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网讯】
适宜的冷凉气候、较大的昼夜温差、脑山撂荒闲置土地……青海独特的高原自然条件无疑是中藏药材种植的最佳之地,尤其是党参、秦艽、当归、大黄、黄芪等药材的天堂。因此,“打造中藏药材产业基地”的建议,再次在今年两会上被代表委员们频频提及。
冷凉气候让中藏药材爱上青海
当归、黄芪、秦艽、羌活等中藏药材原产于高寒山区,生长需要低温、长日照,而青海独特的高原自然条件为黄芪等中藏药材的生长发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坡接壤的青海,冬季漫长而寒冷,夏季短暂而凉爽,独特的冷凉气候,也一直是野生中藏药材的理想栖息地。相关资料显示,青海黄芪、当归、党参等野生中藏药材分布很广,仅大通县境内,野生中藏药材就有枸杞、沙棘、秦艽、鬼臼、白芨、柴胡、甘草、蒲公英、车前子、薄荷、益母草、款冬花、地榆、牛蒡子、苍耳子、麻黄、茵陈、艾叶、党参、沙参、黄芪、大黄、赤芍、藏木香、黄精、黄芩、独活、羌活、升麻、青贝、防风、冬虫夏草、杜鹃等297个品种,丰富的野生中藏药材资源成为引种驯化的基因库,为中藏药材多品种种质资源的开发培育奠定了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青海水土环境各项指标远远优于国家控制标准,独特无污染的自然条件使得湟中、互助等地种植的当归、黄芪品质一流,主要成份是《中国药典》标准的3-5倍,比主产区甘肃高出一倍,近年来成了商家追捧的精品,青海作为黄芪、当归新产区的产地优势开始显现。
除气候条件外,青海东部还有相对集中的土地资源优势,种植中藏药材不仅能将浅、脑山撂荒闲置土地、剩余人力资源充分转化为经济优势,同时,通过轮作,可有效预防药材病虫害的发生。近年来,土地流转也给中藏药材种植开辟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此外,随着生态治理的推进,我省天然林保护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中藏药材成为林下经济的首选。
为此,青海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中藏药材产业发展,集中资金扶持重点品种和项目,扩大扶持范围,强化道地优质药材生产等。这些政策和规划的实施,也为青海发展中藏药材产业提供了政策支持。
中藏药材在青海各地遍地开花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我省中藏药材种植业开始于上世纪70年代的大通县。经过40多年的发展,目前该县中藏药材呈现出大面积种植的趋势,种植区域主要分布在多林、青林、青山、宝库、朔北、桦林、东峡、向化等浅脑山地区,早在2013年,该县中藏药材种植面积就达到11150.4亩,占全县耕地种植总面积的14.6‰,主要有大黄、当归、秦艽、党参、藏木香、黄芪、柴胡等40多个品种。
随着产业规划引导和项目带动,我省各地尤其是东部地区纷纷投身于中藏药材产业中,农工党青海省委的相关调查显示,目前湟中、湟源、大通、互助、门源、民和、贵德等地黄芪、当归等中藏药材的种植规模已接近10万亩。通过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加工销售、电子商务中心等功能齐全的中藏药材扶贫产业示范园已经在湟中县多巴镇建成,当归、黄芪、党参等本土化育苗及栽培技术也取得了突破,我省中藏药材产业化发展格局已初步形成。
同时,青海中藏药材产业吸金效应也开始显现,不少外地企业纷纷前来青海“淘金”。记者从相关部门获悉,2008年,河北省高新区藏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青海民族学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书,在湟中县建立中藏药材种植基地。
山间林下结出了精准扶贫硕果
黄芪、当归等药食两用大宗药材,市场需求量大,价格相对稳定,当年种植当年采收,见效快。农工党青海省委调查中发现,2015年,每亩黄芪纯收入达到2000至6000元,促进土地流转费快速增长,留守老人和妇女冬闲时间整理药材增加收入,产业扶贫效果显著。
我省干旱浅山和脑山地区自然条件差,贫困人口多,精准脱贫产业选择难度大。近年来,中藏药材成为我省继土豆、油菜之外的一种调整种植业结构、高效利用撂荒地的理想作物,大力发展中藏药材规模化种植,是实现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产业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的有效途径。
目前,中药材种植已成为林下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和我省林业部门精准扶贫的新措施。海东市互助县五峰镇平峰村村民朱世发2015年试种了1亩中药材,亩产2100斤,收入8000余元,随后该村村民王大全等9户村民成立了种植专业合作社,带动200户村民参与,现在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800亩;湟中县拦隆口镇泥麻隆村2013年开始试种当归、黄芪获得成功,平均亩产药材800公斤,纯收入3000元以上,是种植农作物的6倍,村民种植药材的积极性日益高涨,现在全村药材种植面积达到1200亩;湟源县在种植专业合作社、公司带动下通过土地流转、承包,在巴燕乡上胡丹村连片种植面积达4000亩,农民通过出租土地、劳力收入,收入稳定增加……
据初步统计,湟中、大通、互助今年药材种植面积达1.5万亩,退耕地、休闲地、林缘空地得到利用,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规模效益开始显现。
青海中藏药产业化指日可待
今年省两会上,农工党青海省委在《关于发展中藏药材规模化种植的提案》中指出,青海中藏药材产业化还需加把劲。我省目前黄芪、当归等药材的种苗主要从甘肃老产区随机购买,价格贵,当归起薹率高、疫病多、传播快、种植风险大。甘肃有些商贩已开始肆意推销农药和膨大剂等有害产品和种植方法,若不抓紧管控和引导,必将污染我省的土壤环境,增加农药残留,严重影响我省药材品质、发展前景和群众增收。许多农户习惯于按种庄稼的经验种植药材,不会种、不敢种、种不好的现象比较普遍;多数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也刚起步,规范化和标准化程度较低,管理粗放,科技含量不高。除虫草、枸杞等少数药材有龙头企业加工外,我省没有加工黄芪、当归等药材的企业,农户多在田间地头以鲜品形式直接售给外省药商贩往外地。
为此,农工党青海省委建议,建立育苗基地,培育开发质优价廉的种苗;提高技术含量,打造青藏高原中药材的特色品牌,加大科研攻关力度,重点解决群众生产中的技术难题,挖掘青藏高原长日照、环境好等优势,制定中藏药材种植质量控制技术规范,严格控制杀虫剂、膨大剂等农药使用,研究制定育苗栽培、除草施肥、采挖处理等实用技术,打造青海药材高品质、高产量、低残留形象,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扩大种植规模,规划建设青海中藏药材产业带,设立中藏药材产业专项资金,改变“撒胡椒面”的资金使用方式,统筹安排使用省财政支农专项资金、扶贫专项资金和本地区相关资金,集中力量建设以拉脊山和北山地区的浅脑山撂荒地为主的黄芪、当归等规模化种植基地,使之成为当地农民继油菜、土豆之外实现精准脱贫和调整种植业结构的又一高效产业选择;加强精深加工,提升中藏药材产业水平,通过政府扶持资金引导地方投资和各类社会投资,发展壮大一批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承包大户,扩大标准化种植基地,通过土地流转、作价入股等方式联合建立农、工、贸一体化,种、加、销一条龙的产业集团,提高精深加工水平,延长产业链,不断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可喜的是,青海省政府办公厅日前也印发了《关于加快中藏药材种植基地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大力发展规模化、标准化和带动力强的中藏药材种植基地,扶持一批林业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建成4个具有区域优势的中藏药保护和生产区。力争到2020年全省中藏药材种植面积达到85万亩,其中枸杞种植面积50万亩。努力使种植规模大幅提升,质量标准显著提高,把青海打造成西北乃至全国重要的中藏药原药生产基地。
声明:本文是中药材天地网原创资讯,享有著作权及相关知识产权,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个人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进行发布;经本网协议授权的转载或引用,必须注明“来源:中药材天地网(www.zyctd.com)”。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