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网讯】
现代中医人对中医药的研究、传承与发展已轰轰烈烈地进行了几十年,但少有重大的突破。
科研机制欠佳
提起中医研究,常常有人疑惑:一个方子十几味中药,每种药物十几种、几十种成分,而这些组合在一起又会产生上百甚至成千上万的变化,对其研究谈何容易?诚然,这些都客观存在,但不是也不应该是问题的症结所在,关键是要有一种科学的精神,要有一种允许失败的宽松机制。开展一项研究必须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得出一项或几项成果,而且必须成功,这肯定不符合科学研究的基本规律,反而助长了功利、浮躁现象的滋生,难免会出现一些含水量较大的伪成果。
当今科学研究的判定标准不能很好地体现中医特色和优势,类似于用美声唱法的标准去评价中国的京剧。所谓的研究中医者只顾或者为了能够立项、评奖、发表,按图索骥,削足适履,从细胞、分子水平探查,在小白兔、大白鼠身上试验,数据环环相扣,结果貌似科学严谨,无懈可击,但只能放在实验室里或高搁在期刊、著作上,对发展中医起不到多大促进作用,难怪有人感叹到:这是研究中医而不是中医研究!
否定中医不是创新,如果不能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站在当时历史背景下去思考中医,可能会对其诸多理论、观点责难颇多;然而一味地强调传统与继承,则会陷入固步自封,很难求得实质性突破,即便有一点发展,那也仅仅是科学研究中的“小儿科”。说白了,就是要在传承与创新上把握好一个“度”,就是要以“疗效”为判定的唯一标准。只要临床疗效好,它就是创新。尽管某些道理现在还不能说得很清楚,那只不过是一个早晚的事情。
学科特点带来不利影响
中医药深奥的理论尽管为中华民族繁衍昌盛做出了重大贡献,但用传统概念表达的中医药理论内涵,已难以被现代社会普遍理解和接受。明明治好了病,但其治疗机理却让今人说不清,这就是人们心目中或多或少产生中医不科学认识的根源。更有甚者,嘴上承认中医是科学,实际心里还是认为中医是落后的。这种普遍的心理影响到人们对中医药的认同。
中医学寓医、药、护、防于一体是其特点,而中药质量下降严重影响中医临床疗效的发挥,诸如:山豆根、关木通、清开灵、双黄连、鱼腥草事件阻碍了中医学科的发展。加之,经络学说研究、小柴胡汤研究等长期未能取得突破性的成果,人类疾病谱的变化、老龄化社会的到来,都需要中医学发展创新。但在这些难题面前中医学缺乏令人信服的突破和成果。
中医养生保健治未病是其特色,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由于中医药独特的疗效及保健养生理论,使我国人民能以较低的卫生费用,取得较好的医疗效果。然而,一方面中医养生治未病的成效不是立竿见影,另一方面还会被一些打着中医幌子坑骗患者的人所利用,老百姓不知道何时、何处、怎样充分发挥治未病的作用,也就无法凸显其学科优势。
中医“简、便、廉、验”的优势,在市场经济大潮下,却成了不少中医大夫的苦恼,迫于营业额、迫于生计,不乏昧着良心开大处方的医生;这也更促使秘方、验方秘不外传,这些影响了中医的声誉,中医的传承、发展与创新。
如何寻找途径发挥中医药的这些特色,变理论优势为实际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人才队伍质量应提高
中医院校不断扩招导致招生质量下降;有不少接受中医师承教育的学生未能按照传统学徒那样去跟师;中医硕、博研究生的研究设计不可能抛开现行大一统的科研套路。
同时,中医自身特点决定了其发展必须要进行多学科研究,但目前的体制要形成这样高水准的联合团队又非常困难,即便有了这样的团队,在短期内也很难有高水平的成果,需要脚踏实地、耐得住寂寞。
中医临床与研究应当是高层次人才从事的事业,然而许多有临床、科研、管理才华的人转入所长、院长、局长、校长的行列,真正临床一线的中医大夫在临床技能、科研时间、科研素质等方面又存在诸多不足。
总之,中医创新在面对诸多挑战的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应加大中医药文化的宣传普及,建立符合自身特点和发展规律的研究体系,从招生、就业、科研、行业投入等政策上给予大力扶持。中医学的春天不会太遥远。
声明:本文是中药材天地网原创资讯,享有著作权及相关知识产权,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个人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进行发布;经本网协议授权的转载或引用,必须注明“来源:中药材天地网(www.zyctd.com)”。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