值可达30亿元,预计每年可新增税收2亿元,带动5万人脱贫。
为什么会是巴中?在医药巨头看来,巴中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无污染的自然资源确保了中药材的良好品质。“秦巴无闲草,遍地皆灵药。”巴中市农业局经作科副科长刘华涛介绍,巴中地处秦岭山脉和大巴山系的腹心地带,是历史上有名的秦巴药材道地产区。“随着几条高速路、铁路的开通,巴中区位条件大为改善,市场嗅觉灵敏的企业纷纷前来巴中‘淘金’。”
此言不虚。除了药企巨头,在大巴山中,流转土地进行药材种植的业主正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实现了20%的年均增幅。”简斌介绍,“发展巴药产业,天时、地利、人和,巴中可以说三者皆备。”
根据规划,巴中力争到“十三五”末,巴药产业占该市GDP的5%至6%,生物医药经济实现100亿元综合产值。
农业供给侧改革需进一步发力
一盒椴木银耳卖上千元,一公斤有机草莓卖400多元,一头生态土猪卖8000多元……近年来,巴中部分农产品在不经意间从“丑小鸭”变成“白天鹅”,从藏在深山无人识变成“高端大气上档次”,令人刮目相看。改变的背后,是巴中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一个缩影。
巴中银耳、土猪等部分农产品走高端路线,精确找准自己的定位,反映出当地农业企业在供给侧改革中,已逐渐摆脱传统的小农思想观念,正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态度走向市场。
近年来,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独具特色的品种优势,巴中一方面突出“专”,集中力量发展核桃、茶叶、巴药“三百工程”和“两黄一黑(南江黄羊、空山黄牛、巴山黑猪)”的生态养殖;另一方面突出“融”,走“巴山新居+特色农业+生态旅游”的大农业融合之路,增加农业综合效益。
但也应看到,由于历史原因和客观自然条件,巴中农业的传统印记犹存:产业规模较小,不成气候;多数农产品主要是以原始形态进入市场,产业链发展不完整,加工能力不足,增值空间小;同时,还面临着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科技支撑能力不足、资金匮乏等难题。
要实现更大转变,记者认为,巴中农业供给侧改革还需进一步发力:坚定转方式。当前巴中农业面临的一大难题是总量和质量上的结构性失衡,高品质产品供不应求,一般性产品、大路货又供大于求。解决这种供给侧结构性失衡,首要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坚定走山区现代农业发展之路。继续改结构。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入手,就必须增加绿色、有机安全农产品的供给,减少一般农产品的供应;增加特色农产品供给量。通过结构调整,促进农业生产由以数量为主转向数量质量并重。
再者,还需进一步构建农产品加工产业链,延伸产业链条,建立融基地生产、精深加工、市场开拓、产品销售为一体的完整产业体系,打造从田间到餐桌的产业链。
声明:本文是中药材天地网原创资讯,享有著作权及相关知识产权,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个人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进行发布;经本网协议授权的转载或引用,必须注明“来源:中药材天地网(www.zyctd.com)”。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