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网讯】
图为张玉的妻子在伺弄园中的中草药。
(记者 于雪梅)初秋时节,阿荣旗三岔河镇的坡耕地里依然开满了蓝盈盈的黄芩花,农家院里板蓝根替代了豆角黄瓜,种植中药材已成该镇农民发家致富的自觉行动。
三岔河镇地处偏远,境内资源丰富,次生林覆盖面积广,野生中草药种类多。2002年,新胜村张玉试种中草药,发现大黄芪、小黄芩、桔梗、防风等药材特别适合当地土壤和积温条件,产出的药材品质高,具有一定的市场占有率,于是,十里八村的村民都来他家参观讨教,种植中草药的人也越来越多。今年,张玉种了75亩的中草药,成为该镇的种药大户,他计划还要扩大退耕面积用于种植中草药。为了储存药材,他还建起了一个140平方米的仓库。张玉了解到,板蓝根的根和叶同价,都能入药,分一年生和两年生,于是不仅自己种植板蓝根,还介绍推广给村民。村民陆晓艳在自家园子里发展庭院经济,种植了7亩板蓝根,按目前市场价计算,至少收入2万元。陆晓艳说,以往自己家的园子就种点儿小菜够吃就行,没想到,种上药材比几亩大田收入还高呢。
该镇党委、政府看准了中药材市场的发展前景,利用地域优势,宣传旗“五荒”资源开发的优惠政策,把25°以上坡耕地退下来,把闲置的荒山利用上,全部种植中草药。镇党政班子成员还出资流转了一块耕地,用来当做试验田,引领农民种植中草药。堆粮山村村干部带头种植100亩小黄芩,起到了表率作用。该镇主动与河北安国、安徽亳州等药材集散地联系,为中草药找到了销路,对方表示产出多少收购多少,解除了中草药种植户的后顾之忧。
据该镇有关负责人介绍,坡耕地种粮食平常年景不仅不挣钱,反倒担着赔钱的风险。大黄芪的根须能达到50厘米长,桔梗的根须也能达到30厘米长,有固沙封土的功效。由于全镇盛行种植中草药,地面植被覆盖率明显提高,水土流失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治理,生态气候条件也明显改善,取得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目前,该镇种植中草药达1.5万亩。下一步,还将扩大种植面积,使之成为三岔河镇名副其实的当家产品。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来电(028-65608867)声明,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是中药材天地网原创资讯,享有著作权及相关知识产权,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个人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进行发布;经本网协议授权的转载或引用,必须注明“来源:中药材天地网(www.zyctd.com)”。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