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网讯】
去年以来,我国中医药新政密集出台,尤其是《中医药法》的实施以及《中药材产业扶贫行动计划(2017-2020)年》的发布,为中药材产业发展带来新机遇。在此背景下,全国中药材供给规模继续扩大,流通环节资源优化提升,集约化产地加工方式凸显,“互联网
+”新型贸易方式兴起, 中药材流通市场加快转型升级。
日前,商务部发布《2017年中药材流通市场分析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17年中药材国内市场价格整体保持平稳,品种价格波动幅度收窄;中药材种植受到政策鼓励,家种品种供应量持续增加;野生及动物类药材产能不足,需求稳步增长;
药食同源品种发展势头强劲,已成为增长主力。
同时,2017年随着国际市场回暖,中药材进口出口量双增长。
去年全年中药材出口数量22.35万吨,同比增长9.51%,但受国内部分药材价格下跌影响,中药材平均出口价格大幅跌至5.1美元/公斤,同比下降10.72%,中药材出口额11.39亿美元,同比微降2.23%。我国出口的主要品种有人参、枸杞子、肉桂、红枣、茯苓等。
去年我国进口中药材9.10万吨,同比增加13.62%,平均进口价格2.87美元/公斤,同比上涨14.15%,中药材进口总额2.61亿美元,同比增长29.69%,远高于我国货物进口额18.7%的同比增长。我国进口的主要品种有龙眼、西洋参、鹿茸、西红花、乳香、没药及血竭等。
《报告》显示:亚洲仍为进出口主要地区;在“一带一路”建设助力下,对沿线国家中药材出口大幅增长;贵细中药材进口增速较快,人参产业亟待升级;随着行业标准不断提升,中药材出口品质持续好转;民营企业成为中药材进出口主力。
《报告》预计,中药材市场也将呈现出一些新的变化,特别是优质中药材需求量扩大、鲜食中药材刺激冷链配送升级、中药材市场交易创新变革。与此同时,随着产地竞争资源日趋激烈,产地,产地资源竞争日趋激烈,中药材定制化生产、产地集中加工、托管式仓储、供应链金融、中药材视频直播和溯源等新型业务模式和技术都已在各大中药材产地兴起和应用。未来,医药企业将加速产地布局,产地市场交易也将日趋活跃。
点评:
我们不难看出,进出口前10名,有两个品种人参和西洋参在进口十大品种和出口十大品种都上榜的。2017 年,人参出口额是进口额的 8 倍,但出口价格却是进口价格的 14.33%;人参出口量微弱上升,进口量大幅度增长,进口量同比高达
137.58%;人参出口平均价格为51.84美元/公斤,同比大幅下降27.32%,出口价格低于国内人参统货交易价。而人参进口平均价格却 2017
年度中药材流通市场分析报告 12 高达 361.81 美元/公斤,同比增长
4.85%,这突显了我国人参产业出口主要是以原料为主,量大但附加值低;而进口人参则主要是价值高的精加工产品,量小但附加值高。因此,亟待在人参产业整合、产品附加值提高、市场推广和品牌建设等方面精耕细作。
同时,西洋参是唯一一个上榜进出口前十品种中进口金额高于出口金额的品种。
很多长期经营西洋参的人都知道,进口西洋参存在很多鱼龙混杂的猫腻。美国进口的花旗参非常少,甚至不如加拿大。据各中药行业分析报道中,我们每年“进口”的西洋参1500吨左右,但根据统计正式从海关进来的不到800吨,甚至更少,且有很多从香港转关进来的,不会影响进口数量。
据报,西洋参有习惯性进口渠道,主要从南部港口进口,中东部港口进口较少,拿最大的港口城市上海来说2013年全年,上海入关的西洋参为500公斤,价值1.75万美元,产地只有加拿大。目前上海关区虽然不能代表全国关区的进口数据,但着实太少。
对于西洋参的进口身份检查存在薄弱环节,也就导致了市面上,许多国产西洋参出了东北,披上“进口”就改变身份,或者出口转内销的情况,忽悠了老百姓;另外由于国内产地都存在土壤和环境多样,烘干方法难以统一,进口与国产不易区分,“进口西洋参”变得有卖概念的嫌疑。
为啥西洋参会出现出口转内销的情况,主要还是因为国产西洋参价格远低于进口西洋参,价格差异高达30%,在这样有利可图的情况下,西洋参进出口混乱成了正常现象。
声明:本文是中药材天地网原创资讯,享有著作权及相关知识产权,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个人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进行发布;经本网协议授权的转载或引用,必须注明“来源:中药材天地网(www.zyctd.com)”。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